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二十周年有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二十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20岁正是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美妙时期,对于杂志也是如此。二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沐浴下,一株幼嫩的小苗已茁壮成长为可遮风挡雨的大树。如无前人栽树、精心培植,后人无处乘凉。此刻特别感谢为创刊付出努力的前辈,他们高瞻远瞩,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飞速开展,人们需要适应新形势,面对许多新挑战,心理压力增加,各种心理卫生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说二十年前多数人对心理卫生漠不关心、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么,今天情况大不相同。人们已认识到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渴望了解心理卫生知识,
2、解决心理卫生问题。社会的需要推动了学科开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是在这背景下成长起来。它为广阔心理卫生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广阔读者开辟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的渠道。因此它备受大家关注、欢送和保护,参与者日益增多,越办越红火。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有幸接任第一届编委许淑莲教授,参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工作,从此与它结缘。我为它被评为医学和心理学双核心刊物而骄傲,为它从季刊一步步开展为双月刊直至月刊而振奋,也为它的影响因子分逐步提高而欣慰。 下面仅就本人审阅文稿所见,谈几点想法: 第一,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均。儿童、青少年、尤其中学生、大学生的相关论文最为多见,而老年的论文甚少,比重相距
3、悬殊,显然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不相称。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2022年底超过1.47亿,占总人口的11.2。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口仍将高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开展的重大成就,也使社会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创刊二十年之际,再次领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名誉主编彭瑞聪教授当年所确立的办刊方针,“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无一不会遇到各年龄组特有的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在社会深入变革时期,不断受到许多新的心理卫生问题挑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研究解决,深感其正确和重要。然而,过去老年人往往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歧视,对这弱势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研究较少。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
4、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特有的心理卫生问题同样突出,必须予以重视。 2002年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其框架为“健康、参与、保障,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措施。老年人不但健康,而且还能参与社会,老有所为,这无论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十分有利。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的负担,相反成为社会资源,他们从中也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时机,其意义深远。当然这一切需要得到社会保障,这是实现积极老龄化最根本的条件。心理卫生工作应为此效劳,关注老年人心理,其中大有我们施展才能的空间,需要去挖掘、去研究。 第二,论文变化趋势。过去仅用单个量表测查某一群体的心理状况,结果简单,内容多为描述性的,研究无法深入。如
5、今使用多个量表,数据处理难度加大,统计分析很多变量,结果丰富。但遗憾的是讨论并未深入,往往是结果的重复,文章冗长,复杂难懂。有的作者根据很多相关分析,推论出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欠科学,致使论文水平仍难提高。 第三,近年来自编的量表增多。过去使用的量表多为国外引进,研究者自己编制符合国情的量表是满足目前国内需求的好事,但有的人对自编测量工具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往往认识缺乏,考虑过于简单。要知道,合格量表的编制者必须有扎实的心理学根底和心理测量学方面的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实力(人力、物力),尤其建立常模投入更大。否那么量表编制往往不合要求,如:取样缺乏代表性、标准化过程不标准、信效度检验不合格或勉强通过
6、等等。这些“硬伤将影响测量结果,使研究缺乏科学性。量表编制中有时还出现“夸大化,取样范围仅局限在某地区,但量表却标上“中国量表的头衔,这万万要不得! 第四,干预研究的内容较少。心理干预投入多、周期长、收效慢,并有一定风险,是费时费力、有时不一定显效的工作。鉴于此,目前开展的干预研究较少或有的水平不高。实际上干预是真正推动心理卫生工作和提高群众心理卫生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考虑如何对这类研究予以倾斜和支持。 以上仅为个人拙见,供诸位参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进一步标准化,尽快与国际接轨。愿更多作者、读者参与,它也将更好地为大家效劳。未来,这平台一定会越来越扎实、宽广! 吴振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副主编 2022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