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烹鲜纪略 所见清初华北地区的县域治理清代县政研究是探讨清代国家基层社会治理、官民关系、央地财政关系等问题的重要切入口。目前对清代县政及州县治理的研究多集中于清中后期,主要史料也多为地方档案、官员日记和官箴书等。1由于清初地方档案和衙署文册的缺失,对清初州县治理的研究,目前尚有可挖掘之处。对此,清初州县官的施政书成为重要史料补充,但遗憾的是存留较少。2笔者在查阅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善本、孤本时,发现一本名为烹鲜纪略的施政书。该书反映康熙初年崔鸣鷟历任山西河津知县和河南仪封知县、偃师知县期间的施政记录,可有助于窥探清初华北地区的县域治理问题。赵士第提 要: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孤本 烹鲜纪略 展示了
2、清初知县崔鸣鷟在河津、仪封、偃师三县的施政作为。该书成书于康熙八至十八年间,恰逢清朝从乱到治的关键时期。作为县官的崔鸣鷟努力恢复当地社会秩序,缓和当时严峻的各项矛盾。该书记载了有关田赋征收、仓储建设、河务治理、漕粮改折、驿递经管等清初州县财政的重要事务,为研究清初华北县域治理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关键词:烹鲜纪略;县域治理;清初;崔鸣鷟;华北 DOI:10.16758/ki.1004-9371.2023.02.011【帝制中国】*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财政转型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研究”(项目批号:15ZDB037)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成果之一。1 关于清代县政、
3、县域治理研究的基本情况参看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9页相关综述;史玉华:清代州县财政与基层社会:以巴县为个案的考察,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魏光奇: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张研:清代县级政权控制乡村的具体考察:以同治年间广宁知县杜凤治日记为中心,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岁有生:清代州县经费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冯贤亮: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北京:社会科
4、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吴佩林等: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2 清初州县典型的施政书有 鹿洲公案 令梅治状 于成龙判牍 福惠全书等,就数量而言与清中后期相比甚少,且主要为南方地区。三年(1623),耕读传家。中顺治丁酉科(1657)举人、顺治辛丑科(1661)进士,后赴都察院观一、崔鸣鷟生平与 烹鲜纪略 主要内容崔鸣鷟,字卉庵,直隶内邱人,生于明天启古代文明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2023年4月第17卷 第2期 April,2023 Vol.17 No.21231 佚名:顺治十八年进士履历便览,日本
5、国立公文书馆藏清顺治刻本,第5b页。2 沈千鉴修,王政等纂:(嘉庆)河津县志 卷5,职官宦绩,国图藏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第6a页。3 沈千鉴修,王政等纂:(嘉庆)河津县志 卷5,职官宦绩,国图藏嘉庆二十年刻本,第21a页。4 纪黄中等修,宋宣纂:(乾隆)仪封县志卷8,循吏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4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71372页。5 施诚修,童钰纂:(乾隆)河南府志 卷23,职官志七名宦,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同治六年(1867)重刻本,第44a页。6 刘廷玑等纂修:(康熙)处州府志卷8,治行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第4b页。7 饶佺修
6、,旷敏本纂:(乾隆)衡州府志卷21,职官,国图藏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第16a页。8 王之春编:船山公年谱后编,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31页。9 康基渊纂,连柱修:(乾隆)广信府志卷10,名宦,国图藏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第21b页。10 具体信息参见https:/lccn.loc.gov/2012402383,访问日期2023年1月2日。11 崔鸣鷟:烹鲜纪略自序,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原书无页码。12 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台北: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4年,第22页。13 沈榜:宛署杂记卷2,月字署廨,北京:
7、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页。无远近必亲往,加以奔走守候,尊卑酬应,戴星往返,惟日不给”。13崔鸣鷟担任三县知县期间,正值清朝统治立足未稳,又逢“三藩之乱”,地方经费紧张,民生凋敝,前朝的各项陋规和各种问题亟需处置。政。1康熙八年(1669),任山西平阳府河津县知县。2在任期间,“首革陋规、杂派诸弊,均水利,正经界,严保甲,抑豪强,修学建桥,以次毕举。措置有方,事集而民不扰”。3康熙十二年(1673)补仪封知县,整修河工,调节军民关系,整饬胥吏,邑人为之立德政碑。4康熙十六年(1677),崔鸣鷟任偃师知县,“听讼立决,人称平允训迪士子,文风丕振”。5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浙江处州
8、府同知,“建学明伦,息讼弭盗,悉出至诚,无弗感化”,并解决宣平县逋赋问题。6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湖南衡州知府,7曾受偏沅巡抚郑端之命,“馈帛粟请见王夫之”。8康熙三十年(1691)补任江西广信府知府,“革除陋规,多惠政,重建钟灵桥,仅成三墩,以疾卒”。9从其任职地的方志记载看,崔氏多被列入 名宦传 循吏传,卓有政绩。烹鲜纪略 是崔鸣鷟早年仕宦生涯的施政记录,全两册,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全书不分卷。10书前有作者自序云:余赋性踈慵,声色玩好,泊乎无所尚,惟于诗书较癖爱,兼以累世积坟典,日与帖括为伍。余因得尚友古人,慱览载籍,然而过目多遗忘,不能成诵,间有所作,鲜深入,不可传,故不常作。惟
9、不常作,益生疏懒,事推诿矣。一行作吏,遇有关于纲常名,风俗民隐,不容无言者,公署中无可推诿,倩人为之,罕称意,弗获已,而搦管于酬酢杂沓中,任笔挥洒,真抒己见。其间体裁不一,繁简互异,当理与否,余不敢信。聊付剞劂,用质当世,以明余之存心与治事,如斯而已。11清代州县官被称为“入则日坐堂皇,理刑钱之争讼;出则巡视阡陌,察风俗之美恶”。12从崔鸣鷟自序可见,该书是作者为官期间所作,多为职掌一方时直抒己见之文。而取名 烹鲜纪略,则借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句。卷末署“康熙庚申榴月之吉内丘崔鸣鷟题于古亳公署”,刊刻时间为康熙十九年(1680),即作者在偃师县知县任上。全书主要内容为作者在河津、仪封
10、、偃师三县担任知县时的施政记录,大致分为4类,即:判牍、告示、公文、记文。县域治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刑名,二是钱粮,三是教化。同时,知县又有迎来送往之责,“正官二、清初华北县域社会秩序的重建经过大规模社会动荡,明末以来遗留的各种社会问题亟需解决,而朝廷各项举措也需落实在州县层面,实际的推动者往往是州县官。此种举措主要包括恢复生产、清理疆界、严保甲、兴教化、正风俗、抑制豪强、维护治安。崔鸣鷟在三县任职中,多有相关举措。(一)劝课农桑与整顿赋税历经明末清初战乱,华北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必须劝课农桑,养民生计。为此,崔鸣鷟认为必须“重农桑、驱游惰、教树畜,以广孳息。崇124俭朴、抑奢华、禁燕会,以苏物力
11、,去其累害”。1任职偃师县时,该地“邑无人烟,田园尽行荒芜”,他作为知县,“招集流亡,开垦熟地二百余顷”。2此外,崔鸣鷟还劝民栽树,作为养民之计。他指出:“树木根深不怕旱涝,用广而利大”,尤其鼓励在“薄地、碱地及古路道傍、荒坡遥堤、五谷不生之处”大力栽种。“栽种至二百株以上者,该乡保登记上农夫簿内送县,有过免责一次,以酬其勤;其或懒惰全不栽植者,乡保登记游惰簿内送县,以凭查责。”3又因农田灌溉之需求,崔鸣鷟将偃师县北邙山南麓温泉相度开渠,“以资灌溉”。4为防止用水纠纷,他告示全县:“按地认工,按时浇地,安享自然之利,无事之福,倘有倚强凌弱,搀越截拦,独霸水利者,许下首使水之人同渠头禀官究治,仍
12、罚本年不得使水。”5由于变乱导致人口失散,许多册籍不存,需先清丈土地,并划分等级。仪封县志载:“当明季,户口流亡,土田荒落,肃清为难。迨国朝初年,免荒征熟,弊去其已甚者,而犹未尽绝。至康熙间,按方定里,大为厘正,而后上、中、下错,赋役始均”6从烹鲜纪略内容来看,崔鸣鷟于此多有作为。(二)严保甲与清疆界康熙时期,清朝大力推行保甲,通行晓谕“直隶各省府州县乡村人等,切实遵行”。7在河津县任内,崔鸣鷟“正经界,严保甲”。8在偃师任内,他重视提防盗贼,提倡修建墙垣,护卫乡村。通令“各将本村庄住房以外公同乡保牌甲人等,相视形势,周围筑墙,墙外挑濠,大家鼓舞,齐力浚筑。墙要高厚,濠要宽深,不得临房太近,近
13、恐伤屋,亦不得离房太远,远恐伤地”,规定“夜间关门上锁,各家轮流巡守,稍有声息,齐力堵御”。9清疆界亦尤为必要。位于河津县与万荣县交界的双营镇是基层市场交易频繁之地,集市发达,归属于何,需要清疆界,“保甲界牌,查循旧例,并无集市字样,因不得已而僭改数字,然又恐为左右所欺”。双营镇“津民以为属津,荣民以为属荣”,河津民众之言有府县志书可考,万荣县民则毫无凭证,但受价管业。崔鸣鷟查询保甲册得知,“双营保甲津民四百二十家,荣民止三十一家”,10河津民人数多于万荣。请上宪定夺后,该地最后划归河津,从而解决纠纷。(三)兴教化与正风俗康熙帝亲政后,改变以往的高压政策,致力推行教化。而教化之所,重在学校,上
14、谕称:“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11崔氏任职的河津县,历经明末清初动荡,县学宫“鞠为茂草,败壁颓垣,荒凉满目,牛羊时出没其中,且旌麾无存,簠簋不列”。崔鸣鷟“自捐俸金,集士绅共商维新之举”,12从而重建学宫。他还提倡衙署捐俸给县学生发油炭以“为霜天攻苦之资”,作为“鼓励风俗之一助”。13清初继承明制,还在州县大力提倡社学。崔鸣鷟任职偃师县时倡导“兴复社学以弘教化”,并在偃师县程夫子祠后社学内延师任教。14除学校外,自明代以来,乡贤祠、名宦祠等得以全面普及化和制度化,并与庙学紧密结合,发挥教化作用。偃师县乡贤祠建于明嘉靖四十1 崔鸣鷟:烹鲜纪略裕国足民议,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
15、九年刻本。2 崔鸣鷟:烹鲜纪略申请地亩等则详,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3 崔鸣鷟:烹鲜纪略劝民栽树告示,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4 施诚修,童钰纂:(乾隆)河南府志卷23,职官志七名宦,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同治六年重刻本,第44a页。5 崔鸣鷟:烹鲜纪略分水示,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6 纪黄中等修,宋宣纂:(乾隆)仪封县志卷5,食货志田赋,第202203页。7圣祖实录卷34,康熙九年十一月己卯,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6页。8 沈千鉴修,王政等纂:(嘉庆)河津县志 卷5,职官宦绩,国图藏嘉庆二十年刻本,第21a页。9
16、崔鸣鷟:烹鲜纪略挑筑墙濠示,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10 崔鸣鷟:烹鲜纪略清疆界书,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11圣祖实录 卷34,康熙九年十月癸巳,第461页。12 崔鸣鷟:烹鲜纪略重修河津县学宫碑记,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13 崔鸣鷟:烹鲜纪略给发油炭事,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14 崔鸣鷟:烹鲜纪略社学告示,不分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康熙十九年刻本。125五年(1566),历经百余年,“邑祠又废”,崔氏在任内重修。1 再如偃师有两程夫子祠,后遭破坏。崔氏倡士绅捐助银钱,历经3个月重修,以“敦崇修举之意”。2崔鸣鷟还按照当时官方意识形态整顿地方风俗。河津县有“(女子)内外不避,盖亦寻常百姓之陋习”,必须惩治淫恶之人。3而对当地再嫁有妇之夫和娶有夫之妻者,崔鸣鷟加以杖惩。4针对当地轻生之风,“愚夫愚妇动以细故輙行自尽,殊为可悯”,更有甚者以尸体诬告或图赖他人以诈取钱财。于是告示民众,“嗣后凡有投井、自缢、服毒身死者,该地方赴县禀明,即时掩埋决不差委相验,断布断棺,俾人咸知轻生者之无益而有损也,则所全活者多矣”。5禁止以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