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3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特色劳动教育机制研究张艳高平陈娇【内容摘要】“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人培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劳动与教育结合。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重视专业和劳动技能的培育,忽视劳动价值观培养,对劳动教育理解浅层化,各部门缺乏有效协同育人机制的问题。构建高职院校“三纵五横一平台”特色劳动教育机制,以“三年三阶段”落实全过程育人,从五个层面实践落实全员育人,以“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一平台落实全方位育人,意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精神内涵,树立马克
2、思主义劳动观,让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从而在追梦圆梦征途中努力奔跑。【关键词】劳动教育;三全育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1 年度重庆开放大学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职劳动教育路径研究”(编号:SZYB2021 08)、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2021 2022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高职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研究”(编号:CQGJ21B17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艳(19914),女,重庆巴南人,重庆开放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平(19805),女,四川宜宾人,重庆开放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陈娇(199010),女,四川渠县人,重庆开放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劳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了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2018 年 9 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育”并举1。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全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4、2。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各部门如何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等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一、“劳动教育”的概念释义查阅学者们关于“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展开。(一)关于“劳动”相关论述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启示研究。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马卡连科、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黄炎培等思想家从“劳动教育”和“劳动观”两个层面分析其内涵和本质特征,对我国当下劳动教育的研究有启示3。“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是改造现代化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列宁曾明确指出劳
5、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改造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苏霍姆林斯基等认为,只有当劳动修养与智力、道德修养、美育和体育同时达到高水平的时候,才能实现人学识上、精神财富、道德上的全面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认为要将劳动融入各个教育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二)以时间为脉络,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相关政策以及实践等方面的变化4。党和国家对劳动及劳动教育制定并发布的相关政策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劳动模范和广大劳动者给予赞颂,并指出要构建“德智
6、体美劳教育体系”。近年来相关学者也对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吴军5(2020)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存在高职学生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矛盾;赵继学6(2021)认为信息化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具有功利化倾向,具体体现在择业就业上。孙建东等8(2020)认为要以马克思劳动观为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该从顶层设计着力。马韵9(2021)认为要挖掘学工部、校团委、后勤等部门的资源。基于以上分析,“三全育人”的理念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提供可能视角。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在全校范围开展劳动教育,并采取了措施,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
7、在部分不足。(一)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混同化。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停留在专业技能和劳动技能的培育,忽视了对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价值观决定劳动态度,劳动态度决定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缺失造成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劳动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二)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浅层化。高职院校常常将劳动和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有浅层化趋势。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上有一定优势,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实8212023年第22卷 第3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3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践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还可以通过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
8、生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德,但劳动和实践并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而是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让其掌握劳动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才是关键。(三)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学校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和教育割裂。一方面,学工部、后勤、校团委等管理部门重视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从而形成“有劳动无教育”;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等部门重理论的劳动教育,易形成“有教育无劳动”。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劳动教育关系到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价值取向,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本文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实践为例,深入挖
9、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蕴含的劳动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 “三纵五横一平台”劳动教育协同机制。(一)“三纵”:以“三年三阶段”落实全过程育人。“三纵”即时间维度,是育人的时间轨迹,全过程育人。既要注重育人的阶段性,又要突出育人的连续性,需要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三纵”即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纵向“三个阶段”。以“三年三阶段”开展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打造与劳动教育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理实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第一阶段:一年级主抓
10、职业素养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素质和劳动教育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二阶段:主抓专业思想和社会实践,依托学生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校外劳动实训基地参观走访、现场教学、跟岗实习。第三阶段:主抓就业创业和国家发展规划教育,依托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单位分别进行专业岗位的劳动技能培育。“三纵”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年级开展不同层次的主题教育活动。(二)“五横”:从五个层面展开实践落实全员育人。“五横”即是从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展开实践,发挥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及行政教辅三类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研究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11、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人事处、各二级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落实,形成全员育人。1 联系学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领会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等党中央的相关的政策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结合我校双高建设要求,从顶层设计入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谋划适合自身学院的实际劳动教育体系(一院一策)。(1)确定工作目标。针对不同的二级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基础,依托不同专业,打造职业院校特色劳动教育育人机制、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劳动育人格
12、局和劳动评价机制。(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立足职业教育的实际和学校学院实际,将最新的立德树人的政策要求有机融入,同时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3)落实具体举措。结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劳动+”的实践思路,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训实习、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4)建立保障机制。从组织领导层、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到经费保障、考评督查等方面强化支持保障。2 联系专业:完善课程设置,深化课程内涵。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联系所对应学院的专业教师,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课堂育人成效。一是参与二级学院
1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和制定,帮助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育人的思政元素;二是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劳动元素,在专业实训中强化劳动导向,充分挖掘专业领域的工匠人才培养中典型案例,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机制;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劳动的能力。3 联系班级:课内课外,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以在劳动教育课堂上,结合学生专业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前提,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等。课堂外,需要从生活中浸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生入学之初,协助二级学院
14、开展开学第一课,培养爱国爱校爱专业情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二级学院学生入党教育,每月团组织生活,切合主题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掌握所联系班级的基本情况,参加班级组织的学生活动,参与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业的价值观。4 联系社团:强化实践育人,推进文化建设。在校团委、二级学院协同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协同专业教师:适时召开学生干部或学生代表座谈会,指导社团成员学生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策划和实施,引导学生基于专业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引导学生分享交流和总结实践心得,引导学生树立用所学专业服务社会,担当奉献的信念。5 联系学生:发挥思政课
15、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同属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员,通过联系学生,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一是协同关注、联系班级特殊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如果有可能,建立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平台,传达学生在校参与劳动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引导家长做调整。二是针对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推荐其参与学校勤工俭学,主动关心其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其建立劳动改变命运的信念,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三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引导其主动承担校园义务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三)一平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落实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即“线上+线下”
16、同频共振的育人平台。“线上”是指“网络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QQ、抖音等新媒体作用,打造融媒体育人矩阵,推进劳动教育,建立线92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3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3党史教育情感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李文静【内容摘要】在党史教育情感观视域下思考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基于情感教育对于激发动力的关键作用,党史教育与情感渗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迫切性的理解之上的。在党史教育情感观视域下探求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的必由之路,是高校组织能力提升与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党领导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工作。在把握新时代党史教育情感观视域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应当找寻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关键词】党史教育;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作者单位】李文静,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及相关工作者需承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使命与任务,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鲜活亲和力、思想理论性与现实针对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