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漢)”字本源及其文化演变考略_赵东.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10626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漢)”字本源及其文化演变考略_赵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漢)”字本源及其文化演变考略_赵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漢)”字本源及其文化演变考略_赵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漢)”字本源及其文化演变考略_赵东.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2月第35卷第1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Feb.2023Vol.35No.1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3.01.017摘要:汉字为什么以“汉”为名,是汉水还是天汉?可以从文字学视角进行文化史解读。“汉”的繁体字“漢”拥有许多字族字,透露出其部首“”具有“天旱祈雨”的蕴涵,后来给其加上“氵”成为天旱祈雨的专司用字,后才专指银河。“”是“漢(汉)”的甲骨文本字,由“(黑)”生成,既指天旱祈雨行为,又指祭神牺牲。“”一方面逐渐成为雨水的象征,另一方面表示为人们所敬仰的人,与后世的“汉子”前后呼应。关键词:

2、“汉”字;“”天旱祈雨;汉子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23)01-0091-04“汉汉(漢漢)”)”字本源及其文化演变考略字本源及其文化演变考略赵东(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与历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收稿日期:2022-09-09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优势形成的有效引导政策研究”(72274149)作者简介:赵东,男,陕西周至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史、文化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汉字是汉文化的精华与基本载体,是汉(华夏)民族一代又一代创造社

3、会文明的产物,集中反映了大量汉文化信息,并对汉文化进行不断地传承与传播。一个汉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汉(漢)”字本身则是一部大部头的文化史。汉字为什么以“汉”为名?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对“汉(漢)”字的本源涵义及其文化演变予以梳理探究。一、已有的研究汉字之所以称为“汉”字是因为汉族、汉人以及汉文化,源于刘邦被封为“汉王”驻于汉中而最终建立汉朝,而汉中之名多认为与汉水(即汉江)有关。汉水之名在诗经中已经出现,通常称“汉”(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同时也把天上的银河称“汉”(大雅棫朴:“卓彼云汉,为章于天”)。对于先有江汉还是先有云汉,胡阿祥、梁中效等学者认为因天河的走向与汉江一致而被

4、称为“天汉、云汉、河汉、星汉”,即“天汉”源于汉水。至于汉水因何称“汉”,胡阿祥采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中“漾言其微、汉言其盛”的说法,认为“汉”是盛大的意思,“寓有美义”1。梁中效更明确指出:“地上的汉水已与天上的银河结合,汉已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盛大、精华等美意。”2两位学者近似的观点可谓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汉,漾也”的当代阐释。但是,“汉”为什么表示“盛美”,似乎能够彰显这一蕴涵的汉字还有很多,为什么是“汉”字本身?中华民族源流研究专家何光岳对“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汉水因古汉人居此而得名”,而古汉人称“汉”是因其繁体“漢”字右边的表示“头部戴着大头饰的长大人种”3。该说法受到语言学家

5、金钟的批驳,认为其“差强人意”“十足的望文生义”,并高度赞同民族史学家徐松石的观点,但采用了从来解读“汉”的意见,认为“也许是某个民族语言的汉字译音”469。徐松石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过程中发现,“壮僚向来称呼他们自己为汉人汉子,壮话叫男人为勒汉。勒音乃儿字子字的意思,勒汉就是汉儿”5,他将壮语的“勒汉”(拼音lak hun)与“汉人”联系在一起,认为“汉”的原义是一种自称。金钟对徐松石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拓展,指出壮族是古濮越pu ji(“种田人”的音译)人的后裔,“壮语lak hun中的hun就是被古人用汉字音译而写作汉流传了数千年”470,“hun汉这个古老的濮越(布依)语词,不仅现在仍被

6、91南方几个少数民族在口语中天天重复使用,而且从史籍里和广袤神州的大地上还可以看到被汉字译音写作的X汉或汉X”471。然而,金徐两位的观点也都是猜测,而且主要局限于民族语言语音,仅仅指向于“人”而没有涉及地上的汉水和天上的银汉。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在东西汉水辨中说道:“汉字,在西周以前只作天上银河专称。周诗曰,倬彼云汉,维天有汉,皆此义也。沔水冲出万山奔腾入楚,楚人以为自天上来,借用汉字名之。漾水出武都,亦奔腾冲万山入苴,苴人亦借汉字名之”6,即不管是楚地之人把沔水称为汉水,还是古苴国人把漾水(仅嘉陵江)称为汉水,都是借用了天上的“银汉”来命名。这是现当代“汉”源于天上最为经典的说法,但由于辨析

7、重点是历史地理,对于天上的银河为何称作“汉”并没有交代。因而,对此特别是“汉”字的本源涵义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演变,还需要深入探讨考证。二、从“漢”的字族窥析限于文献缺失,直接考察“汉”字在西周以前的情况十分困难,因此最好是结合文字学从语音语义方面研究。事实上,文字学家们也形成了一些成果。“汉”是简化字,繁体为“漢”,形旁为左边的“氵”,表明与水有关,但是到底与水有着怎样的关系,关键则又在于表示声旁的亦如何光岳、徐松石等人关注到的“”。从简化“汉”字右边“又”的组成看,其字族7比较孤单,虽然有“奴”“驭”“仅”“叔”“取”“权”但是读音都不一样,大多与“汉”没有什么关系。然而,繁体“漢”则不同,

8、它有很多读音一样或接近的兄弟姊妹字,形成了字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窥视透析“”以及“漢(汉)”的信息。暵(hn),干旱,在暴田里耕作,表示在太阳下暴晒。易 曰:“燥万物者莫暵于离”(说文);“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诗王风中谷有蓷);“舞师,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周礼舞师)。熯(hn),干燥,热。“干貌”(说文);“莫熯乎火”(易说卦,王肃注:火气也;崔觐注:亦燥也);“荻室熯茨,我孔熯矣”(管子禁藏)。熯也有干旱的意思,与“暵”相通,表示不雨干热。(hn),同“”,指在暴晒下耕作,集韵中解释为“耕暴田”,与“暵”和“熯”意义相通。以上几个不太常见的汉字及其释义表明它们均与太阳暴晒、干旱、天旱

9、相关,而且明显因为右边的“”而意义相通,即表明“”与“暴晒、天旱”有着密切关系。嘆(歎、叹tn),常见字,现义为感叹、叹息,古义有赞叹、吟咏,也包涵吟唱、长啸之意,礼记乐记中“一唱而三叹”即为后者。嫨(hn),老妪貌,同“戁(nn)”,有怒、恐惧和恭敬的意思。傼(hn),姓氏,玉篇:“呼旰切,音漢。姓也。”傼还表示人,奴婢,“臣谓家臣傼也”(钦定四库全书古文孝经孔氏传)。这三个汉字现有的解释好像与“暴晒、天旱”关系不大,但是既然以“”构成,估计也应相关。汉字本源研究专家薛俊武在考证“漢”字时,明确指出“”在殷墟卜辞中用作天旱,以“”异构出的一系列汉字都具有因天旱而祈雨的蕴含。其中,“嘆可能是敬

10、天祈雨的主旋律”;“嫨”指女巫祈雨8216,遥想上古时期祈雨的场景不无道理。女巫大多是上了年龄的老女人即老妪,能够与天神相沟通,经常为民祈雨,自然让人有所畏惧和恭敬。顺着这一思路,估计“傼”在最初则应指祈雨的“男巫”。综合“漢”的兄弟姊妹字族所透露的信息,最初的“”应该包涵天旱以及因此而祈雨的意蕴。“”会意指事“天旱而祈雨”。为了祈求雨水,后来还专门给“”加上了“氵”,写作“漢”,成为天旱祈雨的专司用字,而最初的本字“”则逐渐遭到废弃。向天祈雨,雨水从哪里来?当古人在夜晚举目望天的时候,头顶不正横亘着一条白色的“天河”吗,会很容易认为它是雨水的根源,以故用“漢(汉)”命名,乃所谓“箕斗之间,汉

11、津也”(尔雅释天),并进一步引申为“天汉、云汉、星汉”。只是,因年代久远最初“漢()”所表达的“天旱祈雨”蕴涵却被逐渐遗忘。三、从甲骨文“”审视“汉(漢)”的本义“漢”字在金文中已经明确出现,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安州六器中甗铭文,被写作“”9,其重要组成部分“”已仅仅是一个字符。在甲骨文中92则没有“”的前身,即没有“汉”字本身,但是存在其右半边的“”,表明后来不是汉字的“”最初在甲骨文中却是一个汉字。甲骨文“”主要出现在许多卜辞之中,如“贞我”“贞不”“我不”“曰帝我”“帝其降”“贞不雨帝佳”“降我”“贞帝不我”10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先生在解读“”时认为应读作“暵(hn)”,且与其含义相近,

12、与干旱有密切关系,亦如通过对“漢”字字族的解构所形成的认知。唐兰先生还认为“”像个人形,并将其和周礼中的“巫女”“稻人”所联系,给人无限遐想。薛俊武关于“”()“为祈雨而用,仰望星空,呼号渴饮”8216的说法即是遐想的结果。古文字训诂专家徐山进一步提出,“”是“”字的甲骨文省略,原字作“”,字形为焚人状,“”仅保留了形体上方的口朝天上祈祷且脖子被绑缚的人状,其最初背景是因为天旱,人们为了求雨把祈祷者绑缚起来再投入火中焚烧11159。“”既是动词,又是名词。“”作为动词表示天旱祈雨的行为,作为名词指祈雨活动中的牺牲。甲骨卜辞“”曾被认作“黑”其实也有一定道理,表明“汉”最初与“黑”有关。当然,作

13、为牺牲的“”也不一定是“人”,应该视旱情而定。对于一般的旱情以牛羊豖三牲作为“”焚烧即可,旱情严重则需要以人牲作“”。作为“”而焚烧的人可能是被迫的(奴隶、俘虏),或者是有病的残疾人(古代称之为“尪”),这些大多需要被绑缚起来;也有可能是为了祈雨而主动献身的女巫或男巫,由于职责所在他们也许不得不;甚或是为民祷告祈雨而亲作牺牲的商汤等人。这些牺牲最后都会被烧“黑”。而且,“”只比“黑”的甲骨文“”多了一张“口”,在不甚清晰的甲骨之中,两者相互混淆,实属正常。而且,“”与“”本身关系密切,两字同为一个声母“h”,“同出于一个意境”,均以“商汤祈雨”的生活原形为模拟而创造,“”由“”生成。在五行中,

14、“(黑)”代表北方的水,“”所代表的角色向其张开大口呼号降雨,以解旱情8216。或者是在上古频频祈雨活动中同时形成的两个汉字:“”表示脖子被绑缚者在祈祷、口中呼号的状态,而“”则表示“燎祭仪式焚化后人体呈现出焦黑颜色来表现的”11159颜色状态。裘锡圭先生在考察卜辞时曾认为“商代有焚巫求雨的习俗”,“焚尪求雨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习俗,其产生也许早于焚巫”12。杜预曾对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焚巫尪之事进行过解读:“巫尪,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尪非巫也,疥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13,一方面沟通天地本来就是巫们的本职工作,用火焚烧他们升天上告人间旱情请求降雨

15、;另一方面古人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哀怜尪们腹部膨大,仰面向天,不忍将雨落入他们的鼻中,故而致旱,需要将他们焚烧。在墨子兼爱 淮南子主术以及吕氏春秋顺民等文献中都记载有商汤亲自在桑林中向上天祷告求雨的故事: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14。商汤是否自焚祈雨,真假难以考察,但结合相关文献,可以反映出上古时期“天旱焚人祈雨”的历史场景,联系后世演化,“”字所赋有的意境呼之欲出。四、从“”到“漢(汉)”的蕴涵演化在甲骨卜辞中,“

16、”不是雨,但却是与雨水紧密相关的“祈雨行为”的专用字,“贞我”“贞不”即是占卜要不要进行祈雨,要不要焚人或自焚燎祭。随着祈雨活动常态化并时而“应验”,“”被日益看作是雨水的象征,越来越与“水”融合在一起,最终在金文时被“”所代替,以更加明确因天旱而焚人祈雨的意思,并逐渐用其专指天上被认为雨水之源的银河。同时,随着“烄”(甲骨文为“”,意为火中焚人)、“尞(燎)”等更能表达燎祭意境的汉字出现后,最初表示焚人祈雨后被“”所替代的“”就逐渐不再作为汉字。在上古频繁焚人祈雨的“”活动中,存在着像今天一样把动词名词化的现象,一是逐渐作为雨水的象征,并在“”加上“氵”旁后成为天上银河的名称,最晚在西周金文中确认为“”;二是可能把祈雨过程中的核心被焚者称为“”。在焚人祈雨中,许多巫尪以及商汤等人属于为拯救黎民而主动自愿进行,他们这种勇于牺牲的“”不就是后世所称的“汉子”吗。可能当时人们就对这种“”的行为大为称赞,尤其是商汤之“”,成了“男子汉、大丈夫”的楷模,并逐渐出现把很多男子93都美称为“(hn)”的现象。在后来的民族变迁中一部分人迁徙至南方和当地人融合发展成古濮越人以至壮僚民族,他们没有承传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