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篇一: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全部八年级上册第1课 鸦片战争1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工业革命已完成)2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林那么徐。3鸦片战争的侵略者是英国,当时清朝的皇帝是道光帝,他在位时,香港岛被英国占据。4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内容是:(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物资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5既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经济特区的城市是厦门。6中国近代史开场于1840年,标志是鸦片战争。7之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
2、代史的开端,主要是由于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开场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英法,帮凶是美俄。2火烧圆明园,抢走大量文物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匪徒是英法。3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缘故是:翻开中国市场。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俄国。它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5近代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瑗珲条约。6从法律上确信库页岛在内的地区属于中国的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割库页岛给俄国的是北京条约。7.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是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8.抗击洋枪队的太平军将领是李秀成,洋
3、枪队头目华尔在慈溪一战中被击毙。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1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场侵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迸发于1894年。2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是指邓世昌。他在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3威海卫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内容是同意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马关条约中割地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5台湾第一次别离:被荷兰占据;回归: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次别离:被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回归:抗日战争成功后。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
4、能查出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清朝皇帝是光绪帝。2近代史上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近代史上北京三次陷落: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37年的抗日战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内容:(1)赔款4.5亿两白银;(2);(3)拆毁大沽炮台,同意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这使馆界,同意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5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6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表达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保证严禁人民参
5、加反帝活动。7.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瑗珲条约;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的条约是辛丑条约8使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是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马关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辛丑条约。9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先后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日本侵华战争。第6课 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2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点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3洋务运动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4前期在自强口号下,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三所军事企
6、业。5后期在求富的口号下,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轮船局,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规划三所民用企业。6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三支海军是: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42洋务运动中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主旨。7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历史上的大事: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8.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9.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探究的过程: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7课 戊戌变法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内书。发起者是康有为、梁启超。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其机关报是中外纪闻。3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光绪帝。4近代旧历甲午年:1894年; 旧历戊戌年:1898年; 旧历辛丑年:1901年; 旧历辛亥年:1911年。5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熟悉,应对出选择题)(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2)鼓舞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4)创办报刊,开放言论;(5)训练新式军队。6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缘故是:清朝大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7“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