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与文化丝绸JOUNAL OF SILK俭与奢的更迭与矛盾:方志中所见明代江南地区头饰风尚The alternation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rift and luxury:Headdress custom recordedin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Jiangnan area of the Ming Dynasty李冬蕾1,梁惠娥1,2(1 江南大学 a 设计学院;b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2 无锡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摘要:明代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的经济与文化重心,一方面
2、纺织品贸易繁荣,人们鲜衣华服,衣冠趋时。另一方面,明代对地方志书修撰尤为重视,修志事业大为兴盛,且其内容全面、地域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对明代江南地区方志所记载的服饰风俗的研究,发现其中头饰呈现风俗俭与奢的更迭甚至矛盾现象,并论述了其影响因素与形成原因,从中窥视出明代江南地区的习俗风尚、衣着观念、区域发展等内容,以及方志的特殊性对服饰风俗记载的影响。关键词:头饰;俭;奢;地方志;服饰风俗;江南地区;明代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7003(2023)02014907引用页码:021302DOI:10 3969/j issn1001-7003 202302017收稿日期
3、:20220531;修回日期:202212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1BG142)作者简介:李冬蕾(1994),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饰设计与文化。通信作者:梁惠娥,教授,lianghe jiangnan edu cn。明代的江南地区是纺织品的重要织造地和对外输出地,这里所指江南地区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仓州1。此时以苏州、松江等为代表的市镇兴起,商贾密布,人们崇尚个性、追求物质和生活品位,有“奢靡为天下最”之说,加之当地发达的手工业,“簪冠之盛敌天下三分之一”2,这些金银、玉等材质的头饰成为奢靡风气
4、的代表。目前多认为江南地区的服饰风俗在明代中晚期呈现奢靡之势,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往的研究多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俗与服饰僭越归结于市镇的兴起、商贾繁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因素,致使江南地区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为竞奢风俗提供了物质基础3,以及明代中晚期中央集权对江南地区控制的松动和地方官绅势力的涌动等4。本文通过对明代江南地区方志资料的爬梳,以服饰中最能彰显社会等级和礼制的头饰为研究对象,发现明代江南地区的奢靡之风并非一以贯之,不同空间和时间上呈现俭与奢更迭甚至矛盾之态,其背后是社会经济与文化风俗习惯复杂交织的结果。关于奢靡的界定,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认为:“奢侈是任何超出必要开支的
5、花费。显然,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5 本文将重点讨论明代江南地区方志中所记载的,日常生活、婚、丧、冠礼等人生礼仪活动中追求或穿戴超越自身经济能力或逾越身份地位的,以头饰为代表的服饰。对方志中头饰风俗的研究有利于理解服饰在社会风俗演变中的历史参与,为如何认识和研究此类文本中的服饰,以及明代江南地区的服饰风俗溯源提供参考。1江南地区头饰风尚:俭与奢的更迭与矛盾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层明辨礼制和个人体现身份个性的重要服饰品,头饰可看作一种突出的社会标识,是一个地区奢靡与否的侧面写照。通过对方志的梳理分析,发现头饰的奢靡风俗存在入奢时间上的些许差异和矛盾记载,以及部分地区俭朴与奢靡反复更迭的现象。1 1由
6、俭入奢:头饰从朴雅到侈靡明代方志所记载的江南地区头饰由俭入奢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饰”由俭入奢,头饰在装饰材质和元素上从俭朴到奢侈的逐渐显露;以及“礼”由俭入奢,从明初的遵循礼制逐渐发展为明末的尊卑无别和贵贱混淆。明朝伊始,明太祖厉行节俭,抵制奢靡之风。对士人、士庶及其妻子的头饰有严格规定,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士人戴四方平定巾;士庶首饰钏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6。江南地区的服饰在明初一度归于俭朴,民间服饰用料节约,婚服也无贵重材质装饰。崇祯松江府志载:“天顺景泰以前,男子窄袖短躬衫,裾幅甚狭,虽士人亦然,妇女平髻宽衫,制极朴。”7 至崇祯
7、年间(公元 16271644 年),男子所用六合一统帽和平定四方巾增941Vol 60No2The alternation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rift and luxury:Headdress custom recorded in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Jiangnan area of the Ming Dynasty加了彩线和玉质装饰,妇女的发型和头饰由原来的“平髻”逐渐衍生出众多花样并以龙凤做装饰7,华亭人范镰认为此时松江府的奢淫之风已无返璞的机会8。可见江南地区发展至明代末期,奢侈之风已较为盛行,由俭入奢的时间范围大致集中在
8、天顺、成化和正德年间9。明代江南地区奢靡之风的另一种表现是越礼,虽朝廷对臣民僭越礼制的行为有严厉的惩处规定,但这些禁令在江南地区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民众对礼制的逾越现象愈发严重。以常州府为例,明朝初期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10。明朝永乐时期(公元 14021424 年),象征男子成年的重要仪式之冠礼,已成为普通民众乃至身份低微的优伶等竞相逾越的闹剧,至明代末期,冠礼曾一度废止11。松江府在崇祯年间,不论是女子节日装饰中所戴的金珠翡翠还是家隶、走卒等所戴儒巾,都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界限,对传统的伦理规范造成了冲击7。方志中还引用了大明会典 中关于士庶妻子的首饰规定,希望以此禁奢靡、明礼制,且后期的
9、方志多重述前期“旧志”中的现象,凸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头饰风俗在“饰”与“礼”方面由俭到奢的对比。1 2从过侈到朴雅:俭与奢的反复与矛盾除上述风俗的俭与奢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的单一线性关系外,在部分方志的记载中,明代江南地区风俗还表现出俭与奢反复更迭的状态。以经济繁盛的苏州府为例(表 1),明代初期即洪武时期有“多奢少俭”的记载,正德年间“精饮食,鲜衣服”;至嘉靖,昆山县虽有恒产却“不俭不奢”,常熟县“复崇侈尚靡”;隆庆时期,为婚丧嫁娶,不惜倾产、贷金;但到了礼崩乐坏的崇祯时期,冠服却呈现朴雅之风。可见明代的苏州府,社会风俗反复更移,俭与奢并非一成不变,也可窥见在明代晚期江南地区的奢靡大潮中依然
10、有“风俗朴雅”的例子。再如丹徒县(属镇江府),在万历时期(16201627 年)风俗“土风质而厚,士风淳而直”12。以此记载来看,在明代江南地区风俗由俭入奢的趋势之中,依然存在区域间的风俗差异,部分地区并未沿着这一单一维度演变,并显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区域内风俗的不确定性。表 1苏州府方志中俭与奢更迭的记载Tab1ecords of frugality and extravagance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Suzhou方志时间范围方志记载“俭”与“奢”洪武苏州府志13681398 年“吴中自昔号繁盛,四郊无旷土,人无贵贱,往往皆有常产,以故俗多奢少俭。”1
11、3“多奢少俭”正德姑苏志15051521 年“其俗多奢少俭,有海陆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食,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漆,必殚精巧。”14“多奢少俭”嘉靖昆山县志15211566 年“人有恒产,不奢不俭”15“不奢不俭”嘉靖常熟县志15211566 年“天顺成化之际,民益富庶,复崇侈尚靡”;“今崇栋宇、丰庖厨、溺歌舞、嫁娶丧葬任情而逾礼。”9“崇侈尚靡”隆庆长洲县志15661572 年“婚丧过侈,至有倾产嫁女,贷金葬亲者,近皆从约民窭且贫耳。”16“过侈”崇祯吴县志16271644 年“茆茨之室,其冠服朴雅,戴时制之冠遇人则掩面,凡婚丧务实而有体。”17“朴雅”
12、然而,仅以方志记载来看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之外,还存在关于头饰风俗的一些矛盾的记载。如明代嘉靖太仓州志记载该地已不再奢侈僭越,在冠礼、婚丧等民俗仪式中皆遵循礼制18,但当时太仓州的嘉定县却在婚俗中馈赠昂贵珍异之物,“男女婚姻馈遗,多致远方珍异之物,金珠纨绮,照耀里闾”19。当时的湖州府也可见类似情形,嘉靖湖州府志中对安吉的记载为“以质朴简约为主,稍有古风”2,但嘉靖安吉州志却载该地在婚丧嫁娶时论财越礼20。此外,关于风俗由俭入奢的时间,不同的方志中也存有冲突,如松江府志中记载当地自正德年间(15051521 年)由俭入奢。但松江府的上海县和华亭县中风俗记载却与此不同,正德华亭县
13、志“旧志云:习俗奢靡”21,可见华亭在正德以前风俗即“奢”。上海县在弘治年间(14871505 年)也崇奢僭越,弘治上海志载:“然颇崇华黜素,虽名家右族,亦以侈靡争雄长,往往逾越其分,而恬然安之。”22 这些矛盾记载涉及方志中风俗的时间界定和地域特征等问题,葛小寒曾针对明代“未见旧志”这一方志撰修过程中的矛盾现象,考证了在“明人学风空疏”“旧志保存困难”等原因之外,方志撰修者为了突出个人政绩而有意忽视前人修志工作这一重要影响因素23。故方志在撰修、保存、重修等环节,受到了众多人为因素的干预,成为明代江南地区方志中矛盾现象的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对明代江南地区方志的梳理分析,认为这些矛盾现象还受到区
14、域发展差异和方志功能的影响。2头饰风尚探源:区域发展不平衡间的世风之变明代江南地区社会财富激增,“家多富饶而文物颇盛,人皆以京畿首县称之”24。当时的苏州府手工艺人云集,手工制造业兴盛:“若纱罗绫缎,金银珠玉,百工技艺,富商大贾,皆萃于此。”25 但历代的重农抑商思想,加之明初厉行节俭的政策,使江南地区的富商大贾饱受打击甚至迫害,商业社会财富的快速流动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不免使051第 60 卷第 2 期俭与奢的更迭与矛盾:方志中所见明代江南地区头饰风尚人产生朝不保夕的紧迫感和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由此刺激了社会中的奢侈消费。至明朝中晚期,朝廷禁奢之令松动,使江南地区的竞奢炫富之
15、风愈演愈烈。礼制松动和混乱中的自我彰显,服饰的奢华是个人最直接的身份飞跃,头饰也成为其中最醒目的工具。2 1求奢与追新的彼消此长江南地区的头饰风俗从简朴到奢华,从慕礼到僭越的转变,其背后的动因除物质兴盛适逢政治松动之外是复杂而多面的。且头饰的变化并非“奢靡”这一种表象,若“奢”触动了朝廷敏感的神经而将其载入地方志书,成为这一时期的“恶俗”或官方抨击的现象,那么头饰的“新”及由此产生的服饰时尚,相较对“奢”的关注中,成为容易令人忽视的一环。崇祯松江府志中对当时的服饰变化有较大篇幅的记载(表 2)7,分为“服饰之变”“履袜之变”“组绣之变”“染色之变”等类别,其变化除服饰上玉、翠、金珠等点缀外,更
16、多地体现在服饰形制、色彩和材质上的新颖和丰富,强调形制上的细微改良及由“粗”到“精”的细节转变。如绣线的细化、女子服饰中袖子和衣领边缘的变化、面料品种的增加及面料染色的丰富,这些服饰及其他纺织品的变化,向人们呈现了一派服饰物质资料逐渐富足,市民生活逐步丰富多彩的景象。这一时期国家意志主导的社会风尚走向没落,政治上的低位者成为时尚的主导者26。求奢僭越的风气之中,也涌动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新的向往。表 2崇祯松江府志中关于服饰变化的记载Tab2ecords of costume changes in Songjiang Prefecture Chroniclesduring the Chongzhen Period(1628 1644)类别方志记载组绣之变“旧有绒线、有缂丝,今用劈线为之,写生如画”服饰之变“女子衫袖如男子,衣领缘用绣帊,如莲叶之半覆于肩,曰围肩”布缕之变“志称三棱布,后用云布。今有七寸、九寸为标布。官布又有飞花布、丁娘子布、织花绒布为眉织”染色之变“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此时的头饰也产生了多样的款式,名目和花样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