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思想突出地表现为“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果说第一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传承,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标志,其核心涵义即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概括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根据辞海解释,“精华”亦作“菁华”,指事物最精粹的部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2、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出独有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后者是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
3、。关键词:新时代 新思想 两个结合 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 时代精华作者吴小英,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周慧军,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吴 小 英 周 慧 军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 16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17 日。64观察与思考 2023 年第 2 期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
4、报2016 年 7 月 2 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 10 月 15 日。的时代精华”一语,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首次作出简洁而完整、准确且清晰的界定,可谓微言大义。从多维视角剖析“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探寻历史、贴近当下、谋划未来中展现出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一、认识论: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首先在于其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科学认识,核心思想
5、概括为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见之一,其中尤以文化自信最具卓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外新增了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个自信”由此定型。文化自信的提出,将中国自信从制度文化层面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背后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上下 5000 多年中华历史的回首与思考,呈现出他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展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基于唯物史观的客观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6、与方法论,以贯通古今、衔接中外的大历史观探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旅程,领会其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以历史眼光看,在地球四大古文明中,中国文化不是最悠久的,却是最持久的。埃及文明因亚历山大的入侵而被希腊文明所同化,古印度文明由于遭受雅利安人的侵略而衰落,古罗马文明在日耳曼族的占领后逐步消亡,唯有中华文明史延续了5000多年从未中断。是因为上天对华夏特别眷顾吗?非也。回望历史,朝代更迭、蛮夷入侵、外族排挤等从未停止。“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
7、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可以说,认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存在、发展及演化的历史合理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以现实眼光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系统,中国精神是一代代中国人在民族进程中沉淀而成的稳定心理品格。讲信修睦、天下大同的道德理想,温良和善、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性,宽广厚重、兼容并包的精神基质,圆融祥和、稳而不张的文化底蕴这些特质不仅因在与他者文化的历史对比中展现出超常的文化稳定性而具有传统魅力,更因在时代发展变迁的现实比较中凸显出强劲的民族生命力而富有时代价值。中华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可谓是华夏民族古老又常青的生存密码,今
8、天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对当今中国和未来世界都具有长远的意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坐标下,探索与发掘中华文化的生发与创造、成长与丰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也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65“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论(二)基于自觉之心的主观认同文化自信作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是以文化自觉为认知基础的。20 世纪 90 年代初,面对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种种文化交锋碰撞的世界图景,忧思中华文化前途的费孝通竭力呼吁文化自觉。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
9、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旨在唤醒文化主体对于自我文化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情怀,然而他也承认“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的确,在对中华文化的观照上,我们曾经走向两个极端: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中陶醉和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卑怯。自先秦至明中期以前,中国一直以高昂姿态雄踞世界东方,国家统一、经济强盛、文化繁荣,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强大所带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华民族滋生出唯我独尊的自满情绪,国人由此陷入文化自负的狭隘。鸦片战争使沉睡在天国幻想中的中华民族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衰败与落后,并于世界大潮中求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生存之道,同时救亡图存的国人也开始怀疑自身文化的合理性。从洋
10、务运动的“以夷为师”到戊戌维新的“悉从泰西”,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口号,表达出对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激进主义思想倾向以及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背后都隐藏着深深的文化自卑。“回望这一路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要做到对本土文化自知之明实属不易,文化的自负与自卑都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在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有力的事实批驳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也逐渐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和自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今具有引领意义的自觉者和自信者
11、。他打破长期文化自卑的思维窠臼,明确反对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走访山东曲阜孔庙,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出席庆祝孔子诞辰大会并讲话在多个场合、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他亦提醒大家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这一系列行动唤醒了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之心和自信之力。(三)基于执政之责的科学定位“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于 2021 年参观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时这一句清醒的发问,表达出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今执政的肯定。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
12、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就其本质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层文化结构的塑造与引领。如何塑造与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16、216 页。吴小英等: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 年第 5 期。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新华网,2021 年 3 月 23 日。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年版,第 18 页。66
13、观察与思考 2023 年第 2 期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 12 月 27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 7 月 2 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 155 页。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 9 月 9 日。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的胸怀与谦逊的姿态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的相遇与交流,但也始终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主性立场,在应对全球思想文化的激荡与
14、争鸣时保持清醒意识和战略定力。尤其“不能数典忘祖”一语,表明了我们应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一词出自论语 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表面是指孝顺父母、追慕前贤,其深意是指尊重历史传统、敬畏历史文化,这样社会风气就能趋于淳厚。近代中华文化断层以来,国人对传统缺乏敬畏之心,淳厚温良的风尚不被弘扬,极端例子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年轻人以“打砸抢”为乐,破坏一切既定秩序,导致经济停滞、国家动荡、文化尽毁,教训不可谓不深。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首先就需要解决以怎样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看待本民族文化的问题,这也是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行动指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15、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三个敬畏”告诫与会同志,敬畏一词表达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充分尊重。在敬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才具备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掷地有声的论断彰显了一个大国执政党应有的底气、骨气和志气。“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瞻性的视野与思维将文化自信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以巩固在全社会倡导与呼吁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化基
16、础,以提升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其本质在于坚持国家及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文化自主性及理论原创性。二、价值论: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还在于它以思人民之忧、解时代之困、应世界之需为信念,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特点与发展规律中,准确研判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走向,科学规划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而使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当代散发出传统之美,绽放出经典之花。(一)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把握世界之局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上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政治上单边主义、右翼势力抬头,文化上欧美之间及欧洲内部价值观冲突不断,西方世界处于混乱、矛盾的漩涡与迷雾中。相反,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日益紧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洞悉世界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政治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