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侨乡”经验书写与离散的本...度——重读陈河小说《布偶》_周启星.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360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侨乡”经验书写与离散的本...度——重读陈河小说《布偶》_周启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侨乡”经验书写与离散的本...度——重读陈河小说《布偶》_周启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侨乡”经验书写与离散的本...度——重读陈河小说《布偶》_周启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华人离散文学,一直以来偏重于以离散者的视角,书写移居经历、移民生活,即便是以离散之后的眼光回望故国,也往往习惯于以跨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国族历史。然而,在整个华人离散历程中,有一种割舍不去的经验,既内嵌于、又游离于离散事实,既被裹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之内,又阶段性地与官方话语相颉颃,那就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处于华人离散文学视野边缘的“侨乡”经验。“侨乡”经验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的一道沟壑,却也是一条通路,它代表着中国民间沿海的小部分群体,由被动到主动、或非法或合法,走向现代世界的逶迤摸索,也包含着政治

2、翻覆的时代里,游走在体制边缘的一类族群,隐秘而畸形的生态。在“侨乡”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中,广东四邑、台山、潮州,福建泉州、厦门等地的成果较多,对于作为清末较早开埠的侨乡之一温州,关注度相对较低。温州开埠始于 1876 年 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开埠以来,温州共出现了三次移民海外的高潮,分别是上世纪初,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和改革开放以后。温州人素以“其货纤靡,其人善贾,其诵读弦歌近乎邹鲁”闻名。与其他侨乡相似,长期的海外交往改变了温州侨乡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借助“姻亲关系”和“雇佣关系”,海外温州侨民和国内的侨眷编织起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侨汇资本、劳动力、国内外产业链条,同时也构建起

3、了区别于国内其他(无海外关系)民众的社会圈层和内在秩序。陈河的 布偶 是目前华人离散文学中,极为少见的正面、集中书写“侨乡”经验的作品。布偶以作家本人青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书写了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初,隐蔽在当代中国历史外沿,被宏观历史叙述所忽略的温州特殊社会圈层华侨、归侨和侨眷的一段秘辛。耐人寻味的是,陈河关注到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活动与温州侨乡之间的复杂扭结,并将叙述视点聚焦于革命和“公有化”浪潮之下的侨眷群体,书写侨眷社群内外,青年一代的命运悲剧,以及这一“侨乡”经验书写与离散的本土维度重读陈河小说 布偶周启星摘要:在整个华人离散历程中,有一种割舍不去的经验,既内嵌于、又游离于离散事

4、实,既被裹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之内,又阶段性地与官方话语相颉颃,那就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处于华人离散文学视野边缘的“侨乡”经验。陈河的 布偶 是目前华人文学中,极为少见的正面、集中书写“侨乡”经验的作品。布偶 书写了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初,隐蔽在当代中国历史外沿,被宏观历史叙述所忽略的浙江温州特殊社会圈层华侨、归侨和侨眷的一段秘辛。陈河关注到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活动与温州侨乡之间的复杂扭结,并将叙述视点聚焦于革命和“公有化”浪潮之下的归侨、侨眷社群,书写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悲剧命运与畸形生态。关键词:陈河;布偶;温州;“侨乡”;畸形生态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

5、7(2023)1-0036-0736群体在公共社会话语与内部价值观之间的伪装、观望、退守和溃败。一、侨眷社群内外的个体命运悲剧布偶 最初是陈河 1988 年创作,1989 年发表于 东海 杂志的一篇仅七八千字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讲述的是 1960年代后期温州一个“教堂工厂”中,“我”没有海外关系,但凭父亲侨办主任的职权之便,进入了以厂医裴达峰为领袖的“华侨公社”(后改为“华侨纺织厂”),并与其中一名华侨子弟女工柯依丽产生了朦胧的恋情。但柯依丽已经与一位远在欧洲的华侨有了婚约,因此这段青春萌动的感情无疾而终。整篇小说以“教堂工厂”为主要叙事地点,以裴家花园里神秘而狂欢的中

6、秋聚会为另一叙述推动力,笼罩着阴森、诡异的氛围。小说蕴含着作家对七十年代侨乡遗事的哀挽。短篇 布偶 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以陈河本人十六七岁时(1974-1975 年间)在一家教堂纺织厂中当保全工的经历为原型的。时隔二十年,陈河重写 布偶,将一个情节简单、叙事模糊,仅有三个人物的短篇,构织成书写整个侨眷社群、多重线条、人物丰满而情节动人的长篇。时隔二十年,作家陈河从一个侨眷社群的“外来者”,到自己也成了“海外华人”。出国经商十五年之后,身份的转变,让作家对那段记忆有了不同的感受,能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关照侨眷社群,使小说有了全然不同的面貌:短篇中的“我”变成了吕莫丘,限制视角改成了全知视角,叙事重心也

7、从青年朦胧而禁忌的恋爱,转移到了侨眷个体的命运波澜,及整个社群在政治动乱时代的畸形生态。长篇 布偶 中的命运主题,主要表现为吕莫丘、柯依丽的畸恋悲剧,和裴达峰的伦理悲剧。凭借父亲侨办主任的职权,吕莫丘进入了这个“由一群归国华侨、工商界人士及他们的子弟凑钱办起来”的工厂,他像是一个闯入者,尽管有“政府”的背景,却仍然与这群“没落的贵族”格格不入。吕莫丘在上阁楼修电灯泡时,结识了纯真懵懂的少女柯依丽。在 1988 年的短篇 布偶中,“我”(即长篇中的吕莫丘)和柯依丽的感情一开始酝酿,就被裴达峰掐断。裴家花园的聚会,更让“我”明确了两个社群阶层之间的界限。而在长篇中,作者将事态扩大,让二人偷尝禁果,

8、女主人公柯依丽怀孕,由此牵涉进两个阶层的碰撞。起初只是侨眷一方的介入:裴达峰在暗处窥视、制造袭扰,邀请吕莫丘参加裴家花园的聚会,以暗示身份的差距,柯依丽的母亲将女儿禁足在家直至生产。但效果却适得其反,柯依丽的消失让吕莫丘魂不守舍,因此摸黑去了柯家。裴达峰发现息事宁人不成,决定要借用政府的力量,“把这个外来的少年狠狠教训一顿”。柯母带着柯依丽去了政府保卫科,原本只是请“组织出面”阻断吕莫丘与柯依丽的往来,但市公安局一方的介入,却背离了母女的初衷。这件涉及华侨事务的案件被从重处理,负责“企事业内部保卫”的江处长越权拍板,将此事定性为刑事案件,性骚扰被坐实为强奸罪。在小说中,无论对于以裴达峰为首领的

9、侨眷社群,还是代表政府的市公安局,这一事件都不仅是针对吕莫丘和柯依丽两人而言,而是被叙述为两个阶层的主事,为了维护泾渭分明的两种社群秩序,联手绞杀了这场跨越阶层壁垒的恋爱。陈河以吕莫丘在裴家花园的所见所感,说明了横亘在两个阶层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我干吗要来这里呢?这里是他们这些人的世界,他们和外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关联,和该死的葡萄牙里斯本有着关联。而我却是一个不相干的人。吕莫丘的感受,正是在华侨工厂工作时期的作家陈河自己的感受:“华侨在那个年代政治上虽然受到一点排斥,可经济上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我总是感觉到和他们有一层隔阂,我能深切地感觉到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华侨以其海外关系和经济优越性

10、,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别,而陈河以分属不同阵营的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突出了这种差异和距离感。小说在吕莫丘和柯依丽之外,设置了另一条支线。跛足,个矮,且患有梅毒的冠良,爱上了另一个华侨子弟大美人雨燕,而雨燕已经有了才貌双全、情投意合的男朋友。在雨燕“追夺战”中,冠良利用他的海外关系(巴黎大华侨金柏松的侄子),首先得到了未来丈母娘的偏袒,又凭借从裴达峰处获得的文化资源(外国名著),以及侨眷的经济优势(最高配置的自行车),赢得了雨燕的芳心。在小说中,冠良追求雨燕节节胜利,与吕莫丘和柯依丽悲剧收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同的结局,根源在于是否属于同一个社群阶层。经典重读“侨乡”经验书写与离散

11、的本土维度37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陈河的 布偶 以两对青年的恋爱,尤其是吕莫丘和柯依丽的畸恋悲剧,揭开了一直以来被主流文学叙述所忽视的历史现实: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阵营对垒不仅存在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红五类”与“黑五类”之间,还有一种次级阶层防线,圈禁在侨眷社群周围,使其与其他社会群体相阻隔。而这道防线是在特定时代下,由侨眷社群与其他官方、民间群体共同构筑起来的。小说要着力书写的命运悲剧,不仅仅发生在试图跨越阶层阻隔的青年男女身上,同样发生在侨眷社群的核心内部。裴达峰是从短篇贯穿到长篇的灵魂人物。短篇中的裴达峰只是一个带着神秘面具的“大家长

12、”,“人们只知道他现在独身,但不知他是否结过婚,是离婚还是丧妻,他的年龄、经历、家族、个人爱好等情况人们一概不知”,而长篇中,裴达峰的身世、经历、内心被逐一揭开。通过对裴达峰这个人物的改写和充实,陈河打开了另一个书写空间,即“归侨子弟”的成长和人生,存在着由于族裔混杂、家庭破碎、国族改换、启蒙缺位等因素,所造成的创痛与不幸。裴达峰的家族有着离散海外的传统,其父辈和祖辈都是青田籍移民欧洲的华侨,靠着青田人独特的石雕手艺侨居德国。二战时期,裴启桐与一个德国女人因一段露水情缘生下了裴达峰。出生几个月后母亲就出走了,裴达峰自小被送到孤儿院,在对父母的渴望中生活了五年,唯一与母亲的关联就是藏在襁褓中的“

13、布偶”。直到中国赢得战争,裴启桐怀着老一辈华侨衣锦还乡的观念,带着儿子回到故国隐居。一夜之间,裴达峰的姓名、语言、身份、生活同时改变,但被排斥、歧视的处境却一如既往,只是从德国保育员口中的“黄猴”,变成了青田人眼中的“番人仔”、“约克猪”。由于血统混杂带来的恶劣处境并非困扰裴达峰的最大因素,母亲的缺位在裴达峰的心灵、性格中造成了一种潜在的精神创伤,一种俄狄浦斯情结。但裴达峰的情况并非“恋母”,称之为“寻母情结”更为恰切。多少年来,裴医生一次次地追寻着这个源头,那是一段段奇怪的经历。他有时会让自己进入休眠状态,同时心里会有一只眼睛一样的东西醒着,捕捉着那深不见底的记忆深潭里的光影。在那个记忆的尽

14、头,在无法追忆的地方,他能感到还有一个女人存在,那像是一团光芒,他就是从那里来的。那一次的出逃可能就是和他心底那团光明有关系的。婴儿时期以来母亲的缺位,使裴达峰自幼对另一种性别格外好奇。在他的潜意识中,女性的身体连接着他生命源头的秘密,最终通向他的母亲。“母亲”作为最初缺失的“源头”和“光芒”,发展成了困扰裴达峰一生的“情结”。以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这种情结,作为裴达峰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片段”,在某些特定的生命阶段,跳出意志的压制,扰乱了他的意识秩序,驱使他做出违背世俗伦理道德的行为,且在更深的意识层面,同化了他的“自我”,导致其人格发生“无意识的改变”。裴达峰总是注视女浴室的“磨砂玻

15、璃窗”,观看玻璃窗上的女性身体“投影”,通过这些“投影”,在心中关联着“出生的秘密”,幻想着自己“生命的真相”。“寻母情结”在裴达峰建构自我意识的青年时期,同化了他的部分意识,形成了他人格的重要组成。“回到他最初的地方,回到母亲生产出他的地方去”,找到生命的本相,成了他迫切的心理需求。西医的人体构造学,让他以为找到了自我“拯救”的方向。他因而放弃了祖传的石雕手艺,疯狂阅读西医书籍,强迫女友让他检查身体,以非正当的途径伪装成医生到产科病房观察孕妇的下体。种种“变态”举动,是“情结”冲破意志的压制,驱遣个体做出反社会行为的表现。裴达峰的变态行为自然不为世俗所容,他被五花大绑捆起来示众。来自社会的惩

16、罚,尽管暂时压制了,但未能彻底治愈裴达峰的“情结”。直到柯依丽的怀孕,再次激发裴达峰的“寻母情结”。裴达峰为柯依丽接生,是改写之后加入的章节。陈河将柯依丽的分娩,隐晦地书写成了裴达峰接近“母亲”的神圣仪式。房间里“紫红色的玫瑰花”、模样古怪的“布偶”,柯依丽的幻觉和想象,营造了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氛围。从短篇布偶 中,可以得知,陈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弗雷泽所著 金枝 里的“交感巫术”。这场巫术仪式上,浸透了产妇柯依丽鲜血的“布偶”,连通了 1939 年在德国莱茵河边的另一个产妇,裴达峰的母亲。生产让裴达峰解开了“自己出生的秘密”,却致使柯依丽难产而死,他自己也因“私设医院接生”致产妇死亡而入刑。“寻母情节”造成了裴达峰的个人悲剧。母系伦理的缺失是产生这一情结的根源所在,造成了裴达峰人格缺失,38悖反社会道德、触犯法律,酿成一尸两命的后果。而在华侨、归侨子弟中,破碎的家庭结构、缺位的启蒙教育、被主流社会忽视的边缘状态,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尤其在十九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乃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华人出海务工的高峰时期,父系伦理的缺位其实更为普遍。陈河以“裴达峰”个人的歧路,揭开了侨眷子弟的精神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