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 云南大学20232023学年上学期硕士研究生 政治理论课“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核 姓名:李加兵学号:12023000631专业:企业管理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的理论概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开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开展、持续繁荣为根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
2、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开展。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展道路的过程。 可持续开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开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求之一。1996年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开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开展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可持续
3、开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开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开展的根本模式。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开展的一个根本要求。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应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的关系。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促进可持续开展;以可持续开展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根底、以自然规律为准那么、以可持续开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
4、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根底,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根底,是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社会经济开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无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利用,造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开展而日益突出,并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和压
5、缩型的特点,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各方面的协调开展,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过程中主要面临的以下一些问题。 (一)城市空气污染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兴旺国家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具体 1/4 2023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地说,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局部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少数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二是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高。三是煤烟型污染严重。四是汽车尾气污染加剧。五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大气
6、污染向周围市区的蔓延与扩散。 (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资源型和水质性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700立方米,称为资源型缺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缺乏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所以我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国家。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然而,在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江河湖泊水域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也称固体废物,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按其来源不同主要有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废物
7、和传染性废物等几大类。我国的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存在城XX县区或河流的荒僻处,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积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另外,城市垃圾产量增速加快,垃圾清运能力跟不上垃圾的增长速度。 (四)耕地退化和草原土地荒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20235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顷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根本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增加;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另外,盐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着大量耕地。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
8、轻管理等,草原严重退化。气候干旱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的自然因素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但不可否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草原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元凶。人类活动范围及其频率的加大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草原的退化。 (五)森林资源乱砍滥伐严重 据统计,截止2022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我国珍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森林每年减少50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缺乏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每年发生的林政案件造
9、成林木资源损失严重;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拥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动植物种类约有202345万种,占世界总数的2023%。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经有15%20%受到各种威胁,高于世界2023%15%的水平。目前,我国许多的珍稀动植物面临着绝灭的危险。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消耗
10、、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不开的。在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根源。 (一)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根源 现代众多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人们在认识上的短视与盲区,表现在人类共享问题上,就是对自然的片面认识所产生的一系列错误自然观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 2/4 2023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和人类中心主义论等;表现在人与社会开展关系问题上,就是一种机械的开展观。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无视自然的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开展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开展设置了障碍和陷阱。 (二)生态环境
11、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我国当前的经济开展多以粗放型为主。一方面,企业大多只顾追求利润而对环境问题毫不关心,甚至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阶层作为一级利益主体,为谋求其当政时期的短期政绩而急功近利,往往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实施地方保护;许多地方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为开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还很严重。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环境质量标准是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好依据,是保障国家环境平安总体目标的集中表达。但是由于环境质量标准先于环境法律形成,并独立于环境法规体系而按标准体系运行,这就致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评价、预
12、警机制等制度方面的角色缺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此外,由于我国的环保部门一直没有独立的执法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力,从而在执法过程中处境为难,无力抗衡地方政府的的决策冲动,很难对地方官员表态支持的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管。 (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科技根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对其不合理地使用又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今天我们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正是在功利主义开展下,科技异化的结果。先进机械的使用,加快了树木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发;化学技术的运用,释放出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全球温室
13、效应,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严重;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捕猎工具的泛滥使用,促使人们大胆涉足原始森林、深海区域和极地地区,扩大捕杀范围并提高捕杀效率,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破坏生态的自然平衡。 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的对策措施 要实现可持续开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的根本要求。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开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立和健全鼓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
14、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 (一)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这是当前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等根底环节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根底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根本功
15、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引进循环经济的开展理念,实现生态绿色崛起 开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开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那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实行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循环开展。具体的 3/4 2023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工作有。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第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效劳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不断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建立资源储藏体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的能耗。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必须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全面控制、供需双向调节以及差异化管理,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种重要资源的储藏体系。现实中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