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5540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_王雅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4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王雅特陈梦梦郝瑞芳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检索并纳入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VIP)中近20年符合标准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相关文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1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

2、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收集处方83个,涉及药物139种,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辛夷、苍耳子、白术、白芷;性味频次最高依次为温性、辛味,归经多归肺、脾两经;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种类前两位为解表药、补虚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多围绕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聚类分析获得3组聚类组方。结论: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以解表药和补虚药为主,多以温肺散寒、益气健脾为法。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儿童;中医药;数据挖掘;用药规律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23)02-0054-03DOI:10.20002/j.issn.1000-7156.2023.02

3、.023作者简介:王雅特,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00);陈梦梦、郝瑞芳,单位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郝瑞芳,E-mail:儿童变应性鼻炎又称儿童过敏性鼻炎,现代医学认为其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后发生的、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常见的变应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笔者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对近20余年相关临床文献总结分析,探讨中药内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1资料与方法1.1文献检索方法:检索范围为中国知网(CNKI)、维

4、普网(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所公开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输入检索主题词为:(“小儿”OR“儿童”)AND(“过敏性鼻炎”OR“变应性鼻炎”OR“鼻鼽”)AND(“中医”OR“中药”)。1.2文献筛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1)临床对照研究及病例系列研究文献;(2)研究对象须明确诊断,且不伴有其他疾病,年龄在18岁,性别、民族、病程等不限;(3)干预方式为单纯中药内治法治疗;(4)单纯中药干预组病例数20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2.2排除标准:(1)组方用药不明确;(2)中药注射液、中成药等临床研

5、究;(3)研究进展、综述、Meta分析等。1.3文献录入:将3个数据库中检索所得的文献题录导入NoteExpress,根据题录类型、作者、年份、标题等进行查重,重复文献则记为1篇,后浏览文献标题、摘要进行初筛,对于未确定的文章进行全篇阅读,最终确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4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文献名、作者、中药处方药物组成,以上由两位人员独自完成,并交叉核对。通过Excel进行用药频数、药性、药味、归经、药物分类统计;在每一组方中将未出现的药物记为0,出现的药物记为1。将预处理的数据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导入IBM SPSS Sta

6、tistics 21进行聚类分析。1.5中药名称规范化:参照2020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1对录入的中药进行名称规范化,如出现药典中未涉及到的药物,则依次参照 中华本草 2、中药大辞典 3,对于药物相同,仅炮制方式不同的进行统一,如“炒白术”更正为“白术”;对于简称、别称进行规范,如将“薏仁”更正为“薏苡仁”、“蝉衣”更正为“蝉蜕”、“苏子”更正为“紫苏子”;对于药物相同,用药部位不同但功效相似者进行规范,如将“参须”规范为“人参”。2结果2.1文献检索结果:检索文献数量中国知网共618篇,万方数据库共598篇,维普网共134篇,共计1 350篇。将文献导入NoteExpress,删去

7、重复文献后余826篇。根据纳入标准,阅读文献题录及摘要,部分文献进行全篇阅读后最终纳入80篇,纳入组方共83个,涉及药物139种。2.2药物频次分析:见表1。所有药物总频次为884次,平均出现6.4次,其中频次6次药物共30味,按降序排序,频次前10位药物分别为甘草、辛夷、苍耳子、白术、白芷、黄芪、防风、桂枝、乌梅、五味子,进一步统计每一味药物在83个组方中的用药频率。2.3药物功效分类:139味药物按药物功效共可分为17类,统计每类药物在药物总频次(884)中的占比,其中频次最高的前5位分别为解表药(329次,37.22%)、补虚药(225次,25.45%)、收涩药(63次,7.13%)、清

8、热药(53次,6.00%)、化文献研究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55痰止咳平喘药(51次,5.77%)。其中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占比85.41%,发散风热药占比14.59%;补虚药中补气药占比81.33%,补血药占比9.33%,补阳药占比5.33%,补阴药占比4.00%。表1药物频次分析(频次6)序号药物频次频率(%)序号药物频次频率(%)1甘草6274.7016白芍1416.872辛夷6173.4917川芎1416.873苍耳子4959.04

9、18蝉蜕1315.664白术4351.8119党参1315.665白芷3946.9920黄芩1214.466黄芪3845.7821桔梗1214.467防风3744.5822半夏1012.058桂枝2732.5323柴胡1012.059乌梅2732.5324石菖蒲1012.0510五味子2631.3325薏苡仁1012.0511茯苓2327.7126地龙910.4312细辛2125.3027生姜910.4313麻黄1922.8928大枣78.4314薄荷1619.2829僵蚕78.4315陈皮1518.0730山药78.432.4药性、药味、归经分析: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1统计各药物

10、性、味、归经,药典中未涉及的药物依次参考 中华本草 2、中药大辞典 3,将药性总结为温、热、寒、凉、平(如将“大热”记为“热”);将药味统一为辛、苦、甘、酸、咸、淡、涩(如将“微苦”记为“苦”)。将药性、药味出现频次及归经频次最高的前6位数据分别绘制雷达图,见图1。可知用药主以辛、温,归经多归肺脾两经。2.5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置信度百分比为80%,以支持度百分比降序排列,二项关联分析结果前5位见表2,三项关联分析前3位见表3,网状图见图2。可知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个药对分别为辛夷和苍耳子、甘草和白术、辛夷和白芷、白术和黄芪、甘草和防风;出现频次最高的3味药配伍为辛夷、苍耳子、甘草。表2二项关

11、联分析(支持度百分比前5位)后项前项支持度百分比置信度百分比辛夷苍耳子59.03691.837甘草白术51.80783.721辛夷白芷46.98889.744白术黄芪44.57889.744甘草防风44.57883.784表3三项关联分析(支持度百分比前3位)后项前项支持度百分比置信度百分比辛夷苍耳子+甘草43.37391.667甘草白芷+辛夷42.16980.000甘草白术+辛夷38.55481.2502.6聚类分析结果:对于用药频次前20位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设置方式为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结果见图3。共获得3个聚类组方,分别为组方1:茯苓、陈皮、白术、黄芪、防风

12、、党参;组方2:乌梅、五味子、桂枝、白芍、甘草、麻黄;组方3: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川芎、细辛、蝉蜕、黄芩。注:纵轴为使用频次前20位的药物名称及序号,横轴为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对“距离”,树状图可将“距离”较小的药物归为一类,经过不断归类合并得出上图结果,当横轴为24.5时可将药物分为3类,即3个聚类组方,较符合临床实际且临床操作性较强。图3聚类分析结果图图1药性、药味、归经分析雷达图药性温,514平,183热,7凉,38寒,142药味辛,456甘,409苦,284酸,81涩,38淡,35咸,28归经频次前六位肺,635脾,413胃,339肝,243心,220肾,142甘草白术白芍白芷细辛苍

13、耳子茯苓薄荷蝉蜕辛夷防风陈皮麻黄黄芩黄芪乌梅五味子党参川芎桂枝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树状图重新调整距离聚类合并051015202511154671991081611323514171218203讨论该研究中,用药频率结果分析表明,治疗小儿鼻鼽用药以解表药、补虚药为主,两者使用频率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辛夷、苍耳子、白芷、防风、桂枝;甘草、白术、黄芪、白芍、党参。其中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占比较大,补虚药以补气药为主。其次为收涩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为甘草、辛夷、苍耳子、白术、白芷、黄芪、防风、桂枝、乌梅、五味子,其中,甘草在大多数的处方中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这也是其使用

14、频率最高的一大原因。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温、平、寒、凉、热,药味使用频次前5位分别为辛、甘、苦、酸、涩,药物归经频次前3位分别为肺经、脾经、胃经。中医认为该病多由肺、脾、肾三脏虚损,正气不足、卫表不固,外邪侵袭所致,故用药以解表药及补虚药为主,辛温以发散、甘温以补气,其发病多与肺、脾密图2关联规则分析网状图56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切相关,故归经多归肺、脾两经。肺气亏虚是变应性鼻炎的关键病机4,肺为娇脏,小儿脏腑生理功能还未成熟,卫

15、外机能未固,更易受外邪侵袭。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邪气乘虚而入,邪正相搏,肺失宣降,不能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卫气被遏、腠理闭塞导致喷嚏、鼻塞等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化生不足,正气不足,故 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 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不足,则温煦作用减弱,鼻窍失于温煦,则易受外邪侵袭;肺经郁热,肃降失职,邪热上犯,亦可发病。且五行相生相克,土为金之母,金为水之母,三者之间亦能彼此影响。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两味药还是3味药的配伍多出自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两味药共同出现频次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辛夷和苍耳子、甘草和白术、辛夷和白芷,3味药共同出现频

16、次最多的是辛夷、苍耳子、甘草,由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到3个聚类组方。组方1取玉屏风散之意。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内可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而为君;臣以白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佐以防风辛润祛风解表,与黄芪相配,一解一固,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三药合用,药简效专,相反相成。有研究指出,玉屏风散能够通过对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Th1/Th2比值的调整,达到免疫调理的作用,在激发期使用可以预防其形成,在治疗期应用则可抑制Th2优势5,其亦可调节机体Th17/Treg细胞亚群,纠正细胞因子失衡6,用以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表明该方可作用于多个免疫系统环节调节免疫功能7。方2中乌梅、五味子皆味酸能敛,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可收敛固涩、益气、补肾;乌梅味酸、涩,性平,可敛肺生津。二者相配,可收敛耗散之肺气。有研究表明,乌梅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与AKT、ERK信号途径有关8。五味子中的-cubebenoate可抑制IgE的产生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减轻过敏反应9。名老中医祝谌予先生在经验方过敏煎中使用此二药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甚佳。桂枝、麻黄均辛温,归肺膀胱经,两者常相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