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 3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6 3 N o.22 0 2 3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M a r.2 0 2 3“金课”视阈下大学教学品性及其价值生成曾维华,王云兰(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 5 4 3 0 0;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 3 0 0 2 2)摘 要:建设“金课”是新时代着力做好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坚守并含蕴大学教学品性是“金
2、课”建设的关键,但是在“金课”建设过程中,由于对“金课”的“创新性、高深性、挑战度”特质把握不到位而出现了“金课”建设的技术化取向,这就需要呼唤大学教学品性的回归。大学校长要以教学为中心,大学教学管理机构要遵循学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管理逻辑,大学师生要主动成为“教”与“学”共同体的主角,以促成大学教学品性的价值生成,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关键词:金课;大学教学品性;人才培养质量中图分类号:G 6 4 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5 2 4 2(2 0 2 3)0 2-0 1 1 7-0 6收稿日期:2 0 2 20 51 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3、十四五”规划教育学 一般 课题“职 业学 科基 本理 论 及其 体系 构 建研 究”(B J A 2 2 0 2 4 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曾维华(1 9 8 4),男,江西吉安人,教育学博士,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云兰(1 9 6 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课程和教学,特别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更加需要落实在课程和教学上。建设“金课”可谓是新时代着力做好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系统领域在大力加强“金课”建设工作,以期通过打造“金课”来淘汰掉“水课”,促成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显著提升,但在“金课”
4、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着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同时,也要审慎地思考在“金课”建设中应该如何守持并含蕴大学的教学品性、提升大学教学品性的价值,以实现大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一、大学教学品性的概念释义打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画卷,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把教学作为原初性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在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大学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其根本性职能,其他职能都要围绕这个根本来开展各项工作。人才培养任务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倘若离开了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大学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就会不牢固,大学因此也就没有了价值与职责归宿,更没有了使命皈依。大学教学的地位是如
5、此之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对什么是大学教学品性进行释义。在探讨大学教学品性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什么是品性。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品性拆分成品格和性质来理解,也就是说,品性是人或事物本来就具备的品质、特性、特质、性质、品格,但品性远不止字面意义上所理解的那么简单。美国的凯兹和瑞斯两位学者最早将“品性”这一学术语词引入教师教育领域,认为“品性 指向的是行为,表示行为发生的频率特征。比如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引导课堂讨论,鼓励创造等”。N C AT E认为“品性 是教育者在与学生、家庭、同事、社区交往中,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专业态度、价值观、信念。这些行为711KA T Z L.G.
6、,RA TH S J.D.,“D i s p o s i t i o n s a s G o a l s f o r T e a c h-e r E d u c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 a n d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4(1 9 8 5).DOI:10.15991/ki.411028.2023.02.022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由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品性概念释义,我们可以发现,品性是由态度、信念、信仰所指引的一种行为特质与行为倾向,这意味着品性是人所守持的惯常的、长期的、稳定的、持久的行为习惯与性格品质。品性同样也是一
7、种由道德、价值、情感所指引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认知,这意味着品性是人在品质性格之维上所坚守的道德底线、人性本分、价值本真、情感要义。探讨好了品性的内涵,对于何谓大学教学品性,我们就可以从品性的概念来推演大学教学品性的内涵。所谓大学教学品性,是指大学教师在其教育教学中所秉持的合乎教学逻辑、含蕴教学理性的正向行为品格、价值认知与情怀操守,以实现师生共同体在教学中的角色认知、知识传创、情感交流、灵魂塑造、生命涵养的目的。二、“金课”建设守持大学教学品性的必要性为了让课程与教学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能得以强有力的落实落地,教育部2 0 1 8年6月2 1日于成都举办了“一流本科教育论坛”。在这次论坛上,与会
8、领导和学者、专家达成了一流本科教育的“成都宣言”共识。同年8月2 2日,教育部印发了 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的文件,并首次使用了“金课”这一术语,同时也明确提出了“金课”建设重在课程与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上。至此,“金课”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并成为高校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基本途径。“金课”建设可谓是更好地回应了大学的教育诉求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旨,“金课”建设的关键环节要落实在课程教学上,但由于教师对“金课”的认识存在偏差,特别是对“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要求把握欠缺,导致“金课”建设片面追求技术化。“教学 一词的运用暗示了教
9、育者希望运用一种更加系统化、可分类的及可测量的互动和干预手段来实施课程”。“金课”建设的主要方式或主要形式是技术化或操作性的课程教学,这导致大学课程教学本该真正具备的学术性、教育性、前沿性、高深性、创新性被淡化甚至是处于缺失状态。技术化与操作性的课程知识让学生掌握了技能、领会了技术、获取了知识、通过了课程或学业考试,但是学生除知识性储备之外应该具有的品格修养、人格形塑、价值提升、灵魂塑造却没有得到培育,这导致大学生在道德情操、人文修养、生命情怀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金课”建设固然需要适宜的技艺性知识与技术化教学予以支撑,以实现学生专业发展与知识增长的目的;然而,“金课”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
10、技术化与技术性层面的课程教学及其建设上。大学的“金课”更加需要凸显大学课程固有的思想性、道德性、精神性、人文性、前沿性、高深性特质,如果大学课程教学缺失了理应具有的这些品性特质,那么大学的课程教学也就成不了“金课”。真正的“金课”建设是需要遵循“高阶性、挑战度、创新性”的根本原则的,要以教育教学所具有的研究性、应用性、前沿性、道德性、精神性、思辨性、人文性、生命性为基准,唯此,“金课”建设才能守持着其教学品性,让课程教学走向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平衡统一。在2 0 1 8年6月2 1日的成都“一流本科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大学要真正地做到“四个回归”。回归教育的初心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
11、金课”建设就是教育回归初心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守持大学教学品性。这种大学教学品性是以深厚的教学情怀、崇高的教学境界、向善的教学使命、执着的教学信念为前提的,因而在“金课”建设中需要守持好大学教学品性。三、“金课”建设彰显大学教学品性的价值(一)深蕴大学教学的哲学品格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言:“哲学乃是作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亦即,教育需要哲学的支撑,教学需要哲学的引领。哲学引导着人追寻智慧,大学教学哲学促成大学生不断追寻智慧而成为更智慧的人。大学教学哲学需要教师守持崇高的教学使命,承担起教学职责、树立教学信仰、秉持教学理想,教师要对教学理想
12、、教学生命、教学使命及教学信仰有着理性的认知,教师也要有深厚的教学哲学素养。教学如果没有哲学的引领,教学的本真就会丧失,教学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技艺。大学教师探究大学教学的本真、追寻大学教学的意义、探索大学教学的价值是离不开对教学的形而上的思考、追问与811N a t i o n a l C o u n c i l f o r 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 o f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P r o-f e s s i o n a l S t a n d a r d s f o r t h e A c c r e d i t a t
13、i o n o f 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 o f T e a c h e r P r e p a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s,W a s h i n g t o n D.C.:N C A T E,8 9(2 0 0 8).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1年,第2 9页。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1年,第3 4 8页。反思的,也离不开对教学的哲学品格的坚守,以期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因而,“金课”建设需要深蕴大学教学的哲学品格。
14、在“金课”建设中,深蕴大学教学的哲学品格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共同体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大学的教学哲学意味着教师在教育精神的坚守上要做到卓越,在坚守教育精神中滋养自我,由此成为外在与内在和谐统一的人,实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让师生能够获得深奥的知识、丰盈的理论、深邃的思想,促成师生发展缜密的思维,进而达成有力的行动。通过大学教学哲学的深蕴,让师生在教学生活中得到丰富、在教育眼界中得到开拓、在教育情怀中得到厚植、在生命境界中得到拓展,彰显大学教学的生命活力,激发教学创造力,促成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思考,指引着教师由创造性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达致学生创造力的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培育离不开大
15、学的教学哲学。在大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力,以形塑学生的哲学判断力、思维力、洞察力,以便更好地明辨是非、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如若大学教学没有贯穿教师的教学哲学品格与情怀,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种教学便不是成功的。倘若教师的教学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传授技术性知识层面,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没有进行哲学性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力将难以形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将难以形成,终将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大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形塑学生的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换言之,大学生创造性精神及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就是大学教学哲学的主体性价值。(二)涵育大学教学的生命特性大学教学秉持生命
16、性为其原初本性,大学教学面向的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个体、形塑的是学生健康向上的生命精神、激越的是学生积极进取的生命姿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让学生走向生命生长,促成师生彼此共同在探究探索中去领略知识价值、感悟思想温度、丰盈生命厚度是大学教学的价值皈依,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大学教学是集思想、道德、人文、能力、价值于一体的,这种意义上的大学教学,能够通过知识与思想的生命活性来促成大学生转识成智,最终走向精神成人。大学因程序化的知识性教学和教学的技术化与工具化,使得教学的生命意义遭遇滑落的境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原本就是活生生的生命体,这就要求大学的课程教学不能忽视学生本真的生命性存在,否则不利于大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学的技术化、工具化、知识化、程序化的过度倚重,导致的是大学教学的生命原初本性被抹杀、大学教学的生命意义被荡涤。如果大学课程教学从教材到教案,到黑板的板书,再到学生的学习笔记等都成了程序化、技艺性的知识图景,那么就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因为大学的教学是涵育生命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