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事本末722 0 2 3.3 Mar.历经南京、武汉的艰苦筹备,新华日报于 1938 年 1 月 11 日在汉口公开出版,同年 10 月因武汉沦陷迁往重庆继续出版。作为中共当时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合法出版的党报,其发刊词明确宣布:“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喉舌。”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辉煌战绩及根据地的巨大成就,被国统区的广大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盏灯塔”,充分发挥了党报的战斗喉舌作用。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
2、产党顺应民意,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中国而奋斗。面对当时的舆论环境,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加强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使国统区的广大民众,认清形势、丢掉疑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1945 年 8 月 28 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确定要在上海、南京出版新华日报,并开始筹备工作。1946 年 5 月 3 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到南京,继续与国民党谈判。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南京局为争取新华日报在南京、上海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党中央确定并部署在沪宁出版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出版工作
3、,面对抗战胜利后的新局面,尤其注重加强在国统区开辟舆论宣传阵地。1945 年8 月 21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华中局电,指出:“立即建立群众性及新华日报上海版两种报纸。”第二天,毛泽东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占领大城市方针的指示稿,加写了一句话:“对大城市仍应积极派人去发动群众,争取伪军,出版报纸,布置秘密工作,争取我党在城市中的地位。”1945 年 8 月,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草拟对国民党政府提出的目前紧急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国民党政府“取消一切妨碍人民自由的法令和对新闻出版物的检查条新华日报在沪宁筹创始末徐海涛DOI:10.16624/ki.11-3844/d.2023.03.0
4、10百年潮73例”。8 月 16 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重庆局的指示电中提出:“目前蒋之一切宣传均为内战做文章,只是步调常乱,空隙甚多。你们应在报纸上,在中外人士中,配合延安广播,坚决地予以严斥,以压倒蒋之反动宣传,推动各方。”1945 年 8 月 28 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在到达重庆的当天,即“赴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中共南方局欢迎晚会,会见南方局负责人和新华日报社、群众周刊社的章汉夫、许涤新、胡绳、戈宝权等人。”毛泽东详细了解了新华日报 群众在国统区的出版工作。据当时担任中共南方局秘书长的童小鹏回忆:“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即与周恩来、王若
5、飞商定,立即派出一批同志到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香港等地,筹备和复刊 新华日报救亡日报 等报刊。上海具有特殊的地位,决定先在上海设立新华日报总馆,待还都南京后,把总馆迁南京,南京、上海两地都出版新华日报,然后在其他地方逐步出版。”毛泽东、周恩来还向新华日报负责人指示:“上海等大城市是国共两党在政治思想、文化战线的必争之地,我们不只要把新华日报总馆迁到上海,还要在上海、南京等地办各种刊物。”9 月 14 日,正在与国民党紧张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转华中局,其要义是尽快派人到上海等地办报,电文中指出:“上海新华日报及南京、武汉、香港等地以群众面目出版的日报,必须尽速出版。根据国民党法令
6、,可以先出版后登记,早出一天好一天,愈晚愈吃亏。”同时强调指出:“华中可去上海等地公开活动的,如范长江、钱俊瑞、阿英、梅雨等,要多去、快去。”“就近请即先到上海工作,在今后和平时期中有第一重大意义,比现在华中解放区意义还重要些,必须下决心用最大力量经营之。”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把在上海和南京出版新华日报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且部署首先在上海开展工作。重庆谈判期间在上海的筹创工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通过所谓“文化接收”,占据了上海主要的报纸和言论机关,国民党掌控着中央日报 扫荡报 正言报 中美日报等报纸,对于进步报刊,则采取排斥、打压、甚至扼杀的方式。1945 年 9 月 8 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
7、到上海接收文化事业的特派员詹文浒发表谈话声称:“一切报章杂志,未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742 0 2 3.3 Mar.经中央核准,不准发行。”9 月 10 日,国民党又颁发了管理收复区报纸及通讯杂志及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收复区之报纸及通讯由宣传部协助地方政府施行检查”,“已出版者均需重新登记”。当时正值国共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性的强大舆论压力,被迫宣布:从 1945 年 10 月 1 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和图书、杂志的审查制度。但又同时规定:报章、杂志仍须登记、核准始能创刊;上海、北平、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以所谓“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之前,仍继续执行新闻、图书检查制度
8、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新的桎梏,国民党继续阻碍新闻、言论和出版的自由,在国统区新闻出版方面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的第二天,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留在重庆继续与国民党谈判。针对国民党在新闻出版方面的种种行径,1945 年 10 月 17 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转饶漱石:“在沪指定专人负责文化宣传工作,最好速派钱俊瑞、范长江、阿英去开展工作。已在上海的吴大琨、刘尊棋、凤子等人同我们有关系。”10月18日,周恩来告电毛泽东:“我党在沪必须筹备一大的党报和通讯社”,“已请董必武在美国订购印刷机,已派夏衍、徐迈进筹备,将派廖沫沙、戈宝权、范剑涯去。请华中局速派干部去南京、上海工作。”
9、周恩来派遣徐迈进以新华日报驻沪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去上海筹备出版新华日报,派夏衍到上海负责恢复救亡日报,以民间报纸的面目出现。据徐迈进回忆: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要在南京举行一个受降典礼,要组织一个陪都记者团去参加,我就以新华日报记者的名义,随记者团到了南京,典礼结束之后,我就秘密进入上海。”当时,董必武作为解放区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尚未归来,他“从周恩来的来电中得知,中共中央拟在上海筹办党报和通讯社,让他在美国订购印刷机械。董必武便将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置装费和交际费共 2500 多美元,再加上华侨的部分捐款,购买了印刷机、打字机等急需物品”。1946 年初,在上海的徐迈进按照周
10、恩来的指示,设法与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刘长胜、张执一等人取得联系,上海地下党调了吴树林、蒋建忠、黄君曦三位同志协助徐迈进共同做筹备工作。徐迈进后来回忆,“我们先在朱葆三路(现名溪口路)25 号用金子顶到一排二层楼房,作为编辑部工作的地方,以后又租下了朱葆三路 14、16 号做印刷厂和发行的地方。另外,在老西门一带找了部分宿舍。接着就是搞设备。在上海地下党的支持和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在旧货店找到一架破旧的四开轮转机,连买带修花了 10 两金子。后来又在苏州花了 300 两金子买到一台对开轮转机”。与此同时,董必武在美国购置的印刷机、打字机也运到上海,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国民党当局同意,随时可以开机
11、出报。1946 年 3 月,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受周恩来派遣,从重庆到上海主持新华日报在沪出报的筹备工作,潘梓年一到百年潮75上海就带着周恩来 2 月 21 日写的亲笔信拜访时任上海市市长钱大钧。信的内容如下:慕尹市长先生勋鉴:暌违数月,驰念时深,政协圆满成功,大局至堪庆幸,想革命旧游,定当同此欣喜。兹有恳者,新华日报自始即随国都播迁,由宁而汉,由汉而渝,现国府还都在即,新华日报理应追随东下,因特派该报社长潘梓年君先行来沪筹备出报事宜,并嘱其趋前奉候,藉聆教益,至祈不吝指示,俾得知所遵循,实为至幸。专白,敬颂公安不一。弟周恩来拜二月二十一日(信中所述“革命旧游”,系指在黄埔军校时,周恩来与钱大
12、钧为同事)钱大钧并不积极办理,而是例行公事地将周恩来的信转给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吴开先,吴开先要潘梓年按规定填写登记申请书,同时给周恩来写了复信,信中写道:“执事来函一件,为新华日报登记事,嘱办理等因,一俟潘君梓年将申请登记书送来,当予提前办理。”第二天,潘梓年就按吴开先提的要求,将致上海社会局请发新华日报登记证的信函及填写好的登记申请书四份一并交于社会局,信函全文如下:查本报筹备于南京,创刊于汉口,自武汉陷敌,西迁重庆,始终追随政府,为抗战服务。兹以和平建国伊始,政府还都之计早定,本报自宜到沪出版,为和平建国,巩固团结尽其绵薄,贯彻初衷。观夫中央 扫荡等报均早已在沪创刊,实不胜远落人后之感
13、。用特遵照中央宣传部“报纸创刊应先向地方政府申请登记”之指示及出版法第九条之规定,附具新闻纸登记申请书四份,呈请钧局准予登记,并转内政、中宣两部,早日发给登记证,实为公便。谨呈上海市政府社会局。新华日报社社长 潘梓年通讯处:南京西路(即静安寺路)五八七号三楼二一室潘梓年呈交的登记申请书表格内填写有:发行人潘梓年,编辑:章汉夫、华岗、廖湘、乔木(乔冠华)、许涤新、徐迈进、朱世纶。设社长、总经理各一,下分编辑、印刷、营业三个部门。3 月 21 日,潘梓年又以新华日报社社长的身份写信给上海市市长钱大钧和副市长何德奎,目的是防备国民党军警特务的捣乱。函件全文如下:谨启者:本报拟在沪出版,即日起在南京西
14、路(即静安寺路)五八七号三楼二一室开始办公,恳祈即予转知各有关当局饬属保护,至感德便!谨呈上海市市长 钱 副市长 何新华日报社社长 潘梓年762 0 2 3.3 Mar.潘梓年按要求提交了所有的材料等待核发登记证时,吴开先却耍起了花样,并未履行其“提前办理”的承诺,一方面把新华日报的申请函件和登记表格等材料送往市政府,另一方面给潘梓年复函,强调所谓“未经核准以前,暂缓出版”。上海市政府也有意阻拦,拖着迟迟不批,新华日报在上海的出版开始遭到挫折。1946 年 4 月 27 日,新华日报发言人在重庆发表谈话时表示:新华日报办事处现已东移,该报发行人已向国民党当局申请在沪出版。南京谈判期间在宁沪的筹
15、创工作1946 年 5 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由重庆移到南京。1946年 5 月 3 日,新华日报总编辑章汉夫随周恩来、邓颖超等人乘坐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专机飞抵南京,中共代表陆定一与新华日报鲁明等人乘中航班机也于当天到达南京。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后,便开启了史称“国共南京谈判”的重要一页。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代表团对外代表党中央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谈判,对内即是中共中央南京局,统一领导谈判斗争、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等,中共中央南京局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外交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由周恩来负总责。重庆谈判期间,国统区的民众由于受国民党当局宣传的影响,对蒋介石的“和谈”及美方的“
16、调处”寄予希望,而对中国共产党却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和疑虑,尤其是在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前后,这样的情况愈发严重。此种形势下,在宁、沪两地筹创新华日报成为中共中央南京局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中共代表团来南京前,周恩来就为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开始了相应的准备工作。1946 年 4 月中旬,周恩来委派石西民代表新华日报、龙飞虎代表中共代表团到南京与国民政府交涉相关事宜,石西民的身份是新华日报南京分馆主任,负责交涉新华日报南京筹备处的用房和报纸登记问题。到南京后,石西民带着周恩来的亲笔函件和中共代表团要求国民政府中央还都机关房屋配建委员会指拨新华日报用房的公函,多次找国民党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和社会局,在中共代表团的公函中就提及:新华日报拟在首都设立分馆,现查中山东路 147 号有查封敌产楼房一幢,适合报馆需用。石西民还周恩来在梅园新村 30 号院内阳台上读报百年潮77和龙飞虎一起到国民参政会找洪友兰,也找邵力子帮忙讲话,但是,至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时,国民政府没有为 新华日报拨付用房,也没有办理新华日报出版的登记手续。1946 年 5 月 4 日,即中共代表团来南京后的第二天,周恩来在梅园新村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