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099ACADEMIC THESIS学海探究“丑书”背后的书法审美争议和价值重塑经历传统书法教学代代相传、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以及现代电脑印刷字体万无一失、重复不断的约束和校正,围绕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此五体书法构建起来的传统书法审美观念,已在普罗大众大脑中留下深刻烙印,甚至成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继续向前探求进化的桎梏。新世纪以来,沙孟海、王镛、沈鹏、王冬龄、石开、曾翔、何应辉、沃兴华等一批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圈前赴后继推动“丑书”成为当代流行书风的“野兽派”,吸引的后学和门徒越来越多,对传统书法美学的价值根基形成较大冲击。本文从分析审美视角下“丑书”流行引发的争议和根源出发,进而探
2、究“丑书”流行的底层逻辑及价值指向,最后提出重塑当代书法评价标准的若干思路。关键词:丑书,书法,审美,争议,价值重塑文:冯善书审美视角下“丑书”流行的争议及根源本文所说的“丑书”并非学术概念,仅代指书写方式背离传统书法的法度,外在形式不符合传统教育下普罗大众形成的审美标准和习惯的那一类书风。可通俗理解为,普通人眼里“不漂亮”的字。在百度的搜索引擎上,输入“丑书”这一关键词,可找到 846 万个搜索结果。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抖音等网络平台上,“丑书”的背后亦连带着海量的信息。除了书法家,譬如岭南的高剑父、高奇峰、“关黎赵杨”以及林墉、尚涛等现当代著名画家,均以“丑书”闻名。经过一大批书画名家
3、的带动和影响,“丑书”在当代逐步发展成一种影响波及整个行业、甚至全社会的流行书风。一方面,这种流行书风给原本一团和气、一潭死水的书坛带来了生气和生机,更具有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但另一方面,在毫无秩序的野蛮生长过程中,“丑书”亦夹杂着奇离古怪和泥沙俱下,甚至与各种行为艺术混淆不清,进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冲击和挑战。这也导致“丑书”成为一种极富争议的探索性书风。作为流行书风,“丑书”在学界和社会引发争议和抵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新生事物遭遇旧思想质疑和抵制符合自然规律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来看,新事物出生和形成的时间比较短,其内在和外在的形式特点要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
4、逐步的过程。有的新生事物被别人接受快,有的新生事物则被别人接受慢,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新事物虽然萌芽、产生于旧事物,但许多特点与旧事物不一样,甚至是对旧事物的全面否定,这对于已经长期适应了旧事物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何况有些审美方式、审美理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相比传统书法来说,“丑书”无疑是一种新生事物。用传统审美的眼光和价值标准对“新生代”书法家进行激烈和深刻批判的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据史家研究,晋代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就曾经被后代批为丑书,米芾甚至说颜真卿的楷书“乃后世丑怪恶札之祖”,而黄庭坚则调侃苏东坡的行书“似石压蛤蟆”,杨守敬甚至直接把“扬州八怪”的两个核心代
5、表人物金农和郑板桥的书法说成是“魔道”。(二)传统审美秩序背后利益关系固化难以打破所有旧事物所代表的传统审美秩序,背后都有许多保守力量在维护和支撑,有广泛、稳定和长期的社会基础,并且已经在学术、教育、商业等各行各业形成恒定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已经固化到无法被外力轻易打破。有数据显示,仅中国书法家协会就有团体会员35 个、个人会员 8000 余人,还有 31 个全国分会,若算上省市两级会员,全国的书法家协会会员保守估计在 10 万+。加上其他艺术类组织的成员,中国的书法工作者或多达数十万计。其中,若以八成坚守传统书法审美来计,其数量亦无比惊人。如此庞大的书法群体,其背后牵涉的行业和产业经济利益可能
6、是千亿级的体量。“丑书”一旦流行起来,或打破旧的商业逻辑和利益状态,进而触及千万传统书家的饭碗和奶酪,必将受到原有利益集团的围堵。(三)新事物要进化成功必须经过学术认定和价值沉淀并不是所有野蛮生长起来的新事物都能够否定和代替新事物,进而形成新的秩序。尽管事物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然要代替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旧事物固然有许多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同时也保留着数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如果新事物未能吸取和传承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一味强调其作为传统文化背叛者的角色,不管从文化传承还是民族感情角度,都难以被社会和国家所接受。何况
7、,有些所谓“新事物”,不仅背叛传统文化,而且本身也是“脏乱差”和“假恶丑”的化身,在其身上看不到任何“更完善、更高级、更优越”的形式和内涵,反而是低俗、落后和消极的代表,甚至被当作攻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工具。可见,“丑书”要完成对传统书法的进化,进而在当代形成新的审美秩序,必须经过学术认定和价值沉淀。“丑书”流行的底层逻辑及价值指向早在明清时期,思想家傅山在其训子帖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观点,为后世书法艺术发展奠定新的美学范式。这一学说,也被当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反复援引,成为“丑书”流行的学理依据。但傅山生活的年代距离 21 世纪已逾 300 年,其审美经验与当
8、代纵无隔阂,但拿来为“丑书”背书是否恰当,亦遭到田蕴章等一批当代书家的质疑。质疑者认为,“假、恶、丑”本身是反面事物,不应该拉上傅山的“四宁四毋”来当作“虎皮”,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因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丑书”在当代流行的根本原因,必须首先搞清楚艺术生态进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丑书”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建议被新生代书法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底层逻辑。(一)底层逻辑1.艺术变革的需求书法作为艺术生态的一部分,必然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此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在书法这种艺术形态真正实现发展进步之前,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变化。因而,求变既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需要。只要一种艺术形态形成变化,必然就会出现美与丑的矛
9、盾,并且在不断产生和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去实现进步。曾翔书法作品098099ACADEMIC THESIS学海探究“丑书”背后的书法审美争议和价值重塑经历传统书法教学代代相传、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以及现代电脑印刷字体万无一失、重复不断的约束和校正,围绕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此五体书法构建起来的传统书法审美观念,已在普罗大众大脑中留下深刻烙印,甚至成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继续向前探求进化的桎梏。新世纪以来,沙孟海、王镛、沈鹏、王冬龄、石开、曾翔、何应辉、沃兴华等一批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圈前赴后继推动“丑书”成为当代流行书风的“野兽派”,吸引的后学和门徒越来越多,对传统书法美学的价值根基形成较大冲
10、击。本文从分析审美视角下“丑书”流行引发的争议和根源出发,进而探究“丑书”流行的底层逻辑及价值指向,最后提出重塑当代书法评价标准的若干思路。关键词:丑书,书法,审美,争议,价值重塑文:冯善书审美视角下“丑书”流行的争议及根源本文所说的“丑书”并非学术概念,仅代指书写方式背离传统书法的法度,外在形式不符合传统教育下普罗大众形成的审美标准和习惯的那一类书风。可通俗理解为,普通人眼里“不漂亮”的字。在百度的搜索引擎上,输入“丑书”这一关键词,可找到 846 万个搜索结果。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抖音等网络平台上,“丑书”的背后亦连带着海量的信息。除了书法家,譬如岭南的高剑父、高奇峰、“关黎赵杨”以及
11、林墉、尚涛等现当代著名画家,均以“丑书”闻名。经过一大批书画名家的带动和影响,“丑书”在当代逐步发展成一种影响波及整个行业、甚至全社会的流行书风。一方面,这种流行书风给原本一团和气、一潭死水的书坛带来了生气和生机,更具有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但另一方面,在毫无秩序的野蛮生长过程中,“丑书”亦夹杂着奇离古怪和泥沙俱下,甚至与各种行为艺术混淆不清,进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冲击和挑战。这也导致“丑书”成为一种极富争议的探索性书风。作为流行书风,“丑书”在学界和社会引发争议和抵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新生事物遭遇旧思想质疑和抵制符合自然规律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来看,新事物出生和形成的时
12、间比较短,其内在和外在的形式特点要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有的新生事物被别人接受快,有的新生事物则被别人接受慢,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新事物虽然萌芽、产生于旧事物,但许多特点与旧事物不一样,甚至是对旧事物的全面否定,这对于已经长期适应了旧事物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何况有些审美方式、审美理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相比传统书法来说,“丑书”无疑是一种新生事物。用传统审美的眼光和价值标准对“新生代”书法家进行激烈和深刻批判的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据史家研究,晋代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就曾经被后代批为丑书,米芾甚至说颜真卿的楷书“乃后世丑怪恶札之祖”,而黄庭坚则调侃苏东
13、坡的行书“似石压蛤蟆”,杨守敬甚至直接把“扬州八怪”的两个核心代表人物金农和郑板桥的书法说成是“魔道”。(二)传统审美秩序背后利益关系固化难以打破所有旧事物所代表的传统审美秩序,背后都有许多保守力量在维护和支撑,有广泛、稳定和长期的社会基础,并且已经在学术、教育、商业等各行各业形成恒定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已经固化到无法被外力轻易打破。有数据显示,仅中国书法家协会就有团体会员35 个、个人会员 8000 余人,还有 31 个全国分会,若算上省市两级会员,全国的书法家协会会员保守估计在 10 万+。加上其他艺术类组织的成员,中国的书法工作者或多达数十万计。其中,若以八成坚守传统书法审美来计,其数量亦
14、无比惊人。如此庞大的书法群体,其背后牵涉的行业和产业经济利益可能是千亿级的体量。“丑书”一旦流行起来,或打破旧的商业逻辑和利益状态,进而触及千万传统书家的饭碗和奶酪,必将受到原有利益集团的围堵。(三)新事物要进化成功必须经过学术认定和价值沉淀并不是所有野蛮生长起来的新事物都能够否定和代替新事物,进而形成新的秩序。尽管事物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然要代替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旧事物固然有许多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同时也保留着数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如果新事物未能吸取和传承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一味强调其作为传统文化背叛者的角色
15、,不管从文化传承还是民族感情角度,都难以被社会和国家所接受。何况,有些所谓“新事物”,不仅背叛传统文化,而且本身也是“脏乱差”和“假恶丑”的化身,在其身上看不到任何“更完善、更高级、更优越”的形式和内涵,反而是低俗、落后和消极的代表,甚至被当作攻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工具。可见,“丑书”要完成对传统书法的进化,进而在当代形成新的审美秩序,必须经过学术认定和价值沉淀。“丑书”流行的底层逻辑及价值指向早在明清时期,思想家傅山在其训子帖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观点,为后世书法艺术发展奠定新的美学范式。这一学说,也被当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反复援引,成为“丑书”流行的学理依据。
16、但傅山生活的年代距离 21 世纪已逾 300 年,其审美经验与当代纵无隔阂,但拿来为“丑书”背书是否恰当,亦遭到田蕴章等一批当代书家的质疑。质疑者认为,“假、恶、丑”本身是反面事物,不应该拉上傅山的“四宁四毋”来当作“虎皮”,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因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丑书”在当代流行的根本原因,必须首先搞清楚艺术生态进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丑书”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建议被新生代书法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底层逻辑。(一)底层逻辑1.艺术变革的需求书法作为艺术生态的一部分,必然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此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在书法这种艺术形态真正实现发展进步之前,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变化。因而,求变既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需要。只要一种艺术形态形成变化,必然就会出现美与丑的矛盾,并且在不断产生和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去实现进步。曾翔书法作品1001012.多元发展的需要不管是在整个艺术大家庭,还是在书法本身这一艺术类型里边,维持一定的多样性均非常重要。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由艺术生态的多样性所决定的。而越具有多样性特征的艺术生态系统就越健康、越稳定。我们所处的当代,已进入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