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公共艺术呈现与演变_温洋.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544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公共艺术呈现与演变_温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公共艺术呈现与演变_温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公共艺术呈现与演变_温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52摘要:伴随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与语境。公共艺术受社会语序影响,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对近现代公共艺术形式的发展样貌进行与时代文化的联系,分析社会文化语境对公共艺术产生的影响。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soci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presents a different appearance and context.Public art,influenced by social word order,presents different f

2、orms of expression.Through the modern public art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appearance and culture of the times,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n public art.关键词:社会环境;公共艺术;雕塑;技术应用Keywords:social environment;public art;sculpture;technology application文温洋大连理工大学教 授张欢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通讯

3、作者)孙强瓷溪教育咨询(成都)有限公司教 师DOI:10.19875/ki.jzywh.2023.02.080引言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人文思想的进步使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共艺术以艺术介入社会的有效方式,始终为社会与城市的发展提供美化环境、展示文化、干预社会问题等服务。公共艺术在兼具时代特征的同时,其功能性、呈现方式等随着时代进步也在逐渐得到扩充和发展。本文以公共艺术的视角,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演变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来分析社会文化的演变对公共艺术的影响。为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的

4、平等、自由、共享的本质理念,重新审视公共艺术的社会与文化价值,探究中国未来公共艺术发展问题。1 公共艺术与文化关系1.1 公共艺术的发展顺应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演变公共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内涵、形式、外延呈现出具有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公共艺术在世界各国的兴起时间不一,其概念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定论。从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公共性内容方面来看,起源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西方国家在关于城市与艺术的各类项目中的体现。这一时期利用艺术品的公共性特征,开始力求为人们日常公共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所服务。到 20 世纪之后,现代国家出台的政策条令法规方面,相继对公共艺术的作用诠释逐渐趋于

5、清晰,将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的艺术形式设置规则,通过政策性的法规得以落实,为城市发展与区域、建筑形象增彩。如美国 1934 年成立“艺术处”(Section of Fine Arts)在“建筑艺术项目”中则明确指出的后来影响力深远的“百分比艺术”条令甚至试图将其写入法律,成为了后来很多市和州政府艺术计划的典范,逐渐凸显出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并推动公共艺术的建设工作。之后瑞典、意大利、德国也分别实施了诸如“百分比法规”的政策性条令1。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由于战后对城市的重建需求,大量资本的介入,将艺术品与商业融合,以让城市、建筑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艺术家自身在创作手段上

6、得到创新,通过非传统的表现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创作出有形与无形的诸如装置、表演、行为等创作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呈快速发展趋势,并逐渐打破传统主题、材料及空间的界限,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命力。公共艺术不断地在顺应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发展步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彰显人们审美诉求、精神风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1.2 社会文化实质催生公共艺术的功能性扩展公共艺术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材料媒介语言和艺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的独特性始终是在主张平等、自由、共享的理念,公共艺术现实的展示范围包括:城市建设中的配套建筑构造物、雕塑,城市景观中的园艺、景观墙、纪念碑、大地艺

7、术、地面花式铺装等,也包括街边动态人体雕塑及街边行为艺术等。表达效果受到观者自身精神环境、外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感受。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集体意The Presentation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Art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公共艺术呈现与演变基金项目: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艺术设计ART DESIGN253227|2023|02艺术设计和政治服务”的方针,使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与形式百花齐放。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经85美术运动后,创作者经历了一场

8、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化思想、艺术形态等方面有了转型调整,各种艺术思潮迸发。在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下,政治环境稳定向上向好的基础上,艺术创作主题有所调整,本土意识觉醒。出现了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公共艺术,致力于民族化和本土化艺术发展。创作不再以阶级斗争、革命历史为单一表现题材,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等题材的表达,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意义及代表性的作品,如 1985 年田金铎的走向世界(图 3)、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1986年的 黄河母亲(图4)、1990 年余积勇的五卅运动纪念碑等。以黄河母亲(图 4)为例,该作品是位于甘肃兰州市黄河南岸边的一座石雕。作品由一位侧卧的母亲和趴在

9、其怀中的孩童组成,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面容慈祥的母亲象征哺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黄河,稚嫩天真的孩童象征着华夏子孙。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敦煌文化、彩陶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与黄河母亲深刻的情感,使中华文化表达得自然而贴切。另外,此类作品还有首都机场的壁画 哪吒闹海 巴山蜀水 屈子行吟等,通过古代神话故事,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在以传统文化为主旋律的公共艺术中,文化元素和经济元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增多,集体意志元素弱化。在题材和创作方式上越来越多样化,由传统的纪念碑、伟人像形式和革命斗争题材,逐渐转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精神空间成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艺

10、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性,饱含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饱满精神。2.3 经济技术推动新时代公共艺术观念发展21 世纪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突飞猛进。政策上,文艺管理机制的逐步健全,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强调了文艺作品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经2.1 纪念碑式公共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大量主旋律纪念碑式的公共艺术出现,这一时期的我国社会文化语境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社会发展早期在集体意志要求占据主导地位时,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多是以国家主体建设导向为主题,纪念碑式公共艺术自然成为这一特定时代的主旋律表达形式。作品主题

11、上多以反映塑造领袖、革命历史事件、英雄典型、普通劳动人民面貌为主,以纪念碑、领袖及大型群雕的呈现方式体现。表达积极乐观主义的精神取向,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 刘胡兰庆丰收组雕(图1)毛泽东思想万岁 等。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图 2)为例,人民英雄纪念碑始建于 1952 年,于 1958 年建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纪念碑创作题材汇集多种内容,表现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多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强的纪念性。结合当时社会环境来看,集体意志主导下的艺术创作需要集历史性、纪念性、宣传性为一体,在题材上有明确的方向。当时的经济环境,

12、正处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时期(19531957 年),国家经济取得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纪念碑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心理环境上来看,在近代长期的战乱,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下,纪念碑的建立有助于公众铭记历史,树立民族自信。纪念碑式的公共艺术在特定的时代、文化环境下,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以集体意志元素为主导,公共艺术呈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它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作品传达出这一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精神空间以及价值取向,被赋予社会的、集体意志的使命和责任。宏大的社会叙事公共艺术,有引领时代、凝聚精神力量的作用。因纪念碑式公共艺术所特有的集体意志影响,使其拥有较高的社会影

13、响力。2.2 改革开放中的文化艺术繁荣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了之前的“文艺为人民志要求、经济发展、地域文化、审美诉求、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关于社会环境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解释,在彭华民主编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将社会环境定义为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人类生活环境2。社会环境分为了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群体与组织环境和大众传媒几个类别。公共艺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其价值与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在提升环境品质、展现区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

14、用。公共艺术将建筑艺术、景观艺术、雕塑艺术、装饰艺术、视觉艺术、媒体艺术、虚拟艺术等各类因素进行相互借鉴与交融,促进了公共艺术多元化样态的产生。其功能也向多元发展:(1)吸收与融入自然环境的物质形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2)弘扬与批判生产体系,反映社会问题助力社会治理;作为精神引领的物化方式,使人们感知城市的历史及文化。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动态、交互体验、虚拟形态、全息影像等方式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人们更为直观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认知与感观上的直接体验,让公共艺术的干预行为作用得到进一步扩展,同时使公共艺术具有了推动社会创新的作用。2 近当代社会文化演变中的公共艺术实践根据众多

15、学者及艺术家研究梳理的关于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从鸦片战争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社会环境动荡,战乱与资金的短缺,城市雕塑的数量极少3。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历史意义、抗战意义的雕塑作品可作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端,雕塑作品多以写实与纪念性为主,如 1943 年刘开渠创作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及各种名人雕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个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城市的发展有了最为根本的保障,从此公共雕塑、公共艺术随着趋于平稳的社会环境逐渐得到发展。图 1庆丰收组雕(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4)图 2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南昌起义(图片来源:图虫网)图3走向世界(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254参考文献

16、:1唐静菡.中外“公共艺术”的起源、发展类型比较研究J.美术观察,2022(06):89-94.2彭华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武定宇.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4温洋.公共艺术元素丛书 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上,有关公共艺术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逐渐理论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上,技术手段迭代更新,科学发展变化巨大,艺术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多样化。公共艺术的表达上,融合了各种新载体、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语境,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给大众提供了多种的交互体验。随着社会环境面貌的不断变化,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转变,文化权利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品在表象及视觉效果表达上,蕴含浑厚文化内涵,辅以人们不断提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知识、审美经验,创作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饱含深意。在观念、形式、语言上都有了较大的推进。当代公共艺术,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