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3 月第 23 卷第 1 期(综合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Comprehensive Edition)Mar2023Vol23 No1“八景”文化意涵及传承流变探析杨国荣1,王艳丽2(1河北经贸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省石津灌区事务中心 党群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1)摘要:“八景”文化起源于魏晋,成熟于两宋,至明清广播于全国,其将文学、绘画、美学及价值观念等融合一起,成为延续千年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新时期,“八景”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过
2、程中,必将展现出巨大的文化、旅游价值。关键词:八景;“八景”文化;意涵;传承流变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1001705收稿日期:20220309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传统八景文化互惠共享及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研究”(HB21YJ044)作者简介:杨国荣(1971),男,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王艳丽(1977),女,河北邯郸人,河北省石津灌区事务中心高级经济师。一、何为“八景”所谓“八景”,是指体现我国某地域文化特色的八处或八处以上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如“燕京八景”“洛阳八景”“羊城八景”等。原本“八景”是指某地的八处胜景
3、,但随着“八景”的广泛流传,“八景”逐渐演变为一个泛称,只要将某地依照相应规范评选出的多处景点合在一起都可称为“八景”,如“西湖十景”“昭阳十二景”“厦门二十四景”等,都可归为“八景”之列。一般认为,“八景”之名肇始于北宋,以“潇湘八景图”为滥觞。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潇湘夜雨、洞庭秋月、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1 当时的著名书画家米芾观后赞叹不已并为之题诗作序。北宋嘉佑年间,有文人墨客建“八景台”,将宋迪“潇湘八景图”置于其上,于是“八景”之名广为流传。南宋宁宗皇帝赵扩非常喜欢“潇
4、湘八景图”,御笔题写组诗赏析。至此,“八景”体制齐备,将文学、绘画、美学及价值观念等融入其中,成为延续千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二、“八景”文化意涵“八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意涵。“八景”皆以四字名题。在取名上,每一景统一为四字格,以主谓词组为主,展现风物之美与人文之韵。如“燕京八景”,分别为:太液秋风、琼岛春荫、卢沟晓月、金台夕照、蓟门烟树、玉泉垂虹、西山晴雪、居庸叠翠。其中,“玉泉垂虹”和“西山晴雪”描绘的是山川形胜之美。玉泉山因泉而名,其泉水晶莹如玉,逶迤曲折,像长虹一样,因而其景题名“玉泉垂虹”;西山即香山,雪后初晴,登高望远,满眼银装素裹,充满诗情画意。“金台夕照”和“蓟门烟
5、树”指的是历史典故之叹。金台,即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礼贤下士而筑。夕阳西下,登台凭吊,叹古伤今,不胜唏嘘;蓟门一说为唐时幽州藩镇,后为辽金故都之前身。明朝杨荣有71DOI:10.14178/ki.issn1673-1573.2023.01.003蓟门烟树 诗:“蓟门春雨散浮埃,烟树溟濛霁欲开。十里清阴连紫陌,半空翠影接金台。东风叶暗留莺语,落日林深看鸟回。记得清明携酒处,碧桃花底坐徘徊。”2“太液秋风”“琼岛春阴”“卢沟晓月”是自然之景与人文之韵的结合。今之中南海,古名太液池,原称“太液晴波”,后因乾隆帝的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荷风晚送残香气,竹露凉敲绿玉声”之句而改为“
6、太液秋风”;琼华岛上松柏苍翠,水清石俏,大地春回,风姿万千;永定河上卢沟桥,桥如长虹,雕刻华表石狮。旅人鸡鸣上路,尚见明月当空,大地月光似银,故有“卢沟桥上月如霜”之句。“居庸叠翠”是指雄关险隘之景。居庸关筑于秦代,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明代王绂绘 北京八景图 描绘了其“山崖峻绝,层峦叠翠”的雄奇。“八景”皆诗画相随,是景、画、诗的有机结合。山水云石、亭台楼榭、渔歌樵唱、神佛传说皆可入景,加之文人墨客翰墨渲染、诗词吟唱,方能名闻遐迩、流传久远。其典型如“潇湘八景”,原是湘江一带的八处胜景,北宋宋迪为之作画八幅,题名潇湘夜雨、洞庭秋月、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
7、之八景。为“潇湘八景”赋诗者,历代不乏其人。如明代李梦阳空同子集 中即有“咏潇湘八首”组诗,渔村夕照 :“西阳下洞庭,网集清潭上。一丈黄金鳞,可见不可网。”山寺晚钟:“美人杳何处,盈盈隔秋水。遥遥云外钟,日落暮山紫。”平沙落雁 :“西风万里雁,一叶洞庭秋。群浴金沙软,潇湘霜气流。”江天暮雪 :“长江滚浪雪,烟黑花争飞。可怪横流者,孤舟一笠归。”洞庭秋月:“天水本自空,圆月沉秋映。皛皛起霜色,千里一悬镜。”潇湘夜雨:“夜响起秋竹,浩浩楚云白。晓来看沙嘴,新水添一尺。”远浦归帆 :“秋风五两席,点点聚复散。不信小小鸟,飞飞速征雁。”山市晴岚 :“峰晴堆夜岚,晨炊翠犹湿。但闻山鸟鸣,不见鸟出入。”3
8、 除诗画之外,还有人为“八景”题跋作序。宋代书画家米芾除了为潇湘八景图 配诗外,又为之序:“潇水出道州,湘水出全州,至永州而合流焉。自湖而南,皆二水所经,至湘阴始与沅之水会,又至洞庭,与巴江之水合,故湖之南皆可以潇湘名水。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潇湘之景可得闻乎?洞庭南来,浩淼沉碧,叠嶂层岩,绵衍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霞之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候不一。此潇湘之大观也!若夫八景之极致,则具列于左,各系以序。”4“八景”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所在地域的风物景观。“八景”星罗棋布,遍布全国各地。虽然描绘的都是亭台楼阁、山水云石、典故传说,但位
9、置不同、视角不同、文化蕴涵不同、文人的格调层次不同,造成了各地“八景”的不同。总的来看,依山则多叹山川壮美,傍水则多摹烟波渔舟。以宋代“羊城八景”为例。羊城是广州的旧称,地处珠江口,代表岭南文化,有“三山五岭雄,三江五河美”之誉。广州是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宋代对外贸易就很发达。城市不断扩建,人口不断增多,文化愈发繁盛,人们便效仿“潇湘八景”评出了“羊城八景”,分别名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帘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八景”中除“光孝菩提”表现的是光孝寺景和佛家文化外,其他七景都和水有关,展现了沿海城市的特色和对水文化的重视。再比如邯郸“临漳古八景”5。临漳古称邺
10、,是有名的六朝古都之地。其“八景”分别为:铜雀飞云、九华雪霁、百阳荷风、太行远翠、奎阁春光、柳园月色、漳水晴波、回隆返照。“铜雀飞云”是指登临三国时曹操所建铜雀台的景致,配诗曰:“霸主雄台漳水头,几回瞻眺不胜愁。当年歌舞今何处,惟见间云天际浮。”“九华雪霁”是指后赵建武帝石虎所建九华宫之景,配诗曰:石氏离宫峙九华,铜台东去势更斜。喜看久雪新晴后,几处裔楼映晓霞。“百阳荷风”是指战国时邺城令西门豹开凿“百阳渠”,渠内种植十里荷花的盛景,配诗曰:“带露轻勇欲语娇,波心摇曳百阳桥。微风才向渠边过,十里清香野外飘。”由此可知,“临漳八景”多为历史典故,体现的是临漳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三、“八
11、景”文化的传承流变按照一般说法,“八景”肇始于北宋时宋迪所做的“潇湘八景图”,自此之后才发展兴盛,成为一种文化景观。但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从字面意义和文化成熟度上来说,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说“潇湘八景”就是“八景”文化的最早源头,是值得商榷的。云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周琼认为:“事物或历史现象尤其是81思想文化的起源时间,是不能以该概念正式出现的时刻为标志的。作为融合了生态变迁、自然美学及中国传统士人寄情志于山水的思想发展历程和自然审美标准的代表,“八景”文化的渊源无疑早于北宋。”6 魏晋南北朝是“八景文化”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八景”的对象很大部分是山水田园之属,其所配诗、画也都是描摹和吟
12、咏山水田园风光,而这些也正是“八景文化”的本色所在。就“八景诗”来说,基本属于山水田园诗的范畴。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已经相当成熟,代表诗人是谢灵运和陶渊明。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7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种豆南山、躬耕劳作、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情景,画面感非常强,具有了“八景”的雏形。到了南北朝时期,“八景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沈约是南朝时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在任南齐太守的时候建了一座“玄畅楼”。诗人登楼远眺,有所感叹而作诗八首,名曰:登台望秋月 会圃临春风 岁暮悯衰草 霜来悲落桐 夕行闻夜鹤 晨
13、征听晓鸿 解佩去朝市 被褐守山东,称“八咏诗”,一时赞为“绝唱”,玄畅楼也因此被称为“八咏楼”。因为“八咏”与“八景”形神俱似,故有人认为沈约才是“八景”的创始人。沈约 登台望秋月: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耀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碡瑁梁,华榱与壁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濛濛。轥天衢而徒步,轹长汉而飞空。隐岩崖而半
14、出,隔帷幌而才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闲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8“八咏楼”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整,已成为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唐朝是“八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唐朝君臣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鼎盛,号称“大唐盛世”,时人都充满了自豪感。特别是当时的一些文人士大夫游览名山大川,他们用翰墨勾勒山川雄关之美,用诗词讴歌山水田园之韵。景、诗、画融合在一起,已经具有了“八景文化”的意涵,促进了后来“八景文化”的成熟。以几首唐诗为例,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15、钟声到客船。”王维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杜牧 商山麻涧:“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以上四首诗的题名枫桥夜泊 汉江临泛 山居秋暝 商山麻涧 与“八景”题名完全一致,把这些诗歌放到后世“八景诗”中,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虽假胜真。宋朝是“八景”文化的成熟时期。宋迪 潇湘八景图 一经问世就备受
16、文人墨客的推崇。宁宗皇帝赵扩御书组诗为之张目,各路文人士大夫赋诗题跋,争相仿效,广泛传播。自“潇湘八景”发轫以来,一些地方开始模仿、评选“八景”,文人雅士也诗画唱和,成为一时之盛。“八景文化”甚至远播海外,日本、朝鲜等国也掀起了一场“八景”文化热潮。“在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 年),日本人产生了别具 和风 的潇湘八景。庆长、元和年间(15961624 年),欣赏潇湘八景图开始成为日本上流社会的一种风雅并流传开来。到江户时代(16031867 年),潇湘八景已成为一个完全和氏化的中国山水画主题,也成了高雅和风流的代名词。”9 明清时期是“八景”文化的泛化与没落阶段。明朝万历年间,为了粉饰太平,附庸风雅,更是由皇帝下诏,命令各地评选当地“八景”上报朝廷。自此以后,“八景”遍布大江南北,“八景”文化成为当地文化一大特色。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为了营造盛世繁华,各地的城市乡镇甚至一些名门望族都纷纷评选自己的“八景”,有时为了拼凑“八景”不惜滥竽充数,“八景”文化日益泛化。据清代陶澍 洞庭湖志 所载“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清代赵吉士笔记 寄园寄所寄 所载:“因而十室之邑,三里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