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和教学融入闫彩虹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国际国内发生的,引发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瞬间燃爆大街小巷的社会热点事件,或带来温暖、希望,激发社会向善力量;或产生严重负面社会效应,给社会和人们造成不可衡量的创伤。社会事件对社会系统的根本价值观和行为准那么构架产生重要影响。一、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社会事件蕴含特别的教育元素,对学生行为具有真实的指导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发挥社会事件的行为导向作用、凝聚鼓励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社会事件对学生思想、行为起引导作用。社会事件的导向功能主要表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的引导
2、。价值观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准那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实施正确的行为。当前社会思想文化激荡,道德缺失现象严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将学生的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引导,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责任。社会事件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案例,我们可以从社会事件中寻找教育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二是道德标准的约束。道德标准是社会标准的一种形式,它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從社会事件中,引导学生找到道德标准的标准,明确违背道德标准要求就会受到社会或他人的谴责,让学生自我建构,内生出道德标准,从而约束个体行为,完成品德形成的“外塑-内生-
3、外化过程。发挥社会事件的凝聚鼓励作用。有的社会事件能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民族情感,让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如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奋起抗震救灾,救援人员不怕困难、连续作战,20多万志愿者活泼在灾区的每个角落,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捐款捐物。学生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大义大爱的感动,都会扩展为强烈的民族意识;社会各界力量的凝聚,让学生迸发出真情实感:面对困难危险,万众一心是最强大的力量。有的社会事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会更加努力,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形象;有的社会事件会鼓励学生找准目标,鞭策自己,用实际行动去提升自己。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对社会有全面客观的认知,才能更好地适
4、应和改造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社会事件的价值,拓宽学生社会认知范畴,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读社会事件,逐渐形成关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提升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即思考与辨析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探究“意义问题,初步进行逻辑推理;中学阶段,学生开始讨论伦理、道德等社会议题,比方公平、自然、规那么、性别歧视、儿童权利、动物权利等。真实的社会事件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学会从不同维度思考各种观点的合理性,探究事物的本质,推理开展方向。三、教学融入原那么及策略1.融入原
5、那么。教学融入是把社会事件巧妙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境与环节之中。教学融入要收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那么。时效性原那么。社会热点事件因其“热“新,能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思考与评判的兴趣,所以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时效,选择近期发生的、大家正在关注或记忆犹新的素材,学生才能在事件的初始阶段,快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认识日新月异的社会开展现状和审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进而亲近社会、适应社会。客观性原那么。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件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内容真实准确,不道听途说,不凭空捏
6、造;二是观点上的客观公正与全面,不带过多个人感情。选取真实客观的社会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观点评述,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将事实和观点分开,正确看待问题,形成理性评价事件或他人的能力,客观、全面、辩证的思维模式。适切性原那么。所谓“适切性,即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开展规律,适合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等。适切性原那么要求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受其心智开展水平限制,能理解、接受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超出学生经验或能力范围,不切实际的内容都不适合融入教学,应该舍弃。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要求。社会事件作为教学资源,必须彰显正能量,或催人奋进,或促人反省,
7、借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中小学生行为模仿能力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防止对社会事件的违法过程、恶劣后果、暴力恐怖内容等过度渲染,以免产生负面效应。学科性原那么。社会事件的选择及运用,要注意学科的关联性,要佐证或延伸教材的观点,要为学科教学效劳,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选择与学科教学无关的内容,采取与学科教学无关的方式。2.融入策略。社会事件新、奇、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还需要教师精选素材,精心设计,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落实到生活实践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社会事件的素材选择非常关键。既要广泛搜集和积累资料,也要充分了解事件,选择恰当的
8、切入点,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注意素材的适切性和学科关联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素材。激活对话者间的关系。根据事件设计问题,采取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学生进行清晰、合理、丰富的表述,师生、生生、小组间交流评价反响。对话中,“课堂转变成为一个探究的群体学生参与互动,从被动加工的客体转变为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主体。对话者批判性地探讨别人的观点,站在不同的维度思考,产生新的观点,不断丰富知识,提升精神境界。对话不仅仅是表达,而且还有倾听。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学生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会倾听不一样的声音,找到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缺乏、某个
9、维度上认知的缺失;另一方面,学生不能禁锢于被浓缩的社会事件或学科内容,他们可以采取现代化手段,自由地遨游于必要领域,获取想要的知识。鼓励学生倾听不同领域声音,整合不同领域知识,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挖掘社会事件更深更广的意义。在实践中形成意义。价值观深层次地影响学生行为实践,也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养成和表达,社会事件要尽可能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直面中小学生生活实践,以生活实践为载体,通过生活实践落实价值观,展现良好道德品质。教师通过社会事件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有关问题的认知,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联系生活实践,如让学生对相应的生态问题、平安问题、税务问题、种族问题、厌学问题等交流讨论,或者开展活动、开发工程进行主题研究。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将道德标准、法律法规内化为行为准那么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子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