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游春图》:纵观中国山水画的起始_彭晓笛.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1249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春图》:纵观中国山水画的起始_彭晓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游春图》:纵观中国山水画的起始_彭晓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游春图》:纵观中国山水画的起始_彭晓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游春图》:纵观中国山水画的起始_彭晓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Chinese national Expo 157Art and Design 美术设计泽鲜明,穿透力强,颜色厚重,也被后世称为大青绿。由于是矿物颜料,画面色彩经久不褪,得以保存至今。展子虔的山水画,不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追求自然之美。他的绘画是建立在自然的秩序上,尽可能地还原出现实景象。僧彦悰在后画录中评曰:“隋展子虔,触物为情,备该妙绝。尤善楼阁,人马亦长。远近山川,咫尺千里。”1展子虔的代表作游春图(图 1)为绢本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整幅画作纵 43 厘米,横 80.5 厘米,因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字,故后世认为此画为展子虔所做。虽各界对游春图是否为隋代画作,是否为展

2、子虔所做仍有争议,但从其技法特点等要素来看,游春图具有隋唐时期艺术的壮阔沉静的诸多特点。画作的主体为山水,人物行舟则占据了画面中一小部分空间,起到点缀画面的作用。画面主要描绘了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祥和景象。在一片春光明媚中,一众达官贵族踏青游玩的场景。河畔两岸花团似锦,春日美景尽收眼底,游人三两成群,或在山腰湖畔散步,或在山中小涧骑马渡桥,又或与仕女在湖中乘舟赏景,嬉笑游乐,欢声笑语。再看那水面开阔,烟波浩渺,寓意微风荡漾,两岸山峦起伏层叠,山脚有细软沙滩,远处山间好似有房屋若隐若现。正所谓“重峦叠嶂,隐天蔽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景,寓情于景,一副恰意春景让人流连忘返,带给观画人强烈的

3、共鸣感与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空间看,画作以山水为主体,将人物点缀在整幅画作的小部分空间中。游春图与六朝时期只将山水美景作为背景的古画不同,早期的山水画通常追求“人大于山,水不随着美育的发展与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不满足于只关注艺术品的表面与没有充足的理论知识来深入理解艺术品间的矛盾日渐明显。在如此背景下,美术史作为分析艺术品、讲述艺术品、承载美术品的最好媒介,逐渐成为人们了解艺术品的一种途径。在北宋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宣和画谱中,对隋代山水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有这样的一段评价:“展子虔画台阁,与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

4、展子虔敢于创新,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新奇的绘画技法,成为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家。游春图作为我国传世山水卷轴中,至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从游春图的画作主体、空间构成、用笔用色、情节内容等几方面入手,进一步讨论展子虔对魏晋山水画的传承与对青绿山水画画法的创新,最后探讨展子虔所创的青绿山水画法对后世山水画以及当今社会的影响。一、游春图的艺术特点展子虔可谓是隋朝最杰出的画家,他经历过北齐、北周,后在隋为朝散大夫、账内都部,被尊为“唐画之祖”。身为宫廷画家的展子虔,不仅擅长画车马人物,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新阶段。展

5、子虔所生活的隋代,社会和平,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宗教交流密切,是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大好时机。这些都为隋代绘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展子虔的艺术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展子虔画的青绿山水画,所用颜料是石青、石绿,其色游春图:纵观中国山水画的起始彭晓笛(济南市章丘区美术馆,山东 济南 250011)【摘要】游春图作为隋代著名山水画家展子虔的代表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展子虔的游春图对青绿山水画派,起着开创性作用。本文以游春图为例,分析游春图的内容和画法。通过研究其画法成因,阐述其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游春图;展子虔;中国画【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6、【文章编号】10074198(2022)2115704【本文著录格式】彭晓笛.游春图:纵观中国山水画的起始 J.中国民族博览,2022,11(21).158 Chinese national Expo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廓较为相似,但其描绘的手法不同、细节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特征的人物。而最能体现其技法的,是画面中树梢上还未完全长满的枝芽,其枝芽就是展子虔独具匠心之处,先用青绿勾填法形成,再用粉点点缀的手法展现出抽出的枝芽的形象特征;在描绘山川时,则用细笔勾勒出山的轮廓,再加以颜色,由此画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绘画画法。这种画法使其创作变得“精密细致而臻丽”,

7、更是使他的这种创作方法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从色彩看,在六朝与魏晋时期,整个画面在用色方面非常单一。而在 游春图 中,展子虔改变了以往简单的填色方式,不仅在其绘画形状上充满了变化,更在用色上变得大胆而丰富。展子虔在山石、树木、湖水等景物上采用赭石色打底,并以青绿色为主色调,用金粉点染的方式描绘出山脚郁郁葱葱的树木,用泥金来绘画山间小路,以表现出初春时节,初寒仍未褪去的山色。而正是泥金的点缀运用,其整体在表现上,设色均匀,结构清晰,富丽细腻,光彩夺目,给人以金碧辉煌、亮眼吸睛之感,这也是“金碧山水”画法的前身。在表现松树时,展子虔并没有选择以画出松针的方式来展现松树的形态,而是以深绿色运

8、笔,树叶以靛蓝铺色,树干则以浓墨勾勒而成,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以点彩之法,来表现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含苞待放的景象。在画水方面,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画家很难把握住山水、人物的比例特征,所以画家所描绘的景物总缺乏生动感。例如,画家在画水时,并不能勾画出湖面水平如镜的形态,画面中的湖泊、河流总是犹如一潭死水般停留在画布上。而展子虔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湖水的波纹,好似在随风流动。山、水、人的比例也十分恰当,画面中的远景与近景的关系处理的也非常得当,整幅画面具有一定的纵深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展子虔则使用粉色和白色进行点染,以白云和山峦作为人物的背景,反应出人物游玩时的心境,使得画面细腻

9、生动。由此可见,“青绿山水”一词已经在画中有所体现。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景象,强调人物作为主体在画面中的占比,从而弱化了周围的背景。但在游春图中打破了从前的画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构图方式,此时的山水画,已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整幅画面取俯瞰式的构图,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确实获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2画幅左边为小山坡,右边为大山坡和重叠之山峦,展现出一副崇山峻岭、峰回百转的形态。山峰渐渐向远处伸展,色彩也随之减淡。远景占据整个画幅的少量空间,却使得画面有了起伏之感,使景象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画幅下方曲折的山路上,曲径通幽,旖旎风光,有一前一后沿着小路骑马的人。在此时,高山变成了

10、山路的背景,山路又变成了高山间的点缀细节,使得整幅画面相比于早期的山水画,更加全面、丰富。画面左侧的小山丘与右侧上方的座座高山形成鲜明的对比。两山遥遥相望,相互呼应。在画面的中间,为水天一色的湖泊,湖中有一只小舟,小舟上有位船夫和三位仕女。纵观画面上的物体,前大后小,景广阔而人细小。在描绘山水树木间的空间时,展子虔有意识地突破画面自身有限的空间,营造出多维度的空间表现。虽然这种表现手法在今天看来有些生硬、突兀,但这种带有刻意的表现手法,使当时的画作尽可能地产生出真实生活中的空间结构,在当时是富有启发性和开创性的。而点缀于画面的人物、远处高山上零星出现的房屋庙宇、湖面波光粼粼,这几种物象都打破了

11、六朝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局面。而北宋山水画的“三远法”,远可追溯到展子虔的游春图,尤其是展子虔所描绘的山川,其画面结构被一条对角线整体分开,近处的山川与河畔形成对比,形成一水两岸的布景方式,是“高远”“深远”“平远”的雏形,由此开启了“三远法”的先河。从技法看,展子虔以青绿勾填法表现了山川、树木和人物。在勾线的过程中,展子虔利用带有轻重缓急的节奏感的线条,使画面呈现出虚实关系。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展子虔善于通过细节来描绘人物的形态、神情、动作。虽然人物的大致轮图 1 游春图43cm80.5cm 展子虔(传)隋 故宫博物院藏Chinese national Expo 159Art and

12、Design 美术设计色的技法基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3但在展子虔的游春图中,画面开始出现散点透视的观念,各个被描绘的物象都被安排以得当的位置大小。展子虔突破了以往绘画时,人物比山还大的现象,并且在画面主体物的位置结构上,打破了早期画作的过于平衡、单调的构图模式,使整幅山水画看起来更生动。画面的主体从人物转为了作为配角的山水江河。而本该是主角的人物,却变成了点缀山水的配角,不再是画面的中心。山水画中的山水从抽象逐渐变成了具象,人物与物象的描写也逐渐具体,画风逐渐成

13、熟,这体现出对自然的描绘,对春日美景的赞颂。相比较六朝魏晋时期,其绘画风格为唐宋山水画开创了新篇章,也是游春图对后世绘画不容小觑的一大贡献。在画卷上,展子虔使用了动静结合的绘画手法,在看似恬静的山间,在中心最突出的是一棵枝叶茂盛、挺拔粗壮的高松树,在其周围是几棵看似枯枝败叶的低矮树。这几棵树在画面中形成一个色彩和高度上的对比,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在树下有一前一后骑马之人,前方男子悠然自得,双手没有抓住缰绳,好似要随着白马任意前行一般。而后方男子则一手抓着缰绳,身体微微前倾,似是前方男子的随从,跟紧前方男子前行的方向。画面中一动一静的描绘方式,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具有感染力的意境,别有一番情

14、趣。在其画法上,相比于六朝魏晋,展子虔的处理方式也更为进步,在明代詹景凤的 东图玄览 中,详细记载了 游春图的具体画法:“其山水重着青绿,山脚则用泥金。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水沈靛横点叶。大树则多勾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沈点。松身界两笔,直以赭石填染而不作松鳞。人物直用粉点成后,加重色于上分衣折,船屋亦然。此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似精而笔实草草。”先以丰富多变的虚实线条勾勒出山石树木之轮廓,再在轮廓内以赭石为底色,其次在凸起的山石上染以石青石绿,使其顶部为青绿,底部为赭石色,每一块山石皆如此,使青绿重色晕染从山顶到山底,由浓变淡,以此形成明确的上下对比,由此便可做出较强的空间感,使画面带

15、有立体感与真实感,画面意境更为生动,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展子虔的 游春图 在顾恺之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作用。其对山水画的创作,结束了六朝魏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嫩阶段,以流畅的用笔、丰富的设色、虚实有秩的构图,开辟了一个“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新历史阶段。其精湛的画从虚实关系看,山川树木由上往下晕染,山顶是实,山脚是虚;山石河流由硬向柔晕染,山石是实,湖水是虚。其用笔尚无皴法,虽用颜色深重来渲染山石树木的立体感,用轻重缓急不同的线条来勾勒山河,但画面却形象鲜明、苍劲有力,山峰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效果,松树孤傲挺拔,湖面水波荡漾,一柔一刚相互呼应,使整幅

16、画面和谐自然,展现出壮丽生动、轻快静美的春日美景。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很有特色的,呈现出一种空间之美、自然之美。二、游春图的传承与创新(一)展子虔山水画的传承之处总览展子虔的游春图,可以看到六朝时期保留下来的特点,例如其对山水树木的描绘,仍采用先用细致均匀而灵活的线条勾勒出其外形轮廓,再填充以青绿颜色。这时的线条虽不像魏晋时期那么古朴单调,但也难以表现出树叶的纹理与质感,花叶皆无生气,仅用白粉点出花朵大致形状,其画法与造型都略显简单。以画面中的松树为例,展子虔选择画松不画针,只用绿色在树枝上进行点染,呈现出古拙而质朴的风貌,形成一种意境美。在山水的造型塑造上,展子虔用笔勾勒时注重粗细变化,有抑扬顿挫之感,在前朝略无粗细变化的线描基础上,进行了笔触上的改进。而在其上色时,采用上实下虚的上色方式,渲染出山体的立体感,形成重峦叠嶂、高耸入云的艺术效果。在人物造型方面,游春图 虽有故事情节,充满趣味性,但用笔缺乏变化,铺色均匀,以红、白等色进行点染,人物造型简单相似,仍能看到六朝时期人物画的影子。而其在画面结构中的大小比例,也体现出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所提出的“山高而人远”的理论。游春图中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