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学报2023年第78卷第4期 封二Acta Geographica Sinica|Vol.78|No.4|2023自然资本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评介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方恺博士所著的自然资本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一书于2022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重新审视“自然资本”和“可持续性”概念入手,对自然赋予资本属性,并将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地球科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策科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为评估人类利用自然资本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自然资本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一
2、书包括13章,分为绪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评价实践和总结5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理论基础部分回顾了自然资本、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理论内涵、研究进展及主要局限,介绍了环境足迹的基本内容、逻辑框架、核算方法、实践应用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部分构建了改进三维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提出了基于足迹边界指标整合的环境可持续性评估模型;评价实践部分一是揭示了城市、省级、国家和国际等尺度的自然资本利用状况,识别了存量资本与流量资本的时空分布格局,二是评价了全球主要国家在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键自然资本可持续性,三是探讨了自
3、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改进实践;总结部分概括了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下一步研究方向。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搭建了连接“自然资本”与“环境可持续性”两大领域的桥梁,系统回答了“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区域自然资本利用水平?”“不同尺度和区域上的自然资本流量占用和存量消耗有何特点?”“如何将自然资本研究融入环境可持续性评价?”等重要科学问题,研究成果可广泛运用于关键自然资本识别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重大公共政策议题,为促进可持续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该书的学术贡献在于:(1)立足理论创新,诠释了可持续性评价的科学内涵。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概念入手,将自然资本利用研究纳入可持续性评价,丰富了可持续
4、性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环境足迹和行星边界的内在互补性,提出了基于足迹指标和边界指标互补的环境可持续性理论框架,为评价环境问题的越界程度提供了新视角,引领了弱可持续性评价向强可持续性评价的范式转型。(2)树立系统思维,完善了自然资本核算的方法框架。在分析比较国内外自然资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环境足迹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优势,针对三维生态足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丰富了模型方法和指标体系,更客观地反映自然资本存量与流量之间的交互规律,以及存量资本恒定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为自然资本核算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3)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从“理论、实践、政策”三位一体的角度,刻画了城市、省级、国家和全球等不同尺度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政策参考。通过总结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借鉴。综上,该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自然资本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既有理论方法创新,又有案例实践分析,研究成果兼具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是一部富有创新性的学术佳作。相信该书可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与管理人员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