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_王维昊.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679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_王维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_王维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_王维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_王维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_王维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_王维昊.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 13796/j cnki 1001 5019202301003“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王维昊摘要:朱子承继伊川“仁”与“为仁”的体用之别,以定义的方式言仁。这种论说方式与 论语 中孔子随机指点、言“为仁”工夫有较大张力。这一张力突出表现为“仁”之本体与“为仁”工夫可能的分裂;若彻底坚持二者之别,将“仁”与“为仁”切割开来,则 论语 之中言仁处皆是“为仁”工夫,而未及“仁”之本体,如此则定义之“仁”似凭空引入,有“与 论语 之仁不相应”的问题。朱子作 论语集注,在文本问题的推动下,直面仁体与工夫的分别与贯通背后关涉的理论困难,借助“本心之全德”的训释突破,将

2、仁体、工夫分别定位为“全德”及其“复全”,真正化解了仁体、工夫分裂的危险,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推进。关键词:朱熹;论语集注;仁体;为仁工夫;全德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5019(2023)01 0023 07作者简介:王维昊,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乾道癸巳(1173 年)写定 仁说 后,朱子便有了对“仁”的明确定义 “爱之理,心之德”,朱子持之终身,并以之注解四书。但若将此说与 论语 言仁处对照观之,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张力。“爱之理,心之德”是一个定义式的论说,但 论语 中孔子对弟子问仁的回答却多是随机指点,谈论“求仁之术或仁人之行”,并

3、未明确定义“仁”。牟宗三先生即对 仁说 “以定义、名义的方式入”的言仁法多有批评,认为其“与 论语 之仁不相应”。仁说 毕竟是单篇论文,义理可独自成立。然朱子其后作论语集注,以此定义诠解 论语 之“仁”,就必须面对如何使“仁”的定义与 论语 文本相互契合的问题。一、“仁”和“为仁”:体用分别“仁”的定义与 论语 文本之间的张力,根源于朱子对仁体与发用的分别。仁说 有云:“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这里有明确的体用之别,“爱之理”“心之德”之“仁”是“道”,是“体”,与实践、发用相区分。在这样的框架下,“仁”与论语的工夫履践言说必然有所分别。

4、此体用之别承继自二程,尤其是伊川。伊川对这一区分有影响深远的论述:问仁。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恻隐固是爱也。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为仁,盖为前已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32昕旸:孔孟与朱熹仁学阐释兼论仁的历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1 期。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下,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3 年,第 214 页。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六十七,朱子全书 第 23 册,上海:上海

5、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3280 页。参见吴震 论朱子仁学思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1 期。程颢、程颐:遗书 卷十八,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82 页。“不可以爱为仁”后来成为道学群体的公认前提。伊川明确区分仁是“性”,爱只是发用之后的“情”,断不可以发用、表现为“仁”。除此说之外,伊川还有“仁即道”“仁者天下之正理”“公只是仁之理”“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等表述,陈来先生指出:“所谓公是仁之理,是说就公与仁的关系看,公 是一种本质原理,而 仁 是此一原理在人的生活实践的全面体现。但他又说 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这等于说 公 并非原理,而只是实践

6、和体现仁 的功夫。”伊川虽对“仁”有多种讲法,但始终有明确的原理、实践之辨。在多数用法中,伊川所论之“仁”“就是理”,是一种“本体论”的论述,与工夫履践严格区分开来。这一体用分别也被朱子引入论语集注,表述为“仁”与“为仁”之别。如学而 第二章有子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乐爱国先生对此句的训释史曾做过细致的考察,指出汉唐多将其解为孝悌即是“仁之本”,而朱子承继伊川,对这一句有独到的诠释,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为“实践仁的基础和起点”。集注 云:“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10朱子特别强调“为

7、仁,犹曰行仁”,紧扣“为仁”之“为”字,重读此字,有意区别了“为仁”和“仁”。此解源自伊川:“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11伊川此说也被录入 集注 。集注 承继了伊川“仁”和“为仁”的“性”“用”区分,是一种“分解的思路”?12。“仁”是性,是具体“为仁”诸事的根本原理;“孝悌”等“为仁”履践是用,是仁的发显。二、“未尝言仁”:仁体与工夫的分裂论语集注 延续伊川以及 仁说 的理路,将“仁”与“为仁”之分引入论语 诠释,采用本体论、定义性的方式言“仁”;这必然与 论语 论仁随机指点、多言“为仁”工夫的言说方式呈现出较大的张力。这是孔子之学与洛学之间的内在张力

8、,将突出表现为“仁”与“为仁”之间可能的分裂。既已立出“仁”与“为仁”之分,则言“为仁”之处,需与正言“仁”处区分开来。若认为言“为仁”亦直接即是言“仁”,就是混淆了“仁”与“为仁”的体、用之分。就此而言,论语 全书言仁处似乎都只能视作“为仁”之方,而所谓“仁”之本体,则在论语 之中从未出场。如此诠解论语 的代表,有二程高足谢上蔡、杨龟山。谢良佐有云:夫仁之为道,非惟举之莫能胜,而行之莫能至,而语之亦难。其语愈博,其去仁愈远。古人语此者多矣,然而终非仁也。如“恭宽信敏惠为仁”,若不知仁,则止知恭宽信敏惠而已。“克己复礼为仁”,若不知仁,则止知克己复礼而已。“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此特饬

9、身而已,何以见其为仁?“仁者,其言也韧”,此特慎言而已,何以见其为仁?有子之论仁,盖亦如此尔。为孝弟者近仁,然而孝弟非仁也。但孝弟可以为仁,可以入道,在念不念之间。盖仁之道,古人犹难言之,其可言者止此而已。若实欲知仁,则在力行、自省,察吾事亲从兄时此心如之何,知此心,则知仁矣。?1342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10?11?12?13程颢、程颐:遗书 卷二十二,二程集,第 283 页。程颢、程颐:经说 卷六,二程集,第 1136 页。程颢、程颐:遗书 卷十五,二程集,第 153 页。程颢、程颐:遗书 卷十五,二程集,第 153 页。陈来:朱熹的 仁说 与宋代道学话语

10、的演变 ,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187 页。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年,第 491 页。参见吴震 论朱子仁学思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1 期。乐爱国:“孝弟”:“仁之本”还是“为仁之本”以朱熹对 论语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诠释为中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苏冰:仁道与儒家的共同体建构 ,江淮论坛 2021 年第 2 期。朱熹:论语集注 卷一,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48 页。程颢、程颐:遗书 卷十八,二程集,第 183 页。牟宗三:心体

11、与性体 下,第 214 页。转引自朱熹 论语精义 卷一上,朱子全书 第 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31 页。谢良佐将 论语 论仁处与仁本身做了切割,认为这些履践工夫并不是仁之本体,言工夫只是古人不得已的选择;要实见得仁,则要在做工夫时察识此心。杨时云:知义而后可与言利,知性而后可与言命,尽心然后可与言仁。中人以上,乃可以与此,故罕言也。然对问仁者多矣,亦曰罕言者,盖子之所言,求仁之方而已,仁则未尝言也。孔子告诸弟子,只是言仁之方,盖接之使从此来以至于仁。若仁之本体,则未尝言。(论语 言仁处)皆仁之方也,若正所谓仁,则未之尝言也。故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杨时提出 论语 之

12、中没有任何一处言“仁之本体”“正所谓仁”,讲到“仁”的地方都只是谈论“仁之方”。谢良佐、杨时将“仁”与“为仁”分割开,认为言“为仁”之处并不能直接及于仁之本体。实际上,朱子的 仁说 亦略近于此说: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己复礼为仁。”言能克去己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行也。又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则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求仁得仁。”则以让国而逃、谏伐而饿为能不失

13、乎此心也。又曰:“杀身成仁。”则以欲甚于生、恶甚于死为能不害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仁说 只以 论语 言仁处为求仁之术,即存养、实现此本有之“天地之心”的各种方法,而不是对“仁”的言说。不过,朱子亦指出“盖所谓情性者,虽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脉络之通,各有攸属者,则曷尝判然离绝而不相管哉!”性情虽分域有别,然脉络相通,“仁”与“为仁”并非断为两截;这一说法在集注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与发展。谢、杨之说是“仁”与“为仁”严格区分之后很自然的推论,但以之诠解论语 有显见的困难。切分“仁”与“为仁”的论说,实质上是将论语 所言之仁搁置一旁,

14、另外引入一个仁之本体,此新引入的“仁”就会面临“与 论语 之仁不相应”的困难。严格而言,此说不能被视作完全成功的论语 诠解,相关的理论构建缺乏坚实的经典基础。朱子在写作论语集注 时,明确批评“仁”与“为仁”割断之说,论语或问 有云:杨说亦善,但所谓仁则未尝言者,不若程子之说,为孔子但罕言耳,岂未尝言之谓哉?此处朱子否定龟山之说,并不出于义理内部的驳诘,而是基于论语 文本的字句。杨时之论所据经文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朱子指出,此处说的是“罕言”,“罕言”即意味着有所言,只是说得少,而非“未尝言”。朱子作论语集注 与二程及程门诸公在方法论上有较大差别,与“精义 诸老先生”“说得忒宽”

15、不同,集注 重视对文义的还原。对此已有很多研究论述,如陈逢源指出:“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并非凿空立论,兴发义理,在训诂方面也是多所参据,以求文义的妥适。”许家星指出:“朱子主张求得经文本义处于经典注释第一位。”对论语 文本本义的重视,意味着朱子在孔子之学与洛学的张力之中,尝试走向对孔子之学的复归与重新发明;这是朱子在“言仁”问题上有所转进的重要驱动力。就此处而言,若真是“未尝言”,则仁体与工夫言说有所张力亦不足为怪;但既然是“罕言”,就必须承认 论语 中的工夫言说,亦有能言及“仁之本体”者。朱子作解必须采取有别于52王维昊:“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转引自朱熹 论语精义

16、卷五上,朱子全书 第 7 册,第 314 页。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六十七,朱子全书 第 23 册,第 3280 页。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六十七,朱子全书 第 23 册,第 3280 页。朱熹:论语或问 卷九,朱子全书 第 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768 页。此处提及的“程子”说为伊川之说:“罕言仁者,以其道大故也。论语 一部,言仁岂少哉!盖仁者大事,门人一一记录,尽平生所言如此,亦不为多也。”(转引自朱熹 论语精义 卷五上,朱子全书 第7 册,第313 页。)然而伊川似乎并未在“仁”与“为仁”区别的前提下为说,其本义未必如朱子所言。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484 页。陈逢源: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里仁书局,2006 年,第 276 页。许家星: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第 358 页。谢、杨的方案,解决“仁”与“为仁”的分裂,寻找从“为仁”通达“仁”的路径。同时,又要维持“仁”与“为仁”之别,以保证“爱之理,心之德”的定义论说依然成立。朱子需要寻找同时满足以上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