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期 年月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现实主义戏剧化表征与 真实性 重释 论陈彦的 舞台三部曲”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书豪,在读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本文的“生存平衡”,意指人类对已有生存资料进行调配重组,对已有文化进行承继与剥离以实现人类群体延续性存在的可能,是一种生命体存在的自觉、自省与自建。“审父”意识中人类生存平衡的构建 重探 白鹿原 的生命自觉与文化自觉赵书豪,卢兆旭(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摘要:中国现当代小说,由 世纪初对人的发现,对传统文化决绝反叛的人的文学;到新时期的精神空档,无根一代的寻根小
2、说;到极力逃离,非理性审视的先锋小说;再到理性“审父”的 白鹿原,对人的发现及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是现当代文学史无法规避的两大主题。与“寻根”“先锋”文学视点不同,白鹿原 文本在对宗法文化的审度与批判中,兼有宗法文化里温情脉脉的一束光亮,使得其以理性的、整体的、发展的视点客观冷静地审视“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父子关系裂变背后是传统宗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承继与剥离,即人类生存平衡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生命自觉”。关键词:白鹿原;“审父”;生存平衡;文化自觉;生命自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一、引言 白鹿原 出版至今三十年(),关于其的评述与阐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且以影视
3、剧与话剧等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世纪 年代以来,文学创作逐渐纳入市场体系,在纯文学式微的境况下,能像 白鹿原 保持如此阅读热度的当代文学作品甚是少见。“寻根文学”的折返式找寻,“先锋文学”的实验性突破,“新写实”的现象式反映等,当代文学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与频繁的变轨,却无法脱离两大创作主题 一是对人的发现,二是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陈忠实作为文学陕军中的一员,根植三秦大地,承续柳青的现实主义创作实践,同时一改以往现实主义作品的革命叙事以及阶级人物架构,回到对生命的思考,对民族灵魂的勾画,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审视中去。半个世纪的风雨荒凉,一片原的河山更替,三代人的生死叛离,浩浩汤汤。细观这部“民族的秘史
4、”,可以发现陈忠实的着笔点落在了人与文化上。陈忠实曾说:“我和当代所有的作家一样,也是想通过自己的笔画出这个民族的灵魂。”现当代文学史上首先为民族画魂的人当属鲁迅,阿正传 祝福 伤逝 在酒楼上 孤独者 一系列“充满悲剧色彩”的小人物群像,不幸不争,可怜可爱,“存在于生存绝望的边缘上”。间隔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国民灵魂到底有没有变化?五四时期各文学流派的“创”与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创”同是在历史变革的精神空档期对文学创作流向的考量与实践,不同的是,“与五四作家视启蒙和拯救为己任相比,先锋作家缺少痛切承担的勇气。面对父辈文化的腐朽、衰颓本质,先锋作家选择了背负绝望的逃亡”。先锋文学后出现的
5、白鹿原 或许给我们提供更为全面的审视视角,它既拥有担当的勇气,也不乏剥离的果敢。白鹿原 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鹿宗族的父子关系,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贯穿小说始终。子辈对父辈观念的破与立成为白鹿原半个世纪风雨飘摇的一个导火索。“审父”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母题,鉴于西方个体私有制经济的父本位与中国血亲宗族式群体私有制的父本位有着质的不同,故我们的“审父”意指“一种以平视的姿态对某类先验的秩序性存在(人情和事理)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意味的观照和审度”。如果说,“五四 文本中父子冲突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审父意识在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最初觉醒”,那么 白鹿原 中父子关系的对立与冲突便是“审父”
6、模式在新时期文本中的成长与成熟,它超越了简单反叛与解构的“审父”模式,开始意识到承继与建构的历史担当,由“审父”向“审文化”转变。关于 白鹿原 中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文化表达,评论家的阐释不尽相同。在文化象征层面的阐释中,张国俊认为 白鹿原 的文化象征是“仁义观念形象地深刻地展示出关中文化观念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郜元宝认为 白鹿原 的文化象征归于道教,“白鹿原 在 寻根文学热 沉寂多年之后继续 寻根,但其所寻之 根 糅合儒、佛、道而以道教文化为主导”;高洪娇等人则从“白鹿”这一意象象征中阐述文化自觉,“陈忠实选择了 白鹿 这一意象来寻求内心的审美理想在古今融合中得到延续。从 白鹿精灵 到 白鹿精
7、魂,这是一种内心的觉醒,更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在文化表达层面的论说中,南帆的“文化尴尬”说则认为 白鹿原 文本中“儒家文化的 修身 即是压抑欲望,封锁力比多的出口。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话语可能存在的深刻矛盾”;王春林则将“小说的基本冲突理解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宗法文化谱系与所谓的革命现代性之间的碰撞交锋”,将冲突具象到宗法文化与革命现代性二者之间。一部“秘史”,其内涵必定丰富多元,对 白鹿原 的解读远远没有穷尽。时间是一部作品最恰当的度量衡,站在三十年后的当下,以“审父”意识重读 白鹿原,可以看到表层里的“审父”蕴含着“审文化”“审生命”的旨归,父与子的矛盾对立是传统宗法文化与现代革命文明交锋中所
8、呈现出的文化自觉,更是人类延续中构建生存平衡的一种生命自觉。二、审父的序曲: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封建宗法文化中的父子关系在稳定的时代可以持续维系社会秩序,父子由亲缘关系的根向价值关系的本延伸。“父 不只是 子 的自然生命的来源,而且也是 子 的文化生命乃至价值生命的来源。”当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父子关系粉碎个体对生存平衡的构建或经历历史断层期时,便会造成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白鹿原 以浩大的篇幅呈现出动荡的 世纪上半叶白鹿原上白家父子、鹿家父子、鹿三父子以及田氏、冷氏父女的生死叛离。(一)白家父子从白秉德到白嘉轩再到白孝文与白灵一代,白家三代人的生存里深烙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文化生命与价值生命。
9、当白嘉轩在父亲白秉德病榻前对即将面临的三年服孝与娶妻生子感到左右为难时,白秉德的回答是“你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这里涉及到宗法社会的孝道观,儒家的“孝子 嗣亲 之道,可分为两方面:一为肉体方面,一为精神方面。其肉体方面,又可分三方面:一方面为养父母之身体;一方面须念此身为父母所遗留而慎重保护之;一方面须另造 新吾 以续传父母之生命”。“孝道”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殖,是血脉延续,白嘉轩六娶六丧的传奇生命历程,更加诠释了宗法孝道观的稳固性特征。婚娶往往是传宗接代的代名词,作为个体的情感因素考量较少。然而从白嘉轩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 卷的下一代白孝文开始,历史的变轨与社
10、会的动荡,宗法社会固有道德伦理开始受到现代革命文明的挑战。白孝文与白灵是白家第三代中最具反叛意识的个体,传统宗族概念里长子与女子本是最守“礼法”的两种身份。然而在白孝文与白灵的身上我们看到“父”与“子”的决裂,看到“长子”与“女子”背离传统宗法的道德伦理规范,寻求构建生存平衡的本能。白孝文的生命轨迹在“性”上发生了转折,“性”仿佛成为白孝文重构生存平衡的井喷口,也成了与白父决裂的宣示牌。在与田小娥野合之前,白孝文始终走在父亲规划好的儒雅仁者道路上,长于耕读世家,习于白鹿书院,成于一族之长。与田小娥野合后,白孝文开始沉于毒色,面临着野狗分尸的生命终结,所幸鹿子霖弄巧成拙,白孝文走出了白鹿原,获得
11、了重建生存平衡的可能。但在白孝文重新建构的生存平衡里,一改儒家的仁义与宽厚,成为游刃于功利之间的历史投机者。传统宗法文化在他身上破得彻底,也立得难堪。与白孝文不同,白灵对父亲的叛离始于“求新”,从拒绝缠脚到外出求学再到参加革命,白灵展现出新一代人对未来十足的热情与渴望,是一种生命自觉。逃脱宗法制度的场域,何其之难,白灵的反叛是坚决的,“你要是逼我回去,我就死给你看”。父子关系抹去了血脉温情,“那一刻,他似乎面对的不是往昔架在脖子上颠跑的灵灵,而是一个与他有生死之仇的敌人”,这种完全对立的位置,于父于子皆为生之所痛。但是对于生命而言,其要延续,要发展,革命是必然要求。(二)鹿家父子鹿家父子同白家
12、不同,白家始终保持着白鹿族长的威严姿态,而鹿家在原上的口碑是“家风不正,教子不严,根源自然要追溯到那位靠尻子发起家来的老勺勺客身上,原本就是根子不正身子不直修行太差”。较白家而言,鹿家仿佛一开始就游离于儒家宗法文化的边缘。吊诡的是白鹿原上家风不正的鹿家第三代人并未出现像白孝文一样的历史投机分子,而是成为革命的先锋,尽管鹿兆海的牺牲缘由迷离不清,其意义值得商榷,但一代青年的家国担当不可否认。鹿家兄弟的反叛同白灵一样,始于“求新”。鹿兆鹏是鹿家的长子,这位长子从父辈那里接到的价值使命不是成为白鹿族长,而是成为读书人,“到老太爷的坟地放铳子”。当然,担当成为读书人使命的同时并不能搁浅传宗接代的责任。
13、鹿兆鹏与鹿冷氏的结合,是在鹿子霖的巴掌与鹿泰恒的拐杖下完成的,这门婚事像是被挟持的两个人一同完成一场生涩的表演后牺牲了,也未能满足观赏者的欲望,一场可以预见却无力阻止的悲剧发生了。以致完婚之后,鹿兆鹏逃跑般离开白鹿原,始终未与鹿冷氏一起生活。以出走表示叛离,相比于五四惯有的迷茫出走,鹿兆鹏出走的目的很明确,他走向了革命前线,破旧的同时尝试立新。鹿家子弟中,对鹿兆海着墨较少,他游离于鹿家与白鹿原之外,由读书走向革命再到牺牲,仿佛脱离了宗法道德要求的羁绊。因此,鹿家的父子叛离主要是以婚娶为岔口,子辈与父辈分道扬镳,各自承受与担当各自的时代使命。(三)鹿三父子鹿三父子以长工的身份寄居于白鹿原,黑娃是
14、在鹿三否定、白嘉轩强硬的合力拉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鹿三眼里“那个慌慌鬼!生就的庄稼坯子”,进入校园不久就退学了,退学的原因除了对书本知识无趣外,还有反感于“对不住白家叔叔的好心”的“魔咒”。可以说黑娃生来就背负着寄人篱下的重担,他的成长始终无法脱离鹿三与白嘉轩主仆关系所产生的卑微感的羁绊。有评论者称白嘉轩与鹿三主仆之间超越了契约关系上升到了亲情层面,根据文本细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黑娃的认知里,这种主仆关系产生的一点微弱的温情并不能予其以生存的安全感。因此,当黑娃长到了可以出门熬活的年纪,他并未接受父辈从一主而终生的生存方式,而是希望“攒些钱买点地”。传统宗族社会,土地对一个农民的意义不仅仅
15、是生存资本,更是繁衍资本。没有土地意味着只能将生命依附于他人身上,失去生身自由,这导致黑娃骨子里注定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黑娃与鹿三父子关系的叛离始于主仆阶级性的压制,爆发于“小娥之死”。表面看黑娃、小娥的野合第期赵书豪,等:“审父”意识中人类生存平衡的构建与白孝文相似,事实上黑娃与小娥之间的情感成分是肉体与精神皆有之,而白孝文更多的是肉体之欢。当然,不论是肉体之欢还是精神之乐,均无法在宗法社会的场域中找寻到存在的合理性。碍于宗法道德的规约,鹿三以田小娥“害的人太多了,不能叫她再去害人了”为由,亲手将梭镖刺入其后心。小娥的死使黑娃与鹿三之间产生不可弥合的裂缝:“大!我最后叫你一声算完了。从今日起
16、,我就认不得你了。”鹿三父子关系断裂,仿佛未影响鹿三对黑娃的认知,黑娃一直以“谬种、劣种”的模样存在于父亲心中。父对子的强烈否定与强力压制,形成了黑娃强有力的反抗意识,压制与反抗势必会产生叛离,只是导火线长短决定了爆发时间的早晚。(四)田氏、冷氏父女传统父本位的宗族环境中,对女性而言,其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较为淡薄。宗法文化对女性的规约较多,从父、从夫、从子,简单说是从男而终,原本的血亲关系变为从属关系。原上两位悲剧女性田小娥与鹿冷氏便是在这种严格的从属关系中萎缩凋零。田小娥是白鹿原上最具抗争意识的旧女性,受父之命嫁作举人妇,却只是郭举人“泡枣”的工具,作为人对性的本能需求被剥离。当生命本能与纲常规约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导致个体的反抗与叛离。但田小娥对田父的反叛不是强力的决裂,而是转移到对“父母之命”的婚姻反抗中去,受于传统女性的视野局限,使她忽略了宗法社会场的强大,臆想着与黑娃私奔到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不幸的是,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能生长出来的苗都是经过宗法文化筛选过的种子。田父作为老书生,对田小娥与黑娃结合的要求只是“一条戒律,再不准女儿上门”。因此,作为传统女性,田氏父女的叛离始于人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