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ol.44 No.1Feb.2023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第44卷 第1期2023 年 2 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杜 佳,陈淑丽(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协同发力、合力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既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还能助力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实现育人成效最大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还面临着掣肘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理
2、念尚未深入人心,协同育人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普遍建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广泛普及,充分挖掘整合“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保障。这既是解决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相关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是探索构建符合时代新要求育人模式的实践方向。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思想政治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23)01-0125-06收稿日期:2022-09-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18YJC7
3、10004);成都理工大学校级科技项目“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CX2022-149);成都理工大学校级科技项目“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百年发展历程研究”(QM2022-36)。作者简介:杜佳(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淑丽(1983-),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参与,协同育人,政府为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有力保障。凝聚育人合力既
4、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探索如何推进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蕴。基于当前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在观念认同、资源整合及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探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有效路径和实践方向。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及价值“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深刻的内涵,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的力量协同发力,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对于推动学校思政工作发展、社会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阐释“家、校、社”协同育人既强调
5、“家、校、社”这一主体的存在,还强调“协同育人”这一动作的概念内涵。要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内涵,关键在于对“家、校、社”和“协同育人”这二者定义的把握。通俗意义上来讲,“家、校、社”被理解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要社会场域的缩写。家庭是指受教育者接收教育的初始之地,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影响。学校是指一种专业的有组织性的教育场所,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影响尤甚。社会是一个集合体,其范畴广而大,很难具体界定,社会的范畴包括家庭和学校。具体来说,“家、校、社”更多的是强调这大连大学学报126第44卷三方的教育力量
6、。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指发生在家庭、学校这一背景下的教育,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教育都可称为社会教育。这三方教育力量是同一层级的概念,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从这一角度解读“家、校、社”更为合理。就字面意思而言,“协同育人”即共同参与到培育、培养人这一行为之中,但要具体的理解“协同”这一概念还需从协同理论出发。“协同理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子系统相互协作之下,其在宏观上呈现出一定有序的状态”2。在教育系统中,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子系统。从这一角度理解,“协同育人”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充分发
7、挥其教育力量参与育人,使教育系统的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实施。简言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就是凝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到思政育人之中,以实现其在育人层面的协同效应。(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义人的成长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促进个人成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方的教育力量合作协同,共同发力,共建协同育人格局。1.利于打破传统教育思维,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新阶段,对学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近年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发挥
8、高校立德树人的功能,重视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这三方的力量以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培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3。高校思政工作的建设要坚持“协同联动”原则,既要重视学校的作用,还要重视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4。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素质教育思维,推动高校与社会生活有效结合,与党和国家要求同向同步,与时俱进。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遵循和实践方向。新时代的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全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既是对党的方针政策
9、的遵循,也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2.利于统筹多方育人资源,助力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一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网,彼此联结、相互影响。人自出生以来就置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社会关系之中,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政工作体系,同样也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有利于统筹利用多方育人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负责传授理论知识和协调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育人工作,家庭作为育人的关键课堂,在密切联系学校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人生指导,高校借助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社会资源的调动主要基于高校的育人培养目
10、标的开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格局中,既保证了各类资源在育人过程中的均衡性,还充分利用了多方资源,凝聚育人合力。3.利于最大化育人成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常规学校教学管理已无法满足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教有余而学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施行新的育人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下的教育模式开始运用起来。“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最大化,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面需要,实现全方位、个性化的帮助和培养,从而助力教育改革落地增效、教育教学持续提高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下的教育模式不仅要求家庭、学
11、校和社会层面的教育力量都要参与其中,还要求在教学过程对受教育者个体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学校进行理论层面的教导,家庭和社会提供实践教育的平台和途径,使育人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筹,这既能培养社会全体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素养,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还能进一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127第1期“时时树人、处处育人”的理念得到践行,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掣肘问题育人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家、校、社”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12、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整合、相关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普遍建立起来。探讨分析这几方面的问题既是对现实境况的有力把握,也是为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路径寻求一定的方向借鉴。(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受教育者个体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仅由高校单方面来解决很难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和育人目的,并且,一些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知尚不明确,还存在育人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情这一固有思维5。一方面,一些学校和家长对于“家、校”协同育人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当前,凝聚育人合力,实现协同效应是当下学校发展的大
13、趋势,学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协同与联动。但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家、校”协同的理念认知不足,认为学校的工作只存在于校内,认为教师的工作只在于课堂,只在于传授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校外情况重视不足、对于学生的课外发展以及心理状况关注不够。同时,一些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培养人只是教师的责任,而忽视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家、校”配合育人缺乏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学校缺乏走向社会协同育人的主动性,社会也缺乏协同育人的观念。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但目前,“校、社”协同共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更多地将
14、思政教学限于校内和课堂,忽视社会实践的力量,社会对于协同参与育人的认知不足,即便校内的思政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校外的思政工作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校、社”参与协同育人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协同育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尚未有效整合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目前各类主体的育人资源的挖掘还不充分,同时各类主体的育人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整合,育人合力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实现。一方面,高校校内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不够充分,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整合还需提高6。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人的主渠道,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除
15、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中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高校的所有教师也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可以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式去挖掘本课程的育人资源,存在思想困惑、能力不足,导致所挖掘提炼的育人资源不充分、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存在一定的“专业有余,育人不足”现象。另一方面,高校校外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不够充分,家庭和社会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有待加强。目前,还存在父母对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和行为引导的重视不足的现象,还存在对一些好的家风、家训、家教故事挖掘运用力度不够的问题。社会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6、,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丰富的育人资源,如讲仁义、守诚信、崇正义等都是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创造的辉煌历史和宝贵历史经验,都是在育人过程中可利用的最鲜活的素材;现实生活中一些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事迹,在“脱贫攻坚”之路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诸多重要成果等都是在育人过程中可以挖掘利用的现实资源。但目前,对于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和现实资源挖掘得还不够系统深入,制约着协同育人效果的实现。杜 佳 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大连大学学报128第44卷(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家、校、社”协同一体,共同参与育人机制的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重视不够,沟通不畅,设施不全,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得到普遍的建立,主要表现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和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文化多元的冲击必然会导致诸多新问题与新情况、带来诸多困惑与矛盾的心态。在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各育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