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战国策魏惠王死等五章与吕氏春秋关系考战国策魏惠王死等五章与吕氏春秋关系考 李建华 摘 要:隋唐类书、古注所引战国策之“魏公叔痤病”“靖郭君善齐貌辨”二章佚文与今本明显非出自同一版本系统。战国策靖国君善齐貌辨较吕氏春秋知士篇几同复制,若战国策非袭自吕氏春秋,则相反之说和二者同源必具其一,那么史记关于吕氏春秋书成后“布于咸阳市门”的记载便不能成立。春秋后语乃晋孔衍据战国策和史记熔铸而成,但其所载“魏惠王死”“魏公叔痤病”二事皆无今本战国策点睛之笔的评论性结语。多种证据表明,今本战国策魏惠王死等五章袭自吕氏春秋,其中魏惠王死一章吸收了春秋后语的成果,时间在安史乱后至宋初之间。关键词:战国策魏惠
2、王死等五章;吕氏春秋;类书;古注;敦煌本春秋后语 中图分类号:K204.2;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23)02-0001-07 今本战国策魏策二魏惠王死 魏策一魏公叔痤病 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 齐策三孟尝君在薛 齐策四孟尝君为从等五章与吕氏春秋高度重合,二者关系究竟如何,异见纷纭。或云战国策剿袭吕氏春秋,或云吕氏春秋剿袭战国策,或云二书采录相关的纵横辞令的文章,或云刘向编定前的战国策本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相关策辞的部分章节。由于这一问题事关二书编纂实情,较为重要,兹特辨证旧说,略陈己见。一、旧说平议一、旧说平议 今传战国策非刘向旧本,乃宋人曾巩校定本。其中魏
3、策二魏惠王死 魏策一魏公叔痤病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 齐策三孟尝君在薛 齐策四孟尝君为从分别与吕氏春秋之开春论开春篇 仲冬纪长见篇 季秋纪知士篇 慎大览报更篇 季冬纪不侵篇高度重合。对此问题,学术界迄今为止有四种观点。一是战国策袭用吕氏春秋。缪钺、齐思和在 1940 年代先后提出此说。缪钺撰著考认为,吕氏春秋故事见于国策者,文辞全同,文末之论切中吕书篇题之肯綮,“辑战国策者,不但取此故事,并吕书议论亦取之,其纯为抄袭明矣”。齐思和著作时代考提出“魏惠王死”五章均采用先叙后论方式,此乃吕氏春秋惯例,而与国策体例相违。如其论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曰:“吕览说理之书,故其每述一事,必加以推论,借事以明义
4、也。而国策此章结语亦曰:当是时也,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死,趣患难者也。与吕览相同,而与国策体例不合,其为取自吕览,似无疑义。”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亦持此说,其于靖郭君善齐貌辩章注曰:“此章末段言靖郭君知士而得士之死力,乃申明知士之效者,本文所用“战国策”一词,含义有三:一为刘向编定战国策时的底本,即各种“战国策类文献”;二为刘向编定之战国策,亦称古本战国策;三是由曾巩校定,姚宏、鲍彪校注之战国策,即今本战国策。缪钺:战国策撰著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六卷,1946 年。后收入缪钺全集第一卷冰茧庵读史存稿(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5、71-72 页。齐思和:战国策著作时代考,燕京学报第三十四期,1948 年。后收入中国史探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232 页。作者简介:李建华(1977-),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献学。2023 年 3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r.2023 第 2 期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2 2 与吕览知士文同而与国策他篇文体不类(他篇无文末议论语),知此文袭自吕览也。”魏公叔痤病章有相似注解。但其于“魏惠王死”等三章,未出此注,当不知其与吕览亦高度重合也。二是吕氏春秋袭用战国策。郑良树战
6、国策研究力主此说。郑氏认为,齐思和结论过于武断,因为战国策全书有评论性结语的篇章并非只此五章,而是十九章,且战国策的结语和它书不尽相同,同时某些有结语的篇章为它书所无。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亦持此说。三是吕氏春秋采录了相关的纵横辞令的文章,即二者存在同源关系。何晋战国策研究提出此说,惜其并未考证。四是刘向编定前的战国策本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吕氏春秋相关策辞的部分章节。此说亦出何晋战国策研究,同样未曾考证。郑良树之驳论方法存在疏漏,论据亦有瑕疵。首先,二人均以评论性结语立论,既然齐氏战国策袭用吕氏春秋之说不能成立,反向之说也同样难以服人。其次,郑氏纠结于二书评论的细微差异,主体如果高度重合,个别细
7、微的差异并不影响结论的成立。再次,吕氏春秋并非战国策惟一的有疑袭用对象,评论性结语也存在于史记 韩非子 贾子新书等有被袭用嫌疑的书中,类似的问题应该一并排除。最后,郑氏新列含评论性结语十四章,有效者只有九章,另有四章其未统计在内。据笔者统计,今本战国策含有效评论性结语者共十九章,其中引用谚语、他说者三章,与吕氏春秋重见者五章,与韩非子、贾谊新书、史记重见者各一章(所评故事与三书亦相同),两章共享同一结语者一例。也就是说,战国策含有没有袭用嫌疑的标准评论性结语者仅有六章,相对于其四百九十六章的规模,这是一个绝对边缘化的存在形式。何晋提出二书采录了相关的纵横辞令的文章和刘向编定前的 战国策本子在流
8、传过程中吸收了吕氏春秋相关策辞的部分章节二说的立足点是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没有袭用吕氏春秋。今本战国策单章故事与吕氏春秋高度重合者凡五章,而此五章和吕氏春秋均有近乎雷同的评论性结语,问题在于,战国纵横辞令甚多,绝大多数没有评论性结语,而二书的编者在审美趣味和风格上展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故何氏前说无法成立。其后一种说法存在的可能性更为渺茫。除非“战国策类文献”的编者崇尚吕氏春秋之叙事,据此以改造其书,否则不会如此。问题是二者并非版本优劣关系,实乃两种不同类型典籍,此举不仅与校勘原则完全背离,且评论性结语的吸入与“国策类文献”主流叙述体例不合,有弄巧成拙之嫌。若秦与西汉之际确有一位拥趸
9、吕氏春秋的“战国策类文献”编者存在,那么吕书众多不见于战国策之故事和俯拾皆是之评论性结语,为何弃之不录?古本战国策之“靖郭君善齐貌辨”“魏公叔痤病”二章佚文与今本存在明显差异(考辨见下文),作为战国策改造版的敦煌本春秋后语载“魏惠王死”“魏公叔痤病”二事皆无评论性结语(考辨见下文),一系列证据表明刘向编定前的战国策本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吕氏春秋相关策辞的部分章节这一说法绝无存在的可能。二、隋唐类书和古注中的战国策引文与今本的差异二、隋唐类书和古注中的战国策引文与今本的差异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8 年,第 261 页。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第 682 页。据郑文,其未见缪
10、钺 战国策撰著考,故而仅驳齐氏。郑氏此著乃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前后三版,近来治国策者多引之,齐氏之说遂广为传播,最先倡导之缪氏则为世人所遗忘。郑良树:战国策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年,第 133-136 页。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年,第 481、571、600、1152、1207 页。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04 页。何晋:战国策研究,第 104 页。郑良树所列评论性结语,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魏策四秦魏为与国均采用“某事全赖某人”结尾,为无效评语。楚策三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 韩策一三晋已破智氏为
11、叙事延伸,宋卫策卫人迎新妇属释疑,均非评论。其遗漏者有四:秦策五文信侯出走 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 燕策二客谓燕王曰宋卫策梁王伐邯郸。见范祥雍战国策笺证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30 页。据笔者统计,吕氏春秋引用故事凡 308 则,故事之评论性结语共 298 则。3 古本战国策之“靖郭君善齐貌辨”“魏公叔痤病”二章佚文与今本存在明显差异,显然非出自同一版本系统。(一)靖郭君善齐貌辨佚文与今本的差异(一)靖郭君善齐貌辨佚文与今本的差异 今本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载靖郭君知齐貌辨,齐貌辨以死报之之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篇所载此事,“齐貌辨”作“剂貌辨”。据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齐
12、、剂同音通假在上古、中古甚为常见,“齐貌辨”与“剂貌辨”并无不同。吕氏春秋之“剂貌辨”,古本战国策作“昆辨”,诸书颇有记载。汉书古今人表有“昆辩”(辨、辩因形近音同常混用,此不赘),颜师古注曰:“齐人也,靖郭君所善,见战国策。而吕览作剧貌辩。”(笔者案:今传吕览作剂貌辨,剂、剧形近,当由此至讹。)北堂书钞卷三十四礼贤曰:“舍昆辨上舍。”注引战国策曰:“靖郭君善齐昆辨,昆辨为人多疵。”(案:据前后文义,此齐昆辨之齐乃齐人省称,非姓齐也。)元和姓纂曰:“昆,夏诸侯昆吾氏之后。齐有昆辩,见战国策,又见纂要文。”姚宏注曰:“古今人表作昆辩,师古曰:齐人也,靖郭君所善,见战国策,而吕览作剧貌辩。元和姓纂
13、:昆、夏诸侯昆吾氏之后,齐有昆弁,见战国策。”从汉书到北堂书钞、颜师古注,再到元和姓纂,战国策靖国君所善之士乃昆辨可知矣。太平御览卷三六八人事部颐颔引战国策此章,正作昆辨,战国策吴师道注云:“按一本标云:修文御览、北堂书钞同。”玉海卷五十四“太平御览”条引太宗实录曰:“以前代修文御览 艺文类聚 文思博要及诸书,分门编为一千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同之。据此可知,太平御览所引战国策此段文字乃袭用修文御览。今本战国策作齐貌辨,与汉唐间所见本子作昆辨截然不同。故清人梁玉绳汉书人表考曾发疑曰:“岂古国策有二本耶?”(二)魏公叔痤病佚文与今本的差异(二)魏公叔痤病佚文与今本的差异 今本 魏策一 魏公叔痤
14、病 记公叔痤临终向魏王举荐卫人公孙鞅事,其称公孙鞅为“御庶子公孙鞅”,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同之,且高诱于“御庶子”有注。史记商君传记此事与今本国策略有差,其称公孙鞅为“中庶子”,司马贞索隐曰:“战国策云卫庶子也。”“御庶子”与“卫庶子”含义截然不同,前者为官职,后者乃卫国庶出之子省称,即孽子也。礼记燕义曰:“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吕览鲍彪注曰:“此公族官,别于国官及太子官。”吴师道补注曰:“公叔曰痤有御庶子,知为痤之家臣,如甘罗为文信侯少庶子之比。”卫(衛)、御形近,索隐之“卫庶子”是否乃“御庶子”之讹呢?此种可能可
15、以排除,因为敦煌本春秋后语秦语上载此事亦作“卫庶孽子”。春秋后语又名春秋后国语,晋孔衍撰,宋史记载尚为完帙,明代之后失录,盖亡于北宋末至元代这一时期。关于该书成书缘由及手法,刘知幾史通记之甚详:“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春秋后语乃孔衍据战国策 史记二书删削熔铸而成,而二书所载公叔痤对商鞅之称呼不同,那么春秋后语“卫庶孽子”之说显然采自古本战国策。孔衍春秋后语和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见战国策皆作“卫庶子公孙鞅”,吕氏春秋及 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082 页。(汉)班固:汉书,北京:中
16、华书局,1962 年,第 945 页。(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北京:中国书店,1989 年(影印南海孔氏本),第 82 页。(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第 473 页。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 303 页。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498 页。(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 年(影印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第 1030 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425 页。(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76 页。(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228 页。(清)阮元校刻: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影印本),第 1690 页。范祥雍:战国策笺证,第 1261 页(唐)刘知幾著,(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14 页。4 高诱注皆作“御庶子公孙鞅”,今本战国策同于吕氏春秋而与刘向编定本战国策相违。三、今本战国策魏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