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14647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3年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 以科学开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关键 人类社会对开展观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开展观,即开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开展观,即开展经济增长社会开展。三是可持续开展观,即开展今天的开展明天的开展。四是科学开展观,即开展今天的开展明天的开展人的全面开展。科学开展观是人类对开展观认识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开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特别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1.坚持统筹兼顾,当务之急是统筹城乡,而统筹城乡的关键是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尤

2、其要断然为农村“止血。专家认为,农民建国后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的积累,最保守的估计是30万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逐步强化,农村资源流失的“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一是金融。每年约有七、八千亿元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平均每个县高达3亿元以上。二是土地。x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约达一万亿元,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得到的补偿只占土地出让价格的百分之几。三是劳动力。1亿多农民工每人每年可为城市奉献2-3万元的生产价值,但带走的年工资却只有几千元,这种对农村的活劳动索取,比方案经济时代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剥夺来得更便捷,程度更深入。四

3、是环境污染。仅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就高达1.5亿亩以上,约占全部耕地的1/2023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城市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是三大要素流失之外一个重要的隐性失血。农村的大出血不是毛细血管的渗漏,而是主动脉的长期放流。目前这种势头不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出现新的创口和局部血流加速病症。长期的大出血,是三农多病缠身的根源。流血不止,补效大失;补而缺乏,元气难复;元气亏虚,血无以造。城乡统筹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这不仅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开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应在宏观层面出台有力政策,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如

4、实行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征用农村土地按市场定价、大力发育农村民间金融等,尽快阻断“主动脉的大出血,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统筹城乡必须跨越的“第一重门。 当前,还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这就是农村社会精英单向流向城市。传统中国,从乡村走出去的官绅、士大夫和商人等精英群体在城乡之间、朝野之间双向流动是社会常态,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把城市2022多万知识青年派遣到农村。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又把202300多万企业职工和市民下放到农村,这些对农村精英层的生成与保持起到巨大作用。中国如此,国外也同样,英国的绅士始终与乡村保持着联系。美国的政客、律师、商人也多在退休后

5、回到祖先的农场。精英群体塑造着乡村社会的主流话语,导引着乡村社会的道德动向,提振着乡村社会的人文精神,是维系乡村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和动力。然而目前,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农村精英源源不断地单向流入城市,农村成了城市人才的“播种机,城市成了农村人才的“收割机。对此,应注重培育农村社会精英阶层,从宏观战略层面以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发起一场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分流城市充裕资源,引导社会精英不断回流农村。如通过政策引导,让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城市人才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支持家在农村的退休干部、职工、商人回乡生活等,只要城乡两地共同努力,像毛致用一样“采菊东篱下

6、的人会越来越多。 2.在制度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应改变过去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抓物不抓人的倾向,把改革的着力点从增强农民的“开展动力转变到提高农民的“开展能力上来。近3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民开展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高涨的动力,并未使农民跳出“温饱陷阱,农民普遍面临的是开展能力缺乏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增,即增收、增权、增智。增收,就是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使农民具有开展的启动力;增权,就是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具有开展的推进力;增智,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农民具有开展的持久力。“三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收是前提,增权是保障,增智是根底,三者相辅

7、相成,提高农民的开展能力必须三措并举。现在的问题是,只重增收,不重增权,更轻增智。五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七年。 八、九亿农民教育的缺失将是最大的国家平安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农民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农民的整体素质无疑决定着中国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总体水平。日本等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坚持优先开展教育。 (2)应改变过去政策设计笼统抽象的现象,使政策具体指向不同的目标人群。“以人为本的“人字,我理解有四层含义,一是全体人,二是多需人,三是多代人,四是具体人。过去我们说的“为人民效劳、为“农民效劳,这些对象的概念既抽象又笼统,今天的政策设计必须

8、细化到不同需求的目标人群。如现在的农民群体已大大分化,按农民的话说:“一等人坐轿车(经商办厂),二等人坐火车(外出务工),三等人拉板车(在家种地),四等人在家等车(老弱病残,等急救车或者火化车)。加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民工子女等,仍然用笼统的“农民概念看待这一群体已经不合时宜。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把农民作为一个个具体人,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设计政策。比方在农民的职业分化问题上,要运用政策的调控手段引导农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让农民不当农民,“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区分“劳动力地域流动与“劳动力职业转移两个不同的概念,引导目前飘摇于城乡之间的边缘农民尽快辞别“亦工亦农的非稳定就业状

9、态,分别在农民非农化、农民职业化和就地兼业化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不然,长此以往,误城误乡,误工误农。 (3)应改变害怕农民合作的惯性思维,大力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问题的解决,只有实现两个合作才有出路,即人的合作和钱的合作(钱的合作就是大力发育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尤其在“家庭竞争时代已经结束、“组织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没有两个合作,农民就无法应对来自市场的、自然的、政策的、国际的等多重风险。现在议论最多的是土地问题,我觉得土地问题是个伪问题。根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也没有制度上的障碍。我认为现在在土地问题上有两个层面需要深化改革:一是承包期问题,可以学习越南

10、,将承包期延长到上百年,以稳定人心。二是重建“鱼鳞册,细化土地的管理方法,为推进流转创造条件。 要树立科学改革观,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着力于“找船过河、“造桥过河 十七大报告中“农村这个词重复了25遍。农村改革走到今天,根本特征已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第一代改革主要是框架式的,今天的改革主要是结构性的,出台的政策尤其需要具体、细化。二是改革的本钱高了。过去的农村改革主要是放开问题,80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中,“允许、“可以、“也可以的字样出现了40次左右。现在无论是财政体制、教育、文化、卫生、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改革的边际本钱递增

11、。三是改革不能即期见效。过去一个政策出来,立竿见影,“大包干“一包就灵,今天的改革很多都是长期性、根底性的工作,很难短期见效。同时,各类利益群体胃口高了,要求不断攀升,端起碗吃肉,放下碗不是光骂娘,而且说肉越来越不好吃了。可以说是“实惠越来越多,满意度越来越低。即使是取消农业税,农民的反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强烈。在温饱阶段,人们的欲望只有一个吃饱,吃饱之后,人们的欲望变成无数个,幸福感不是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低。四是改革的支持率低了。社会群体不断裂变、分化、组合,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再像改革初期那样形成强烈的改革共识。五是改革的复杂程度高了。经济与政治,社会与文化,纵向与横向,过去与

12、现在,都需要协调对接,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六是更依赖政府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一些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且利益硬化,很难沟通。七是初期的改革是自下而上推动,现在是自上而下推动。 以上这些变化,都使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大大提高。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必须积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实现从体制机制创新向全面制度创新、从政策推进向法律标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逐步从原生态的“摸着石头过河走向理性的“造桥过河。 30年农村改革,从操作方法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摸着石头过河,鼓励探索。二是“找船过河,在摸索的过程中逐步寻找带有规律性、趋势性的东西。三是“造桥过河,把已经探索出的规

13、律性的东西固定化、制度化、系统化,更加科学、自觉地改革。这三个阶段互相交叉,没有明显边界。当前,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强“造桥过河的力度,许多试验探索应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比方,我们在摸石头时,找到了“一事一议这条“船,今天可以扩大船的容量,明确对跨村工程实行“一渠一议、“一路一议、“一圩一议,并允许各地根据实际适当提高筹资上限,同时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完善下来,造好“一事一议这座“桥;又如建立三农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应逐步刚性化、制度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三个明显高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进一步量化、具体化,增强刚性约束;再如,劳动立法对集体争议事件应增强操作性。现在只有劳动部门的规章,对集体争

14、议事件且只简单地写了一条,不能解决现实中的许多复杂问题,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近几年劳动集体争议事件暴涨,每年百人以上的事件就达数百起,占各类群体事件的一半左右。因此,只有强化“造桥力度,才能改变目前改革中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动力机制失范、平衡机制失缺的“两失问题。另外,在设计制度的“造桥过程中,应引入经济学上经济人假定的原理,长期以来使用的“好人假定的设计制度思路应予改变。 政府应从逐步放活政策向主动提供效劳转变 30年农村改革,先后实施了“五次放活。第一次是放活土地,推行“大包干,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经营制;第二次是放活经营,废除统购统销制度,给农民以生产农副产品的自由;第三

15、次是放活领域,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大办乡镇企业;第四次是放活空间,打破城乡户籍藩篱,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第五次是放活组织,给农民以组织权,让农民依法有序自主地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而眼下,政府可以放权的地方越来越少。 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建设新农村也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好,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基层政府的效劳上来。怎样搞好效劳,让农民无障碍享受惠农政策,不再觉得这些政策是奢侈品,这是深化改革面临的崭新课题和严峻挑战。 就农村而言,开展是永恒的主题,效劳是最现实的问题;开展是农民的主题,效劳是政府的主题。过去的农

16、村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焦点是农民怎么干;现在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全方位提供效劳,焦点是政府怎么干。这是贯穿于近几年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一条红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应把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效劳能力、致力于打造效劳型政府作为根本目标取向。 改革30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消费型社会。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表现为三类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政治产品。目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都很容易获取,而政治产品的消费却十分艰难。一项调查说明,当农民不容易,农民要办的各种审批手续、证照和需要效劳的工程加起来高达206项,这些工程都是农民需要消费的政治产品。如何让农民与这206项政治产品实现零距离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