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童的成长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扮演着支柱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人生中的奠基作用,指明了新时代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方向2。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正式实施,自此,我国的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到新时代的“国事”,该法界定的家庭教育的概念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引导和影响3。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4,需要在根植于历史土壤的同时,根据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嬗变而不断发展和调整5。与学校教育相比,
2、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6,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新时代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的时代变迁和科学内涵,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做好历史传承的同时,破解好家庭教育发展的难点,提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进路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溯源与归纳:家庭教育的时代变迁(一)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家庭教育功能及其阶段划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是最为持久的一种教育形式7。社会变迁引起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的改变和分化,家庭在历史变迁中保留下来的最有力的功能是情感和教育功能8,这种教育功能具备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的生物学属性及家庭的独特结构9。随着社会的发展,
3、当前的家庭结构出现小型化倾向和家庭责任无限放大的风险,由此会产生家庭教育过分溺爱、“大包大揽”、青少年独立性不强、情感教育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纵观历史长河,家庭教育可以笼统地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唯家庭教育是教”的第一阶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持久和起奠基性作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我国的家庭教育历经萌芽探索、奠基深化、规范立法三个时代鲜明的阶段,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由内隐回归外显、由单向转为双向、由学科化走向综合化,是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凸显。当前,家庭教育面临代际改变明显、家校合作“失界”、教育特征多样化和教育形态多
4、元化发展的现实。由此,重构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机制,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其具体路径包括:通过法制化与制度化,重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开展固本与清源,重构“双减”生态下的学校教育;从“爱”“榜样”和“边界”三个角度重构有温度的家庭生态。关键词:家庭教育;代际改变;时代变迁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11(2023)01-0044-06作者简介:刘莎莎,女,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38)。教育学术月刊2023年第1期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家庭教育的时代变迁、现实困境与进路选择刘莎莎44DOI
5、:10.16477/ki.issn1674-2311.2023.01.010段,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第二阶段,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的“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甚至“唯学校教育是教”的第三阶段,以及当前正在经历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发展、共建共育”的家庭教育现代化阶段10。(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教育三个阶段的演变一是改革开放至 1995 年期间的萌芽探索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步入正轨,但家庭教育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具有滞后性,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家事”特点,没有专门法律的约束,没有以“家庭教育”直接命名的政策,政策上对家庭教育直接的
6、干预也非常少。但相关政策已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在其他政策条款中也能见到规范家庭教育活动的一些内容。二是 1996 年至2009年期间的奠基深化阶段。1996年发布的 全国家庭教育“九五”计划 是我国第一个以“家庭教育”直接命名的专门化政策和首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从此开启了我国家庭教育五年计划的常态化和机制化。20世纪末,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显现,素质教育改革进入国家视线,这一时期的德育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家庭也被赋予德育建设的主体责任。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仍从属于学校教育,广泛认为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三是2010年至今的规范立法阶段。2010年我国颁布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从法律
7、上促进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11。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领导、家长主体、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总体格局。2021年10月23日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对于家庭教育来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家庭教育的专门性立法和权威支持,是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重要节点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12。(三)新时期家庭教育三大内涵的凸显一是由内隐回归外显13。教育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随着分工的细化,学校才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工业化时代以来,家庭把教育的权利让渡
8、给了学校,家庭教育功能被大大弱化,新时期家庭教育需要将这种内隐的状态回归至外显状态,更多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二是由单向转化为双向14。传统的家庭教育更多地强调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能量赋予,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晚辈可能掌握更高效更丰富的新技能和知识,这也需要长辈赋能晚辈的同时进行虚心学习,通过双向互动,完整的展现家庭教育的权威作用和文化反哺作用。三是由学科化走向综合化15。“双减”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不再只盯着“分数”,不再只专注于学科教育,而应该更多的对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学科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化,开展“全人教育”和立德树人。二、反思与批判: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一)家庭教育的代
9、际改变美国教育学家科尔曼教授收集美国60万学生教育背景数据得出的 关于教育机会平等 报告指出(1966):学生学业成就首先取决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学校的影响是第二位的。只有当家庭影响负向时,学校的影响作用才比较显著16。我国学者吴重涵指出(2021):当社会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家庭对儿童成长效应会随之增长,而学校效应会普遍降低。可见,儿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家庭教育”这个词组,重心是“家庭”而不是“教育”。家庭作用不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而是时代性的“增强”。研究认为17,家庭教育代际传递性越高流动性越低,越不利于教育公平。普遍认为,教育不公平现象难以杜绝,其中最主
10、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代际传递现象严重。只有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代际流动性,摆脱户籍等方面的制度限制,给中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才能打破阶级固化,推动教育公平18。(二)家校合作的“失界”困境在现代教育中,家庭和学校责任划分一直争论不断。家长往往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但事实上教育现场是复杂多变的。一些教育者声称教育是专业的事情,要排除家长的“干扰”办纯粹的教育。这种激烈争议的背后,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和负担发生了重大的代际变化。一方面,家长在儿童教育中承担的责任急剧增大;另一方面,家长在儿童教育过程中聚集了大量的困惑、焦虑等情绪。当家庭教育的时代变迁、现实困境与进路选择45教育学术
11、月刊 2023年第1期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能错位问题凸显。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放大化”的现象显著。家校合作的“失界”困境,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对比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日常性和生活性,琐粹的日常陪伴常常被窄化为“不专业、不规范”的生物性抚养,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把握不够,加剧了“越界”指导和干预的步伐。二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在教育内卷的当下,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事务的诉求和实际行动在增加。然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与“干预”界限不清,也可能会导致学校的烦恼,尤其是部分家长会干预学
12、校在任课教师配置、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的行为。三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对等”。现实中家校合作的一个基本假设和前提条件是家校双方拥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共同目标。然而,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家校双方的合作容易破裂,双方在服务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的定位上存在矛盾点,“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可能会导致学校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关注不充分或反复关注无成效,但家长不会因此而放弃,可能会转而为孩子寻求其它的教育路径,双方家校合作的基础可能因此丧失。(三)家庭教育特征的多样化呈现19一是家庭生活越来越“核心化”。核心家庭内关起门来,就餐、娱乐、游戏、集体讨论和共同阅读、网络和电视
13、、共同履行家务、家庭外出等,与周边邻里和社区的联系减少。二是家庭生活越来越“网络化”。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家庭生活发生在一个立体、复杂的网络空间之中,家庭成员在多重社会角色中频繁转换,时间连贯完整的家庭陪伴、亲子陪伴越来越困难;人们越来越借助网络生活获得信息,进行社会交往,接受各种影响;儿童在网络化的世界中,获得了大量社会化的资源;父母的教育主体地位受到挑战。三是家庭生活越来越“儿童中心化”。与传统(古代)家庭儿童世界围绕成人世界(生存和生计)不同,当现代家庭中的“成年人世界”和“儿童世界”发生重叠时,不再是像传统社会那样以“成年人(家庭劳动)世界”同化“儿童世界”,而是“成年人世界”服从
14、和服务于“儿童世界”,这容易给父母带来家庭教育的牺牲感、负担感和焦虑感。四是家庭出现了儿童生活“学术化”倾向。对照现代学校在系统知识教学基础上出现的“生活化趋势”,现代家庭出现了在生活教育基础上的知识化和“学术化”倾向,预示着生活教育与系统知识教育(智育)这样两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线,出现了彼此融合的趋势。五是儿童玩耍时间被越来越“结构化”安排。“开放式”同辈玩耍中的自定规则、自我组织、自我实施的重要发展环节被成年人分时段、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所取代,儿童成为成年人既定安排活动结构中的单纯练习者,儿童“玩耍”越来越多地被缺乏自主性的“训练”所替代。(四)家庭教育形态的多元化发展20一是有明
15、确教育目的和学习目标的家庭活动。例如课业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玩具和游戏的学习,各种交往和网络工具的学习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渗透于人类的生活,儿童需要学习的新东西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快。有明确目标的教与学,有着与学校教学过程相同和相似的规律,也与学校教育发生着最直接的联系,需要家长认真加以辨别和关注,需要更多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合作,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二是有积极意义但无明确教育目的家庭生活。研究表明,如果家庭中的“教育行动”经常化了,家庭生活就会因此发生“家庭教育的异化”,结果往往遭到孩子对于父母和家庭活动的反感甚至怨恨。所以,有意义而无明确目的的家庭生活,是绝对不可替代的。这也是家庭教
16、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把所有有意义的家庭活动都转变为直接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既无必要,而且有害。三是家庭中理所当然、不假思索的常规生活。大量的家庭教育正是在这种家庭常规生活中,潜移默化完成的。例如:在家庭中就餐、娱乐、游戏、集体讨论和共同阅读、网络和电视、共同履行家务等自然度过的时光。这是现代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形态。所以,家庭教育的底色,恰恰就是整体性家庭生活和家庭文化氛围。这一类的学习,有着与学校教学过程相同和相似的规律,也与学校教育发生着最直接的联系,需要家长认真加以辨别和关注,需要更多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合作,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46三、传承与突破:重构政府、学校、家庭“三边联动”机制(一)法制化与制度化:重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一是完善家庭教育立法。2022年 家庭教育促进法 的正式实施,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大事,由此开启“依法带娃”的新时代。当前,家庭教育令随着 家庭教育促进法 的实施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实践中发现家庭教育令的具体适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源于人们对家庭教育令的法律性质和功能定位不够明确21。需要强调的是,训诫和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