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社会认同的困境与管理 作为描述自身群体特性和群体意识的社会概念,社会认同通过社会地位、成员资格、阶层意识、个人交往等向度来描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标准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个人对周围社会具有信任和归属感、成认有关权威和权力的合法性,对上述自我特性具备一致性认可,那么,这个社会就具备了根本的社会认同,反之,那么认为是社会认同的流失。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指标,社会认同是社会平安和稳定及有效运转的润滑剂。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传统的社会认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迅速转变,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思想方式的多样化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开始滋生出诸如偏见、歧视
2、、社会排斥、群体冲突等社会问题,进而演变成多方面的认同困境。 一、社会认同困境的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认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社会整合复杂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党的意识形态是高度重合的,政党的思想理论根本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他思想意识很难有成长的空间,因此执政党不需要刻意进行社会整合,群众就已经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不允许其它任何经济形式存在,思想上任何有关“私的理念一萌芽就会受到打击,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其它意识形态,依靠党的权威和社会影响就能够较快地实现社会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
3、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开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非主流意识形态迅速成长。经济结构的改变催生了利益的多样化,利益多样化又导致阶层分化,而阶层分化必然产生多样化的阶层意识,表达在意识形态上就是意识形态多样化。现在,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主要方面,但无法对社会领域实现全覆盖,这就使得局部社会成员尤其是新社会阶层成员无法在现有主流意识形态中找到归属感,对执政党履行改革和治理形成功能障碍。这就要求突破、开展并创新经典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实现意识形态的转型。 “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使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兴阶层。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都在寻找着属于自
4、己的位置,阶层结构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出现。阶层的分化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格局还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不可防止地会产生利益冲突,这使得执政党整合社会的难度加大了。1这就要求必须把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包容性问题。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不纯洁,就会使核心成员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丧失忠诚;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包容性缺乏,新社会阶层成员对意识形态的支持率就必然下降。只有灵活地调整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才能争取更多的受众。 新社会阶层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它们非常在意主流意识形态对自己是否认同,这是观察一个阶层政治上是否有地位的标志。社会整合是否顺利,主要看执政党所提出的意识形态是否
5、能得到全体社会阶层的广泛认同。我们所进行的社会整合,当然不是把全体社会群体整合进同一所有制以及同一分配方式当中,而是在保持各利益群体的相对独立性、成认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多元化的社会整合,创造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普适性的社会利益关系,再通过意识形态来引领和反映这种关系。经厉这个过程,不可能向改革开放前那样通过强制手段和行政力量来实现,只能通过规制的方法依赖制度建设来塑造权威,这个要求使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变得异常复杂。 (二)司法权威虚弱化 虽然我们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司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号召式立法、应付式普法、运动式执法、选择式司法现象,立法为部门争
6、利,普法走过场,执法有弹性、司法看对象,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司法的权威,违背了依法治国的根本精神。 运动式执法已是多年难治的顽疾,老百姓对“集中整治、赶鸭子等运动式执法反映强烈,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运动过后就反弹,法律法规就像一块橡皮,刚性缺乏,弹性有余。城管执法即是各方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食品平安、撤除违法建筑、非法营运、乱摆卖等领域,在某个特定的敏感时期,经常要“加大执法力度。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一些执法部门却一直未真正形成有效的经常性管理,凡不投诉的即不处理,或仅仅在“整治周、“整顿月开展突击执法。由于缺乏日常的监管,所以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和权威性,使违法者产生了不应有
7、的侥幸心理、学会了打游击。一些执法部门为完成隐性执法指标而选择了执法难度低、不易引发矛盾的案子进行办理或处分。 对于各种禁令,民众有选择地失明或者失聪,这和选择性执法有关。法律既然公布,任何人都应该严格遵守,法不在严而在必行。当法律白纸黑字必然发生实际效力时,人们才会尊重法律,并且养成守法习惯,法治的社会根底才能因此形成。以打运动战的方式来实施法律,意味着法律不能常态地发挥作用,这种偶尔发作一下的法律,会导致法律逐渐失去社会标准的作用。当法律经常被闲置,违法行为不能及时被制止或者处分,人们就不会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尽管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愿与侵
8、权人对簿公堂,惧怕与司法机构发生联系。他们所顾虑的是诉讼本钱高、效率低、举证难的问题,因为当事人往往被这种事情弄得精疲力尽、劳民伤财。实践中,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并不少见,合法权利的真正实现往往遥遥无期,以至于“官了民未了、案结事不结成了常态。这种消极放任行为也反映出司法公信力的逐渐流失。 (三)社会关系紧张化 社会诚信资源匮乏,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以邻为壑,这是当前社会关系紧张的突出表现。互不信任是最具传染性的社会心态,患者置疑医生的仁心,消费者疑心经营者的商德,群众不把干部的承诺当真,官员往往疑虑百姓的理智,穷人只信为富不仁,富人担忧穷必生乱,施援者时刻提防讹诈,受助者也怕误入陷阱。互
9、不信任,使得社会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屈指可数。互信不存,必生冷漠。如果说工业化过程破坏了自然的植被,那么,市场化的过程那么破坏了社会的植被。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程度可谓触目惊心。其实,这种代价不一定是市场化过程必然要经历的,倘假设我们在市场化过程中能够完善制度,建立规那么,那么情况不会象现在这么糟糕。由于罔顾规那么、藐视制度,不仅破坏经济社会开展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阻碍社会进步。社会领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等现象屡禁不止,人们对“假鞋、“假药、“假唱、“假文物等现象深恶痛绝。这些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关系紧张化,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劣币驱逐良币,使老实的人放弃老实;今天是受害者,明天是加
10、害者;为了少承受风险,自己就要成为第一个出手的人;道德逸出到社会现实之外,社会关系沦为丛林法那么弱肉强食。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尤以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医患关系的互信破裂为甚。三公(公权力、公益性、公众关注度高)领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如果不能公正的履行职责,就是对社会信任的摧残。以干群关系为例,基层群众对干部的形式主义作风深恶痛绝,群众对干部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干群关系出现裂痕,干部不是真心维护群众利益,群众不认可干部的工作作风。“农民对基层干部特别是组织的不信任,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家的社会控制和发动能力下降。2长此下去,会伤及社会认同的根底,进一步损害干群关系,危及执政党的执政平安。今天的群众工作,
11、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群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能否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取决于干部是否能调整自己的立场,真心实意地“对人民负责。 城市化的窄空间、信息化的快节奏为社会关系的紧张化提供了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所有地区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城市化,中国不也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来讲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是中国的城市化。21世纪,中国城市化不仅仅决定着6.6亿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更是一个决 定着中国几亿农民最终命运的重大问题。因为城市化是减少农民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差异、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到达202311亿,也就是说,从
12、现在起,中国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新移入城市居民和原城市居民共享城市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防止地存在社会关系紧张的问题。工作压力加大致使家庭关系紧张,融入过程的生存竞争致使就业关系紧张,强资本弱劳动致使劳资关系紧张,富裕阶层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致使贫富关系紧张,市场规那么不彰、特权阶层嚣张那么共同促成人际关系的全面紧张化,当前的“仇富、“仇官、“仇垄断现象即是社会关系紧张化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紧张,就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使简单社会问题复杂化,会提高社会交易本钱,最终将人人受损。 (四)社会焦虑普遍化 我国社会正在步入焦虑状态。富人焦虑,穷人也焦虑;城镇居民焦虑,农民
13、工也焦虑;失业的焦虑,已经就业的也焦虑;民众焦虑,大学生焦虑,官员更焦虑。焦虑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每个人的抗压能力和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不同,任何社会都会有焦虑的个体。焦虑作为一个个体状态,本来并不值得恐慌,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焦虑,那么不可无视。因为,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不安。社会的不平安感和生存压力持续地考验着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焦虑情绪不断积累加深,最终酿成为全社会性的问题,导致社会冷漠无情,抑郁症频发。 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人们工作和生存压力加大,生活消费水平无止境上升,许多家庭的最根本需求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幸福感并没
14、有随着腰包的鼓起而相应地提升。引发全民焦虑的,不仅仅在于收入赶不上gdp,更在于收入不均、分配不公、腐败盛行、道德滑坡、社会无序。按规矩出牌的人赶不上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好人赶不上坏人,循规蹈矩的人赶不上投机倒把的人,遵纪守法的人赶不上违法犯罪的人。于是,一些人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进行投机倒把、坑蒙拐骗的违法行为。社会进入了一种可怕的怪圈:即大家都在埋怨社会无规那么,而一有时机自己那么又去破坏规那么;大家都在埋怨道德滑坡,而一有时机自己那么成为道德滑坡的推手;这些人既是焦虑的受害者,又是焦虑的制造者。 叔本华曾经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传统社会是自然经济、自我调节,社会
15、个体的欲望在各种道德、宗教与制度的调节下,人们只能压抑。进入工业化过程后,经济迅速增长,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各种欲望也比较容易满足。殊不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最容易膨胀,而经济开展那么不可能永远是直线上升的,当经济进入下降趋势或者遇到金融危机、经济萧条时,原本很容易满足的欲望就可能无法满足了。这时候,人的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挫折感,出现焦虑情绪。焦虑与内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和心理挫折是密切相关的。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工业文明社会“单向度的人在中国主要表现为焦虑的个体,焦虑伴随着不安,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色调。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下,多少人梦想着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希望用极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
16、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下面,其实掩藏了人们对自身处境的不安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以四个城市数千户居民为样本,有学者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人群心理压力情况进行了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转型的变化与竞争、不确定性等压力源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3此外,民生保障不健全及社会不公现象,加剧了中低层民众的焦虑感。“入园难、“看病难、“就业难、“买房难等问题,大多数人必须面对。人们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例如,是持有股票、还是持有现金、抑或持有黄金,哪个更能保值,谁也说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尤其表达在国家经济政策上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多变,预期方向不明确,造成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难以研判,这无谓地增加了很多社会焦虑情绪。 我国需要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