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带及其变动:古代中国的根本经济格局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带:(1)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游畜牧经济带;(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带;(3)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的稻作农业经济带。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游畜牧经济带与旱作农业经济带总体上表现为持续南移的态势;明清时期,稻作农业经济与旱作农业经济因素那么渐次北移。三大经济带的推移、变动,往往引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开展影响甚巨。关键词:经济带;地带性差异;经济形态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50(2023)04-0069-09如所周知,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可以将我国划
2、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这三大自然区,决定了我国经济区格局的根本框架。其中,东部季风气候区以农耕为主,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人口最为集中、农业经济最为兴旺的经济区域。这一大区又大致以秦岭一淮河线为界,其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农耕经济以早作为主,可以称为“早作农业经济带;其南属亚热带或热带湿润气候,农耕经济以稻作为主,可以称为“稻作农业经济带。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以及属于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局部北方草原和东北地区,在历史上虽然也有农耕经济开展,但总的说来,均以游牧、畜牧经济为主,可以合称为“游畜牧经济带。这三大经济地带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根本经济
3、格局,其相互间的关系及其推移、变动,往往引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开展影响甚巨。一、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在人类社会早期,采集、狩猎往往同时并存于一个部落的经济生活中。随着生产力的开展,采集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开展,狩猎经济向畜养、游牧经济开展,逐步形成了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的部落和地区以及以畜牧为主、兼营农耕的部落和地区。这种选择和变化,虽然与部落的文明传统、技术进步与传播有着很大关联,但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因此,三大经济地带的分野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倾向,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南方诸考古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经济生活方式即以稻作、渔猎经济为主,而中原仰韶、大汶口、龙山等文化
4、遗存所反映的经济生活方式那么以旱作农业、畜养为主。至假设北方草原地区,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亦由狩猎经济转向游畜牧经济。到了春秋战国以至汉代,三大经济带的差异已经非常清晰。汉文帝在给匈奴单于的信中说:“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长城显然已成为“引弓、“射猎之野与“冠带、“耕织之国的界标。汉武帝时,司马迁作史记货殖列传,描述了各地区的经济物产与商品交流情况,称:“夫山西饶材、竹、谷、垆、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碡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
5、角;铜、铁那么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其中山西、山东可合为一区,得与江南及龙门、碣石之北相并立。而汉书地理志那么综合史记货殖列传与朱赣风俗等相关记载,对汉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区域差异作了具体阐述。根据这些记载,可以大致认识到上述三个经济带的根本情形:(1)长城内外及匈奴、西域地区,以游畜牧经济为主,农耕经济为辅。自河西五郡(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经北地六郡(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代北六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燕北五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直到朝鲜诸郡,是汉代的北疆。胡汉杂居,农牧兼营,风俗尚武,民风质朴。如河西五郡,汉书地理志云:“
6、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悖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又如北地六郡,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四载、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7、孔子曰:君子有勇而亡谊那么为乱,小人有勇而亡谊那么为盗。故此数郡,民俗质木,不耻寇盗。货殖列传那么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显然,虽然农耕也占有日趋重要的地位,但畜牧业仍是长城内外诸郡的主导产业。至于大漠之外的匈奴,更是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业。汉书匈奴传谓:“匈奴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那么马、牛、羊,其奇畜那么橐佗、驴、赢、驮骁、驹赊、弹奚。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那么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那么随畜田猎禽兽
8、为生业,急那么人习战功为侵伐,其天性也。这就是汉文帝所说的引弓射猎之国。西域诸国,那么农牧兼营。汉书西域传云:“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这些绿洲小国,虽以农耕为主,但畜牧显然也占一定比重,所谓“城郭田畜乃是其根本特点。(2)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旱作农业经济为主。这是秦汉帝国的中心地区,也是秦汉时代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其南界根本上及于淮河、秦岭线,北界那么与上述长城内外地带相接。主要包括关中的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弘农,三河(河内、河南、河东),河东的太原、上党二郡,兖、豫
9、、青、冀四州全部、徐州大部及幽州之广阳、涿郡、勃海三郡。这一地带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商周以来即是社会经济兴旺之区,故人口密集,有的地方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状况。货殖列传记三河地区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假设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又如赵、中山之地,“地薄人众;鲁、东海、泗水诸郡,“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沛楚之地,亦“地薄民贫。地少人众以及对地利产出的强调正反映出农耕经济在这些地区的主导地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经济以五谷桑麻旱作农业为主。如关中地区,“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
10、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有酃、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在山东半岛,“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邹鲁洙泗,亦“颇有桑麻之业。司马迁曾总概性地指出:“沂、泗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秦、夏、梁、鲁、三河、宛、陈,再加上齐、赵之地,即全部涵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这些记载未能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植农业的种类,但已有研究已充分揭示出,麦、禾(粱与粟等)、豆、黍、麻、桑等旱作物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种植作物。上引史记货
11、殖列传谓“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那么黄河中下游早作农业带与游畜牧经济带的分界,即在今陕西韩城、山西河津间的禹门口至河北昌黎碣石山一线;向西,那么大致沿着黄土高原南缘,经泾、渭上游的今彬县、陇县,与陇山相接;向东,那么大致沿燕长城一线,至于辽阳。当然,此线以北,“并非绝无种植业,如匈奴、羌人均有少量旱作农业;而秦汉时代,在北地六郡、河西诸郡广泛推行屯垦,似将农牧分界线大幅度向北推移,但事实上,这些屯垦区主要集中在水草适宜的河套平原及其他河谷地带,成点块状分布,而且很不稳定。所以,总的说来,农耕经济在此线以北,迄未占据主要地位。(3)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稻作农业经济与渔猎经济并重
12、。这一经济带包括益州北部的汉中郡、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徐州南部的临淮、广陵二郡及其以南的广阔地区,根本相当于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楚越之地:“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龋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汉书地理志也说:“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菰赢蛤,食物常足。故龋窳蝓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这两条简短的记载,实际上已道出了南方地区的根本特点:第一,地广人稀。第二。饭稻羹鱼,以稻作农业与渔猎为主,迥异于北方的
13、旱作农业。第三,在文化方面,“信巫鬼,重淫祀,亦与北方迥别。我们看汉书地理志有关南方诸郡的记载,在根本方面都与此三点相同。如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燹僮,西近邛、荇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昰,柔弱褊厄。南迄海南岛上的儋耳、珠崖二郡,亦“男子耕农,种禾稻纶麻,女子桑蚕织绩。稻作农业经济带与旱作农业经济带的分界根本上在秦岭一淮河一线,这条线以南的汉中、南阳、江夏、六安、九江、广陵诸郡国及跨淮南北的临淮郡,都主要是稻作农业区。在汉中,1964、1965年先后出土了两种汉代陂池稻田模型,证明水稻当是汉中盆地的主要农作
14、物。在南阳郡,东汉时张衡南都赋谓:“其水那么开窦洒流,浸彼稻田。沟浍脉连,堤塍相辖冬禾余夏褥,随时代熟。其原野那么有桑漆麻芝,菽麦稷黍。百谷蕃庑,翼翼与与假设其厨膳,那么有华芗重柜,澧皋香粳黄稻鲜鱼,以为芍药。禾余为糯稻,粳即粳稻,加上黄稻,水稻品种已有三种;原野中又有“桑漆麻芝,菽麦稷黍,显然是水旱作并存。在庐江郡,“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那么早在先秦时即已从事稻作。而在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地区,虽或间有稻作,但多赖修建陂池、蓄水灌溉方可营种。如东汉初,邓晨为汝南太守(3749年间任),“兴鸿邻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然邓晨故后仅十余年,明帝永平五年(62年),鲍昱为汝
15、南太守,其时“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说明淮北地区的灌溉稻作农业并不稳定。二、三大经济带的变动上述三大经济地带的根本格局,可以说至迟到汉代,已大致奠定下来。但在以后的二千年间,三大经济地带的具体内涵与其地理位置又历有变动,其总的趋势表现为:自汉末三国至宋元时期,北方游畜牧经济带与黄河旱作农业经济带不断向南推进(虽然历有反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不同表现),北方与中原因素持续地扩大对淮汉以南南方地区的影响;而自明清以迄于近代,南方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因素那么持续向北方、西北方向推进,以稻作农业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南方经济因素不断加大对中原乃至北方草原地区的影响,亦即南方因素持续北渐
16、。1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畜牧经济带、早作农业经济带的南移自汉书地理志成书,迄隋书地理志成书,其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变动,社会经济乃至人口分布、文化格局与政治地域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隋书地理志所反映的乃是梁、陈、西魏、北周与隋五个朝代的历史地理,反映了唐初的地理观念。因此,比拟隋书地理志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即可大致见出此数百年间上述三个经济带的变动情形。隋书地理志所记诸郡以九州为序排列,其中,雍、冀二州涉及上述长城内外游畜牧经济带,豫、兖、青、徐四州及雍、冀二州一部属于黄河中下游经济带,荆、扬二州大部属于南方经济带。首先,是长城内外北部地带。隋书地理志雍州后叙云:“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窘蹙。桴鼓屡惊,盗贼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焉。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