收藏 分享(赏)

“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_闫闯.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0594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_闫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_闫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_闫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_闫闯.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_闫闯.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_闫闯.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2 月 20 日投稿网址:*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身份研究”(DAA180298)的研究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成为新时代乡贤的重要代表。由于新时代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而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能够且必须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提供了路径选择。在“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能以“增产”“领路”“作宪”“筑才”“优治”的表达路径,践行乡贤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彰显乡村教师的社会职责。乡村教师 乡贤身份 表达路径 乡村振兴 五大振兴闫闯

2、.“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06):43-48.摘要关 键 词引用格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被冠以乡村知识分子之名的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的重要代表”1。新乡贤是中国乡贤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作为新乡贤的乡村教师,“要发扬乡贤文化传统,传承乡贤文化基因,唤醒乡贤身份的自我意识与主观行为,形成乡贤身份自觉”2。“建构新时代乡村教师乡贤形象”3,遂成为乡村振兴赋予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期望和角色期待。新时代乡村教师无论是形成乡贤身份自觉抑或是确立新乡贤形象,终归不能“空洞说教”,而要“真抓实干”,真正地去践行乡贤身份。乡村教师践行乡贤身份,把乡贤身份自觉展现

3、于社会现实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乡贤身份表达过程。由于“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4,新时代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便意味着乡村教师发挥新乡贤身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勇于担当建设乡村的重要使命。从乡村振兴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推进路径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大方面。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五大振兴”为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提供了路径选择。一、“增产”:促进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发挥乡贤角色,表达乡贤身份,首要在于促进乡村产业振

4、兴,为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优质高效乡村产业体系贡献力量,进而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如果说乡村产业振兴从外部赋予了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的产业增进路径,那么乡贤身份本身从内部规定了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的产业增进诉求。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因为“作为一种公共身份,维护与增进地方经济发展是乡贤生产和拥有权威的基础”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渗透,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人际关系逐步解体,道德权威遭遇经济利益的冲击。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催化下,乡村社会价值观念由“重情”转向“重利”。职是之故,未能给乡村社会带来物质利益的新时代

5、乡贤,往往很难得到村民内心深处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新时代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权威确立,根本指向维护与增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故而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增进乡村产业发展成其一个必须路径。或许有人怀疑新时代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的产业增进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乡村教师虽是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但毕竟受困于专业知识的边界,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知识与技能相当有限。这种观点具有一定道理,不过忽略了乡村产业类型的多样性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性。乡村社会具有高效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加工产业、农村电商产业、健康养生养“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闫闯(岭南

6、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43老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多种产业类型与发展模式。其中,秉持新时代乡贤角色的重要使命,乡村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教育知识、文化涵养和社会影响,参与“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业+网络”等现代新型乡村产业开发,加快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增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不难发现,即使乡村教师受制于自己的教师身份而难于找到增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机会和途径,但正是凭借自身拥有的教育知识、文化涵养和社会影响,能为乡村产业中的教育类项目、文化类项目、电商类项目建言献策,打造、推广、提升乡村产业品牌等方面有所作为。首先,乡村教师凭

7、借教育者的专业眼光,参与发展“农业+教育”类乡村产业表达乡贤身份。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些“农业+教育”类乡村产业应运而生。“农业+教育”类乡村产业是以农业种植为载体、以亲子教育为内容的产业建设,主要面向城市家庭提供瓜果采摘、农作物收割等亲子活动,为缺乏乡土体验的城市儿童提供“自然主义教育”。“农业+教育”类乡村产业做成旅游精品工程,不但必须熟知农业种植的基本技术,而且需要懂得亲子活动的教育需求。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儿童教育者,凭借教育者的专业眼光,在“农业+教育”类乡村产业中参与设计开发适合城市儿童的自然主义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吸引

8、城市家庭前往消费和体验,促进乡村产业朝向高质量发展。其次,乡村教师带着文化人的乡村视野,参与发展“农业+文化”类乡村产业表达乡贤身份。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做精乡土特色产业的重要保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一般是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农业工艺,融合了“农业”和“文化”的元素,属于“农业+文化”类乡村产业。因此,“农业+文化”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乡土文化的精神渗透和外在包装。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精英,新时代乡村教师带有文化人的乡村视野,比普通村民的文化意识强、文化知识多、文化素养高,且更具乡土文化的提取能力和凝练意识。在“农业+文化”类乡村产业设计与推广中,乡村教

9、师能够精准把脉,促进“农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再次,乡村教师发挥高水平的技能优势,参与发展“农业+网络”类乡村产业表达乡贤身份。在互联网技术深耕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发展“农业+网络”类乡村信息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面向。但在现实生活中,普通村民移动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整合“农业”与“网络”的能力有限,更甚者不会电脑、不懂电商,技术学习意识淡薄,技术学习能力低下。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乡村教师,大都掌握一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即便信息技术有限,但学习能力较强。相比普通村民,乡村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技能优势,在“农业+网络”类乡村产业

10、发展中大有可为,比如协助村民开通电商公众平台、帮助村民运用网络平台出售农产品等。二、“领路”:兴盛乡村文化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思想活力和内在动力。但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当前我国乡村程度不同地存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式微,乡土文化、乡村文明衰败,公共文化设施短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宗教文化抢占农村文化阵地等问题。”7作为乡村社会文化精英的乡村老师,迎接乡村文化振兴面对的挑战和困境,推动乡村文化全方位振兴,显得责无旁贷。乡村教师自古就以文化人

11、的身份,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发扬乡村优秀文化精神,引领乡村文化发展,即凭借担当乡村文化的代言人展现乡贤角色。从古到今,乡村学校是乡村地区的文化高地,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的教育人员。他们身怀乡土文化意识,掌握乡土文化知识。乡村教师遂成为乡村文化的领路者。新时代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文化引领成为一条重要路径。面对振兴乡村文化的诸多挑战,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培育等教育活动,加强自我的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以“领路者”角色表达乡贤身份。首先,乡村教师引领乡村意识形态,开展农民文化价值观教育,以教化乡民的路径表达乡贤身份。1978 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村民自治制度,

12、彻底宣布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破产”,同时打破了国家行政权力对农村的实际控制;21 世纪初的农业税变革,国家放松了参与农村公共资源直接分配的权力,“去政治化”凸显,而“去行政化”与“去政治化”导致乡村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式微8。乡村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不力,致使乡土社会逐渐滋生了死灰复闫闯:“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乡贤身份的表达路径44燃的宗教组织、宗族组织和黑社会性质组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造成了消极影响。在新时代,构建“再政治化”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重塑乡村国家意识形态,需要加强农民的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增强其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度认同和自觉践行。身为人民教师的新时代乡村教师,

13、政治理论学习是其本职任务,思想政治意识是其基本素质,正好担当其责。乡村教师通过政治学习和党建活动获得了思想理论知识,之后再以理论宣讲与思想宣传的形式,比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政治意识敏感较弱的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强化其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知和内化。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离土离乡离农,进城打工,游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导致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突变,乡村社会的乡土底色开始消退,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礼俗秩序逐渐土崩瓦解。于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现代西方价值观念蔓延在乡村社会和农民生活之中,挤压乡村文化的原有价值观。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成为亟须解

14、决的重要问题。新时代乡村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可以开展农民文化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在教化乡民的过程中表达乡贤身份。其次,乡村教师唤醒农民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活乡村文化的内在发展动力,以培育主体的途径表达乡贤身份。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一大批农民在农闲季节选择外出进城务工,成为城市建设的劳动大军。农民工规模庞大,亦工亦农,流动性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21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表明:全国农民工总量达 2.9 亿人。这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地居住在乡村的 5.1 亿人相比,占到了 60%左右。也就是说,具有外出务工能力的中青年

15、农民,常年流动于全国各地城市,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中青年农民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群体,但他们迫于生活压力常年在外,逐渐丧失了振兴乡村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农民流动改变的不仅是他们的生存空间和自我存在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情感。受异质文化的影响,他们不愿主动承担起建设乡村文化的重任,参与意识淡化,曾经给予他们以快乐、温暖、乡愁的乡村文化成为被否定、被抛弃的对象。”9乡村人口流动带来乡村空心化,也造成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空心化。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与缺失的状况,作为乡村文化代言人的乡村教师,通过教育与宣传的直接方式培育农民的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成为一条振兴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一方

16、面,乡村教师利用节假日、农闲时间对乡村留守农民进行文化补习教育,开展适合的公共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增强其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借助网络、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在乡村干部的行政力量支持下,建立 QQ 群、微信公众号、乡村文化网站等文化宣传平台,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文化传播与互动,带动农民文化主体意识的形成。循此路径,新时代乡村教师可以逐渐引领农民了解、学习、热爱乡村文化建设的意愿和热情,有效激活乡村文化的内在发展动力,培育乡村文化建设主体,表达自我的乡贤身份。三、“作宪”:维护乡村生态乡村生态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没有优良的乡村生态环境,就没有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更不会有幸福的乡村生活。而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质量和底色。只有乡村生态振兴落实到位,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和可能。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乡村的发展是兼顾“生产主义”与“后生产主义”的“多功能乡村”10。后生产主义乡村理论强调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重视农耕文化的审美价值,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产品。但要承认,“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