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减”治理:成效、经验、深化路线基于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分析 江宏万礼修周智良摘要“双减”治理是我国基础教育治理的“一号工程”,对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与建设基础教育强国至关重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坚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政策逻辑,校外培训治理成效显著、作业负担治理有序推进、社会治理氛围持续改善。在此过程中,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即治理理念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治理主体从“单一”逐渐走向“多元”,治理方式从“传统”逐渐趋于“智能”,治理内容从“千篇一律”逐渐发展为“凸显特色”。基于此,未来深化“双减”治理应立足于现实和长远发展,统一治理思想,确定学校的治理目标;立足本土
2、实践,探索学校治理新模式;落实治理方案,确保计划的有序施行;优化评价环节,提高“双减”治理效度。关键词“双减”治理;教育治理;典型案例;校外培训治理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23)02-0061-06江宏/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重庆400015);万礼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重庆400015);周智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本文通讯作者(重庆400015)。“双减”治理是我国基础教育治理的全局性重要举措。2021 年 7 月以来,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的精神,
3、各地区、各学校创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治理模式,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校本化、系统化的行动范式。基于教育部陆续公布的五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检视我国各地学校在“双减”治理后的成效,从中深入总结“双减”政策落实的校本化经验,展望未来实践路向,对于深化“双减”治理、防范学校治理风险、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意义深远。一、“双减”治理的成效审视厘清政策成效是总结经验的前提基础。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系统审视与分析政策推动下我国“双减”治理的成效,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政策调整具有现实意义,还对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营造和谐教育生态格局、建设基础教育强国至关重要。作为教育系统回
4、应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一号工程”,“双减”谨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政策逻辑,在校外培训治理、作业负担治理与社会治理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营造出和谐共建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一)校外培训治理成效显著校外培训治理是我国“双减”治理的关键抓手,更是“双减”治理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国校外培训治理以回归教育的公益性为基本政策逻辑,以构建良性教育生态格局为治理目标,以治乱防风险为核心,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压减、转型升级,在数量与质量两层面成绩斐然。一方面,原本无限扩张的培训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科类培训机构在数量上被大幅削减。目前我国东部某省线下有证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72%,线
5、下无证机构压减 100%;线上有证机构压减率为 81%,线上无证机构全部清零。1数量的压减与质量的精益求精扭转了过去培训机构大肆横行的有害局面。以往,大量培训机构以虚假宣传、夸大事实等非法手段强化应试、掀起“内卷”、谋取工具性利益,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校外培训治理通过集中通报、罚款警示以及弩令整改等专项措施,既有效遏制了超前超标的校外培训现象,纾中国教育学刊2023.02官方微信号:zgjyxk教育治理研究-61解了恶性教育竞争的传统桎梏,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需求,校外培训合理有序发展的良好教育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另一方面,校外培训转型升
6、级、精益求精,在强化学校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有效补充了学校教育。“双减”治理的要义在于构建各方教育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良好教育生态格局,而非消杀或强令某一方教育式微。各地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采用多项措施充分发扬校外培训个性化、实践化的独特教育优势,如山东、广东、重庆等省市有力支持书法、音乐、舞蹈、体育等关乎兴趣爱好的教育,以及与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缅怀先烈等相关的校外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社会情感。2(二)作业负担治理有序推进作业负担治理是检验“双减”成效的关键内容。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学校着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业压力。第一,作业总量减少
7、,摆脱过去冗杂的重复性、机械类作业情况,有效拓展了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在落实“双减”治理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教师都具备控制作业总量的潜意识,在布置作业时对作业时间的掌控比较合理,所预留的作业通常在 30 分钟之内可以顺利完成。3作业量的减少使得学生和家长的可支配时间更为充裕,更有利于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更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二,作业总体难度得到有效降低,有力增强了学生自主管理作业能力。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各地学校将培养学生作业任务主体性作为作业布置的重难点,通过控制作业难度,酌情增加实践类、活动类、探究类作业,减少难度较大的费时作业,有效减轻了学生和家长负担,有力地遏制“超
8、前教育”和“教育内卷”。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在校内校外治理双管齐下的政策执行带动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自如运用教师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独立作业,家长在协助孩子检查、核对作业情况时也相较之前更为轻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实践机会,提升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效。第三,师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作业的排斥感、疲惫感降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家长的教育焦虑、疏解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与学习焦虑情绪。作业的趣味性、生动性、选择性增强,总体数量减少,过半数孩子对作业的抵触情绪降低,自主独立作业的积极性增强,主观感受较为积极。大部分的孩子在完成作业后,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三
9、)社会治理氛围持续改善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是“双减”治理的根本立场,推进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构建迫切需要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自“双减”政策颁布实施以来,各地以顶层制度设计为指导,精心规划、精准发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氛围,为从根本上扭转教育焦虑的社会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和舆论基础。各地“双减”治理避免了传统中单一依靠政府统筹设计的弊端,适当开放了社会组织等的一部分权力,有力拓展了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双减”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出全社会联动治理的综合效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治理的弹性,也增强了教育治理的韧性,最终形成了“既有利于政府进行统筹管理,又能调动各
10、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的富有活力”的多元参与、多向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4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各地学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协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享优质教育资源,多维度、多面向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各地社区、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联动起来,共同构建了教育系统协同育人新体系,推动了“多维多项协同治理”局面的形成。二、“双减”治理的实践经验“双减”治理是政策落实的全局性工程,总结治理经验是提升政策实效的强力支撑。在“双减”治理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学校精准定位、定向施力,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内容四个层面,有力破除了传统教育治理中理念模糊、主体单一、方式陈旧以及内容单调等
11、沉疴旧疾,确认了以生为本的清晰理念、协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智能有序的方式、凸显特色的个性化内容,为基础教育“双减”治理提供了彰显校本特色的有益经验。(一)理念确认:从“模糊”走向“清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5明晰理念“双减”治理:成效、经验、深化路线基于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分析-62是教育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以往的“减负”治理之所以成效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传统模糊化的理念引导下,教育治理在制度落实的实践过程中难以精准有效地发力。“双减”治理取得卓越成效的首要原因即革新了传统中相对模糊化
12、的治理理念,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明确了治理导向,建构起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双减”治理新理念。在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时代大变局下,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得到行之有效的制度回应。各地学校在推进“双减”治理的过程中,敢于超越传统治理框架的藩篱,站位于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个性发展,确认了清晰有效的治理理念。也就是说,“双减”治理的思想摆脱了相对模糊的理念认知,在明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对“双减”本身的制度理解,更新“双减”治理的理念认知,并由此形成治标又治本的“双减”治理的行动纲领。如上海市、福建省等地方的部分学校在国家制
13、度的顶层指引下,纷纷出台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从治理需求、治理内容、治理保障与资源利用等层面提出规范性的意见,明确了“双减”治理工作开展的具体目标和操作原则。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牢牢聚焦五育融合的基本育人目标,确立了“三性三化”课后服务实施原则,所创设的课后服务体系从实施原则到实施内容、实施过程等都与五育融合紧密联系,促进学生的多元成长,也体现了学校“双减”治理的先进理念。6其中,基于学生需求酌情调整治理方式已经成为各省市的重要举措,这种学生发展导向下的理念确认为各地“双减”治理发挥实效奠定了基调。而治理路径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本身即是对治理理念明确性的有力反映,各地政府所颁行的各类指南、各地学校所
14、制订的校本方案,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双减”治理理念的明确性与针对性。(二)治理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多元参与,基础教育的公共性也决定了“双减”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传统中的“减负”治理往往依靠政府的单一治理,学校、社会等各方主体的参与意识不强,这种治理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治理体系建设的现代化需求。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学校在发挥自身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回应政府号召,鼓励社会、家庭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双减”治理的工程当中,逐渐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形成了多元协同的共生型治理模式。协同治理并非简单地为基础教育做“加法”或“乘法”,而是突出协商共
15、建、合作治理。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导向下,各地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家庭各方力量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厘清身份边界,承担不同责任,将多元协同治理贯穿“双减”治理的全过程。其一,基于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形成协同治理的理念认同。为达成教育治理的公共利益,各地学校与其他利益主体内联外合,就有效落实“双减”形成了统一的理念认同和价值共识,并由此形成“双减”治理的长效协作机制,避免了单纯依靠政府元治理所导致的多元利益冲突与博弈下的教育之“殇”,最大限度激活并释放“双减”导向下多方协同治理的创造力与生长力。在各方学校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基于本土学校特色构建了“双减”治理的统筹管理机制。2021 年 9
16、 月,山东省正式印发并颁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统筹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以校内主场为本、以家校协同为辅,家校协同管理、分工明确的小学作业统筹管理机制,在共同的育人目标导引下,校长、年级主任、学科组组长、各班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家委会成员等各方责任清晰了然,他们共同围绕学生作业管理问题建立作业设计、作业督导、校内公示等多维一体的协作机制,切实保障“双减”政策下学校学生作业管理要求扎根落实。7其二,多元主体民主参与治理,不断提升多元协同治理的集体化、组织化水平。各地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与其他各方主体民主协商、共洽共治,创造出很多独具人性关怀的治理范式。河南省许昌市第一中学基于校本特色,建立了“双减”落实的“345”协同工作模式,其中,“3”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确立的“脑动、手动、嘴动”的课堂教学理念,“4”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之间层层监管的四级机制,“5”则包括了作业设计的五个目标。2这种工作模式注重治理主体之间的民主协商与和谐沟通,在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也提升了协同教育治理的效率和水平。6“双减”治理:成效、经验、深化路线基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