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艺术学:自信中开辟新境界_张金尧.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3676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艺术学:自信中开辟新境界_张金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艺术学:自信中开辟新境界_张金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艺术学:自信中开辟新境界_张金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42023年第3期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22艺术学:自信中开辟新境界 张金尧【内容摘要】2022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汇成了时代语境。中国艺术学重要建设范畴的艺术理论、艺术评论、学科体系等方面都在这一时代语境中自信地开辟时代新境界。艺术理论领域正试图凝结一些新理论语汇,并在 决议 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引领下拓展新视域,找寻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理论新品质;艺术评论在“中国式”的文化自信中加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特别是对艺术评论价值观和艺术批评标准进行了深刻反思;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深刻的年度划痕,引发了学界广泛讨论,提出了系列应对策略。【关 键

2、 词】艺术理论艺术评论艺术学科2022艺术学*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02)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度,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中国艺术学在继承中融入时代新思想,在超越中取得时代新突破,特别是在艺术理论建设方面拓展了新视域,在评论话语体系方面建构了新范式,在学科目录设计与调整方面融入了时代新需求。中国艺术学界的种种努力,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学2022年版”,也设计了未来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愿景。一、两大文献引领,艺术理论拓展新视域2022年度,引领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走向的主要有两大纲领性文献。

3、一是2022上半年理论界主要学习2021年11月11日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DOI:10.19324/ki.zgwypl.2023.03.00955中国文艺2022(三)可以说,上述两大纲领性文献开启了艺术学理论新视域,2022年,艺术理论家们也以卓有建树的理论思考回答了两部文献中提出的时代新课题,使党的文艺基本路线、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艺术学理论家的理论知见能同频共振。具体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一般理论建设在建构与解构中相摩相荡2022年度艺术理论界紧盯音乐、美术、电影、电视等文艺新作品及其折射出的文艺新思潮,及时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了温暖现实主义、新主流艺术、共同体

4、美学等新的艺术理论名词,并构建逻辑树图,试图从更大范围的艺术作品中印证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但一些理论家又从学理上对这些概念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一些理论主张仅仅从部分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中来,又试图回到指导作品中去,因此这些艺术理论家主张从艺术学基本原理入手进一步推演其科学性,而不要慌忙地从一些实验性作品中得出普遍性结论。当然,建设与质疑本身就是理论构建的两条路径,这本身就构成了2022年度生动的理论建设局面。另外,“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选题”也助力艺术学理论建设,最终北京大学唐宏峰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理论发展研究”为招标题目,获得此重大项目,体现了国家顶层设计有意识

5、用重大项目为牵引,使广大艺术理论研究者能聚合于旗帜下与国家主张同轨合辙。2022年度艺术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活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 决议)。特别是 决议 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指出,在文化建设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1,等等,这些重要表述促使艺术理论家们从理论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也促使他们在实践

6、中加快建设“三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二是2022下半年理论界主要学习2022年10月16日通过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国艺术学的理论家们也自觉在 报告 中寻求自身理论的与之相关性,以理论自信的“打开方式”进行对位解读。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可以想见,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很长一段时期的时代语境。艺术学理论也不例外,理论家们也在思考“中

7、国式文艺现代化”的理论品质。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4-45页。562023年第3期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动是设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处(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业智库及全国性的行业组织,推动了全国艺术学名词的规范化工作。特别是于12月7日至8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艺术学50人论坛”,众多艺术学理论界的专家在此汇聚,对艺术学名词进行了范畴划分。这些艺术学名词的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目前来看,入选名词基本满足了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

8、:一是要得到学界公认,更需要使其定义更加明晰准确;二是应当具有一定知晓度、使用率;三是不能引起歧义而做匆忙的有你无我的围剿式定义。专家们集思广益,共享了理论智慧,为本年度中国艺术学结出了新鲜的理论成果。开展艺术名词审定工作,可规范艺术学名词,对艺术学科建设、新兴艺术概念定义、艺术事业发展、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毋庸讳言,许多艺术学名词都具有国别性、民族性、意识形态属性等内在规定性。可以说,开展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之需,是促进艺术教育、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的时代之需。当然,从初步入编的词汇来看,虽然已经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以下

9、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一些名词过于生僻,且一些已经入选的名词明显在中国学者中使用率不高,还有一些名词明显带有研究者的研究兴趣而缺乏普遍性;二是名词选用有遗漏,例如艺术史中特别重要的“三突出”标准、“主题先行”标准等,就没有入选,不能说因为它们曾经给我们的创作带来过冲击就不能选入,如此将是对艺术史的某一方面的遗漏;三是一些外国名词已经为我们所用,有些已收进来,有些却没有,例如虽然有了“典型”一词,却没有“三一律”,据知话剧 雷雨 就是按照“三一律”写的,因此很有必要介绍给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的读者。(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拓展艺术学理论新视域艺术理论界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论述作为2022年度

10、下半年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月3日至4日,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百年与十年: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高端论坛上,一些理论家基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进行了观念上的比较,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与统一”观念。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科召集人彭吉象就认为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需做到三个“体现”: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艺术学成就;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在艺术创作的时代变化中,保持中华美学精神这一中国艺术本质精神不变;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以学科体系建设为重点和根本

11、,以学术体系建设为核心和灵魂,以话语体系建设为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这些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针对性57中国文艺2022(三)的学理主张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家提出党的二十大最为激动人心的关键词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艺术学理论界思考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当下的一些艺术主张是否符合“文化现代化”或是否还处于“前现代”,一些日用而不觉的艺术理论是否在某一方面也发生了偏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就为艺术理论的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重新厘定了方向既要具有国际性

12、,又要保持民族性。以何为人性第一性的问题为例,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我们要对人性中的自然性、社会性孰为第一性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面对这一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中国学界不能抛开中国的历史语境一味地宣称人的自然本性,甚至是在文艺作品中生搬西方的“人性恶”理论。马克思虽未直接说明社会性是人的第一性,但他著名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已经对何为人性第一性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关于民族性、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仅为其划定了新的时代语境,而且对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解答要求。理论上的差之毫厘,必然会导致实践中的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13、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谬以千里,以上问题如果不在理论界形成共识并加以匡正,必将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甚至不利于建设并实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三)坚持基本立场,探寻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品质艺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但在现实中,随着我国物质的逐渐丰富,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一些艺术创作往往追求“纯之又纯”的审美属性而忽略了意识形态属性,甚至出现了竭力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公开主张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思潮。无论是2021年的 决议还是2022年的 报

14、告,都对我国文艺发展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了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就赋予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品质。虽然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没有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文艺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意识形态的品质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将文艺批评标准说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在评论斐拉萨尔作品 弗兰茨冯济金根 时提出的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既兼顾了艺术作品的美学性,又涵盖了其思想性或意识形态性。就其“历史的”标准而言,可以说,是否能主动而自觉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趋势,能否揭示人类历史最终归宿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发展规律,就成了是否具有历史自觉创作意识的标志。这样的作品就具有了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文艺的基本

15、特性。关于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582023年第3期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我们,历史是由人民推动的,人类实践的历史经验中总是蕴藏着人类生存智慧。艺术创作过程就是自觉运用艺术手法表现人类实践、礼赞人类生存智慧的过程。二、把好“方向盘”,文艺评论构建新话语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1等重要论述,将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自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工

16、作者更加重视评论工作,且成果斐然。2022年,文艺评论工作者沿着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文艺评论新话语。(一)编写 文艺评论概要,引领大众鉴赏2022年,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下,一批中国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担纲开始编写 文艺评论概要。一方面,此书不仅旨在梳理具有中国修辞风格的文艺与艺术这两个词语的历史,对其进行修辞性区分。当文艺被用来指称全部文学艺术时,艺术往往被赋予审美形式或美学特性等特定语义,且在一般场合,文艺与艺术之间常常是含义完全相同的通用语。另一方面,在批评与评论的词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9页。语抉择上,编写者认为,以改革开放初期为真正的转折性标志,“文艺评论”一词取代“文艺批评”而成为国家各级政府文艺工作的一个规范性词语。不过,在一般场合,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之间常常也是含义完全相同的通用语。总体而言,文艺评论概要 的编写,没有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而是“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2,并从文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