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课时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 2023年国庆过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六大政治局常委密集考察民生,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展现了“民生为大、“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和风范。100年前,孙中山先生也非常重视民生,他所倡导的民生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达在 ( )A.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B. 其最重要之原那么有二,一曰“平均地权,一曰“土地国有C. “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D.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解析:C 注意关键词“民生主义。孙中山新民生主义主张“实现耕者有其田,C项反映了这个主张。2. 人文主义
2、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心,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表达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 )A. 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 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C. 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 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解析:D 题目强调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其特点是把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故答案为D。3. 有人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之为指导思想。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
3、正确的选项是 ( )A. 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B. 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 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D. 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析: C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在现有地价的根底上,将来增加的局部属于国家,故不能说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4. 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 D. 平均地权解析:C “吾党所宗的核心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5. 某位历
4、史学家曾说,历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古今中外的历史都紧密相联。如下列图为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中国人民)一律平等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A. B. C. D. 解析:C 表达了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而那么表现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6. 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孙文的“三把利剑(见右图)。三剑一击,清了。关于清末这“三把利剑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 “三把利剑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
5、主义理论,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B. “三把利剑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C. “三把利剑虽然不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但能够彻底解决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土地问题D. “三把利剑推动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解析:C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把利剑指三民主义理论。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它不能彻底解决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土地问题。7.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A. 民族独立和富强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扶清灭洋 D. 建立社会主义解
6、析:A 不再有外国巡捕是要求实现民族独立的表达;有中国的工厂和学校是要求富强的表达。8. 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底 B. 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C. 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 表达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析:D “新时期的三民主义即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根底。9. 为迎接辛亥革命101周年盛典,国家方案在武汉建立总投资为3.34亿元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其规划方案已经
7、在网上公布,听取市民意见(如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 (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开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 B. C. D. 解析:C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0. 新华网广州2009年10月22日报道,广东省中山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从今年起,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孙中山纪念周更名为“孙中山文化周。孙中山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爱戴,主要是因为他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大潮流,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顺应的是当时世界的 ( )A. 政治民主化潮流 B. 民族主
8、义潮流C. 社会主义潮流 D. 经济全球化潮流解析:A 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一生致力于反对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11. 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其中心问题都是政权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思想相比,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B. 反对封建地主土地国有制C. 暴力推翻清王朝D. 国家的阶级实质解析:A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义思想是指创立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是指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实际上是共和与立宪之争,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12.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
9、唐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 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 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C. 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 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解析:D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即平均地权。13. 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以下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 )A. 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B. 孙中
10、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C. 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D. 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解析:A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又相继进行了反袁、护国、护法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正在孙中山处于沉闷、彷徨之际,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又给了他新的希望和启示,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了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思想理论上的依据,孙中山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4. 孙中山曾说,“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
11、第二次革命。这里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 )A. 政治革命B. 社会革命C. 民族革命D. 经济革命解析:B孙中山认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只完成了政治革命,而没有完成社会革命,造成“民实困,社会矛盾锋利。15. 关注民生问题一直贯穿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 )A.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B. 反对民族压迫,开展资本主义C. 限制小私有者D.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解析:D 在新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本质是限制地主的剥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节制资本是减轻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其中隐含了富民思想。16.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
12、思想武器,发动、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山请答复:(1)材料一中“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突出反映了农民的什么要求?(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核心是什么?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后为实现这一核心思想公布了什么文献?(3)分别指出二那么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两大阶级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进行判断。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13、制的要求。第(2)问,在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中,核心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政治革命,民族革命是实现这一核心的前提,社会革命是补充和开展;其文献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3)问,结合材料可知两大阶级力量分别为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其主要思想理论可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作出判断。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2)“三个革命的核心是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文献: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17.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在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材料二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和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孙中山的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请答复:(1)材料一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解。(2)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析中国、印度两国运动的结果,从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