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14429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3年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相比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来讲,是最根本也是最根底的制度。我市的社会救助制度从建立以来经历了救助工程、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开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也经历了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近期上级出台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文件,要求重点做好低保、被征地农民社保、农村医疗救助、五保集中供养、贫困就学、住房救助、就业援助等7项工作,标志着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展阶段,即体系化整体推进的阶段。 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特征。 城乡一体化。新体系始终贯穿城乡协调、城乡并进、城乡覆盖的思想,以城乡协同开展、共同促进为主线,把广覆

2、盖作为社会救助的重要目标任务,致力构建统一的社会救助框架,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相应救助。如:体系中除了要求原有的低保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外,又特别针对农民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以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等。这是体系在理念上的创新,使该体系在得到人本理念支持的同时,又找到了为民执政的落脚点。 组织网络化。新体系对原来多头管理的离散性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党政领导,民政综合管理效劳,劳动、方案、财政、卫生、教育、建设、国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参与,乡镇(街道)具体实施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强化了统筹力度,密切了部门关系,通过大协调,真正形成了大救助

3、格局。这是体系在体制上的创新,使体系有了推动其正常运转的内在动力。 保障制度化。主要表达在二个方面。一是把救助体系的长效功能建设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既使之保持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联对接,又着眼于体系的动态正常运转,保持它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讲究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度有很强的针对性、保持性,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效果。如教育救助制度、集中供养制度等都是针对致贫的某个因素,指定受惠的特殊人群而设定的,都有着明确的政策规定。这是体系在制度上的创新,也必然导致在功能上的创新。 救助多元化。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救助种类的多样化。要求以低保为根底,针对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加快建立

4、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多种类别的专项救助。二是强调救助形式的多渠道。要求坚持救助与互助相结合,资金救助与实物帮困相结合,定期救济与临时救济相结合,进一步拓宽社会救助渠道。三是强调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是实施救助的主体,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支持体系建设。 二、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社会与经济开展的现状来看,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具有“双促的作用,即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开展,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开展。体系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城乡一体,也就是城市和农村都必须建立统一的制度,只是城乡的救助标准、救助方法有所不同,因而这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无差异与有差异的统一体

5、。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社会开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记,同时又是衡量社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开展,能否相互促进的重要尺度。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在社会开展方面的差距,减少城乡在分享经济和社会开展成果方面的不公平,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开展、共同进步。这与我市的城乡一体化行动目标一致,应作为其中的一项必要内容。 (二)从政府转变职能的角度来看,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政府职能的一次重要回归。方案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无限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也丢了许多该管的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与开展,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从无限转到有限,从直接经济领域退出,把更多

6、的职能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上来,特别是要做一些企业个人自身不能做、做不了的公共事务。社会救助是政府职责,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是政府行为。这一转变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为公众减少社会风险,提供根本生存保障的职能的强化,把“该管的事管好,使真正的政务成为政府的要务,这是政府职能由异化到回归的重要标志。 (三)从政府负有减少贫困的责任来看,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相对贫困是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存在的,因为区域开展不平衡和个人素质差异总是存在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在使一局部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会不可防止地出现另一局部贫困群体

7、。我市是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前列者,但仍有低保对象7000余人,五保对象近202300人,同时还有残疾人2.1万,重病患者1800余人,再加上孤儿、特困职工、受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等。面对现实,如何缓解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不能对低保户、灾民、“五保、“三无人员,贫困学生视而不见,也不能对偶发事件造成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第2页 的贫困人群置之不理。以仁爱之心关心他们,以援助之手救助他们,以绵薄之力帮助他们,是党的宗旨的表达,是政府当然之责,也是社会公德所提倡的。 (四)从社会救助管理及其实施现状来看,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对现存社会

8、救助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解放伊始,我们就建立了对农民、伤残军人以及其他贫困人口的救济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逐步健全与完善,对减少城乡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乡贫困人口的时段性增多及致贫因素复杂性的增加,现存社会救助制度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一是救助主体多头,导致政出多门,标准各异,民政、工会、妇联、组织部、企业、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等等,都分头实施社会救助。这种多头主体的状况,势必造成社会救助总体无序,增大救助本钱,降低救助效率。二是救助时段过于集中,多在过年,过节及重大政治活动期间。这种倾盆大雨和久旱无雨式的救助使受益群体难以解决日

9、常和突发的贫困难题。三是施救对象过于集中,造成新的不公平。由于多头救助,缺乏统筹,使少数贫困户多头受助,而另一些贫困户难得一次救助。四是救助的“造血功能不强。据调查,当前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者占相当比例,除受就业环境、主观因素影响外,与片面注重低保的维持稳定功能而忽略了其原始的困难救助功能,从而导致鼓励支持低保对象就业的政策力度不够有较大关系。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从体制、机制上革除以上社会救助旧体制的弊端,实现一口上下,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形成了统筹安排,协调配合,转转有序的社会救助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从我市的经济社会开展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来看,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

10、时机已经成熟。我市经济较为兴旺,有加大社会救助投入的经济实力;同时,我市社会资金雄厚,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它们有回报社会,救助贫困的要求,仅去年筹集的慈善基金就达1亿多元。可见,我市通过开辟社会捐赠渠道补充社会救助资金具有坚实的社会根底。更重要的是,扶贫济困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认同,已经成为了全市上下的共识和关注的热点。 三、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健全工作机制,实施“三个整合,形成救助合力。 根据上级要求,我市已经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及救助办,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机构和基层救助效劳所,市政府还专门为基层救助效劳

11、体系增设了人员编制,一口上下的管理网络已经构建,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使这一网络正常、持续的动转起来,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功能,统揽各项救助政策,进而实施“三个整合。其一,实施资源整合。社会用于救助的资金、物资、设施、人力、信息原那么上都进行统一的调度、安排、使用,都通过救助办这一新管道施惠于被救者,标准救助行为,防止出现施救中的重复与遗漏现象,降低救助本钱,提高救助资源共享及使用效率。其二,实施制度整合。低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医疗救助、集中供养、教育救助、廉租房、就业援助等七项制度构成了目前的新体系,形成了以低保制度为根底,其它制度相配套的制度群落。目前,除医疗救助制度尚未建立外,其它制度我市都

12、已建立并有所开展,低保制度的根底地位较为稳固,但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套、相互衔接不够,限制了其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下一步应在以下工作上加大力度: 1、切实确立与低保制度有机结合的专项救助制度体系。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低保边缘困难群体,针对其靠自身能力无法消除的“致贫因素实施救助,使其逐步摆脱不利局面。同时,各专项救助制度也要与低保相配套,不能只注重低保的稳定功能而无视其原始的困难救助功能,要针对施救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其根本生存条件前提下,解决其实际困难,满足其实际需要。 2、加快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应成为

13、下一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内容拓展的重点领域。要加快建立与大病统筹相配套的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政府补助、医疗保险、社会帮扶、慈善救助等措施,加大救助力度,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其三,实施政策整合。七项制度中的各项政策构成了政策体系,要探索将这些政策进行有机整合,并实行联动。比方,可以试行凡持有低保证的人员,可凭证享受子女教育救助、医疗减免、大病救助政策等等。 (二)创新载体方法,改进工作手段,提高救助效率。 在贯彻实施新体系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创新工作的载体、方法,不断改进工作手段、条件,提高救助效率。 1、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载体、方法,把省级制度中的原那么要求、政策规定变得更为具体、更便

14、实施、更易实行、更具可操作性,使省级制度本地化。如针对我市低保压力不是很大的情况,在加大投入的根底上,可以尝试在每年低保专项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开展基金,制订政策,结合慈善资金和其他社会救助资源,针对特定扶持对象,或帮助其彻底摆脱致贫因素(如局部因病致贫者),或帮助其开办社区效劳工程,逐步实现自食其力。又如目前我市的社会救助过于注重货币的给付,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将资金救助与实物帮困、互助效劳相结合,在我市建立“以特困家庭需求为目标,以市、镇(街道)、社区(农村)三级扶济超市为载体的捐作运转新模式,让困难群众欠缺什么,少什么,可到超市一般,免费领取、求助。 2、要不断改进工作手段,提高动

15、态化管理水平。加大投入,提高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建立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弱势群体档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对救助资金运作和管理的预警和监控机制,形成预算科学、使用标准、发放及时,监管有力的资金管理模式。 (三)注重政策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增强体系活力。 在社会救助体系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包揽一切社会救助事务。帮扶困难群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引导得当,社会力量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我市慈善总会的成功建立和运转,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同时说明了我市有着开辟社会渠道补充救助事业的坚实根底。为此,要以此为开端,进一步在全社会加大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要继续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效劳方式多样化的根本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损赠、赞助和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救助事业的,要在规划、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要努力争取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气氛,使新体系更具活力。 第9页 共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