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卷第1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9 No.1 2023 年 1 月 J.CENT.SOUTH UNIV.(SOCIAL SCIENCES)Jan.2023 DOI:10.11817/j.issn.1672-3104.2023.01.014 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刘方平,黄陈晨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北京,100089)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 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文明的更加丰富、精神文明的更加发展、
2、政治文明的更加进步、社会文明的更加和谐、生态文明的更加提升以及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六大方面。这六大方面的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趋势得到扭转,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类发展指数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组等。以上实质性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建设有效市场,进一步做大“蛋糕”;塑造有志精神,进一步做好“蛋糕”;构建有为政府,营造有爱社会,进一步分好“蛋糕”;完善有偿生态,激发创造活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2035 年;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3、72-3104(2023)01015411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 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独特命题,外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概念,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指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全面开启,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逐渐清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徐徐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既表现为国家台阶式的发展,也表现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显著进步。共同富裕作为继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新图景,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
4、百年奋斗目标。提出 2035 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高度,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力量,契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完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价值复归。本文拟结合相关文件精神和既有研究,就“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作一粗浅探索。一、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部分人或一部分人的富裕。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对立面,共同富裕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论时,明确提出了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收稿日期:
5、20220314;修回日期:20220716 基金项目:202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对外减贫援助的基本经验与国际共享研究”(21YJC71002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对外援助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向度问题研究”(20FKSB03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视阈下中国对外减贫援助研究”(21B0007)作者简介:刘方平,男,山东菏泽人,法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黄陈晨,女,湖北襄阳人,法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邮箱:.政治与社
6、会研究 刘方平,黄陈晨: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155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共同富裕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从理论逻辑来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生产资料由谁占有决定了社会性质,也决定了社会生产的原因和目的这个根本性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导致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有所不同。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部分群众的需要,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则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需要。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
7、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2。正是因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社会生产的劳动产品将服务于所有人,恩格斯才提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3。因此,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一项基本特征的描述,共产主义社会即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这一理论特征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中的生活富裕、财产共有等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共同富裕一经提出迅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围绕共同富裕这一话题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达成了一系列研究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为共同富裕社会既不是平均主义社会,也不是福利过度的社会,
8、靠均贫富思想实现不了共同富裕4。其二,认为共同富裕建立在物质财富更加丰富的基础上,要对财富进行公平分配,不产生两极分化5。其三,认为共同富裕的内涵除了包括物质文明更加丰富以外,还包括精神文明的更大发展6。其四,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要通过发展生产力的办法来实现,并就发展的高质量、共享性、可持续性提出了新的要求7。其五,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好市场、政府和道德的综合作用。如经济学家厉以宁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了基于道德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8。这些研究成果为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习近平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9除了学术界达
9、成的以上共识以外,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就其内涵来说,应当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六个方面,只谈一个方面的共同富裕并不符合其本质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物质文明更加丰富 共同富裕,首先是指物质文明的富有程度,这是判断一个社会贫穷或富裕的主要标准,也是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在内的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中,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两层特殊含义。一是社会物质的更加富足。一个物质严重匮乏的社会绝对不能称之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一个物质文明水平低、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的社会也
10、不能称之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其保证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10。二是所有人都拥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在肯定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巨大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殇”居民收入差距的两极化。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将共同和富裕两者结合起来,只有全体人民都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而不是一部分富裕另一部分不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殇”的显著优势所
11、在。(二)精神文明更加发展 就其内涵而言,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富裕,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合体,两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共同富裕是以物质层面的富裕为基础,但又离不开精神层面的富裕,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物质文明的建设质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带动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富足;另一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9 卷第 1 期 156 方面,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富足也会反过来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
12、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1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了物质层面现代化与精神层面现代化,虽然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好了,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没有跟上,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就会丧失、综合素质就不会提升、违法犯罪活动就会猖獗、社会道德也会滑坡、国家就可能动荡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9。(三)政治文明更加进步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度和不利因素,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在切实保障发展成果的前提下,多举措激发生产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共同富裕既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也需要
13、高度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作用就是保障发展成果,激发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之中,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并对其进行公平的分配。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的富裕。如果发展的权利和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占有,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发展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基本的公平正义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就难以激发起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共同富裕应当具备高度的政治文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让人民群众在更加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
14、的重要理念1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民主等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更加进步。(四)社会文明更加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3,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之一。社会文明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程度。社会的和谐和睦、友善友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它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睦、友善友爱。这种和谐和睦、友善友爱的外在表现,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运行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继小康社会之后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无论是在物质基础层面还是在精
15、神文化层面,都应当比小康社会阶段有新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文明的更加和谐和睦就是主要表现之一。在共同富裕社会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都为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作贡献,同时,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也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带来帮助,这是一个相互成就、共建共享的社会状态,也是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和睦的美好社会阶段。(五)生态文明更加和谐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4人总是在客观的物质环境下进行创造,生产力的发展依赖客观的物质世界,离开了物质世界,生产将停滞不前,共同富裕也将无法实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
16、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问题。没有和谐的生态环境为要件,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很有可能会丧失。人类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生态环境,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5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终究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因此,促进生态文明的更加和谐理应成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之一。(六)人的发展更加自由和全面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以外,共同富裕还应当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致力于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解放以及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作为生产力发达的一种状政治与社会研究 刘方平,黄陈晨: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157 态,本质上是为了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从事各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的需要,而这些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得以成为集体财富涌流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