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07469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3年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2023年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专程到XX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了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并作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根底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指示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XX省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有力支撑了生态环

2、境监管,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和公共效劳水平。 坚持不懈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打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根底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根底性工作,环境保护部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中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要求环保系统在推进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根底上,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效劳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XX省环境保护厅坚持“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原那么,通过全面整合、普遍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建成了全省生态环保云平台和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对污染源监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分析和挖掘,提高了

3、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自我加压打根底。2023年以来,XX省环境保护厅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环保根底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500万元,结合省环境监测科研业务综合楼建设,实施综合信息化工程,建成了560平方米中心机房及配套辅助设施、32023平方米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160平方米视频会议中心,中心机房配置60个标准机柜,采用了全国领先的节能制冷技术,建设了平安高效的供电保障系统,获得了“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标准化示范工程优秀政务类数据中心奖。环境保护业务专网实现了市(州)到省的20230mmstp、县到市(州)的30mmstp专线带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和重点污染源具备120

4、23mb带宽接入专网的条件,并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内部局域网,形成了“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管理平台、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张根底地图、一个调度指挥中心的青海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信息化体系。二是抢抓机遇建平台。按照XX省政府和环保部推进“互联网行动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求,XX省环境保护厅主动承担了建设“大美青海生态云任务,依托已建成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虚拟数据中心的动态扩展、系统整合、资源调配、批量部署和统一管理,进而构建了“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动态管控、业务感知的智慧it根底架构。目前,环保云平台由8台8路12核效劳器、虚拟化管理平台和高速存储系统组成,可到达800核

5、cpu计算和5.4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20230tb高速数据、600tb空间数据和1pb视频存储能力,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等工作。三是整合资源重应用。坚持“破除数据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原那么,将全省生态环保数据及60个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云化迁移部署,并拓展吸纳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和互联网关联环保数据,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对水、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核与辐射、自然生态等环境信息数据进行会聚,深入挖掘应用价值,建立涵盖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移动执法、工业园区风险监控预警等方面的环境管理应用系统,为

6、准确预测研判环境形势、及时发布环境监测预警预报信息、有效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撑。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对XX市3个工业园区16家化工及重金属企业涉及的14种有毒有害气体、32种大气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因子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实现大气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环境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的目标,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工程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在环保部在青海召开的“中荷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估专题研讨会暨示范工程启动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 强力推进站网建设,打造独具青海特色的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生态监测评

7、估,着力在搭建体系、构建网络、效劳决策上下功夫。一方面,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充分整合环保、水利、农牧、林业、气象等部门资源共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建设了由26个综合站点、1152个根底站点和220个跟踪站点构成的地面站点监测网络,确定了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程成效评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6大类150余项监测评价指标,初步建成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从2023年开始,陆续开发建立了全省以中分辨率为主、重点生态功能区局部地区高分辨率识别的影像库

8、,搭建了生态监测综合数据效劳及共享平台,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本底和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青海生态环境十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年度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价,对3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考核并将结果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充分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重点生态敏感区域开展人类活动变化、裸露地分布等环境遥感监测,积极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效劳。另一方面,针对青海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按照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自然景观及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中华对角羚、黑颈鹤、青海湖裸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典型活动区域分布特点,在全省规划了近4

9、0个观测点位,采用短中长光程、高清视频、音频连线、数字化网络实时传输、统一平台管控的方式,建立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和展示解说系统,可近距离观测研究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率先建成“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精确观测系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控预警体系。2023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XX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时,XX省委省政府利用“生态之窗向总书记汇报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总书记通过远程视频音频系统实时观察三江源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与基层干部和生态管护员进行现场视频交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

10、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之后,中编办、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广东、湖北、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环保部门及国内局部主流媒体,共有90批600人次前来考察调研。省党政领导20多人次前来指导工作,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将其作为省直部门党员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公安部门将其作为环保联合执法警务人员培训基地,省环保部门将其作为公众生态环保科普基地,通过环境日、公众开放日等重要节点,向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开放,“生态之窗已成为宣传推介美丽新青海的重要窗口。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谋划 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X

11、X省环境保护厅积极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联系,组织编制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和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认真谋划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一是抓好合作联动。针对青藏高原生态效劳功能重要、生物多样性独特、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明显等特点,在环保部门牵头、相关行业部门联动的根底上,采取任务和业务协作形式,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青藏铁路公司、XX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专业部门在冰川冻土、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监测以及卫星遥

12、感、网络通信、数据分析与评估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国家和省级部门上下联动的合作联盟及工作机制。二是抓好整合共享。优化整合省级环保、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牧、卫生、林业、气象、质监、测绘地信等部门以及国家相关科研院所和技术部门在青藏高原设置的监测站网及数据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建设集采样监控、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智能应用、信息共享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三是抓好功能拓展。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水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向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研判和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等科学研

13、究方面拓展。加快建立环境保护综合业务平台和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生态环境综合监管、生态环境效劳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平台等共享的应用效劳体系,并将其纳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共享系统,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在现有“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根底上,积极拓展利用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高分遥感卫星、有人机/无人机相结合的航空遥感等监测手段,建设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用23年的时间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信息标准发布、监测监管协同联动,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标准统一、“天空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全省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分析及综合监管,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成效评估、国家转移支付绩效评价考核,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及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生态领域改革,生态环境管理、政府部门决策以及保障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提升政府协同治理和公共效劳能力等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地效劳于“更加美丽新青海“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平安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第8页 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