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 u r a l P l a n n i n g乡村规划94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23年 第47卷 第2期 VOL.47 NO.2 FEB.2023李广斌 李雅妮 周 敏 王 勇【作者简介】李广斌(1973-),男,博士,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雅妮(1995-),女,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周 敏(1988-),女,博士,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王 勇(1974-),女,博士,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院党委书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江苏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本文通信作者。【文
2、章编号】1002-1329(2023)02-0094-07【收稿日期】2021-10-15【中图分类号】TU982.29;F327【文献标识码】A【doi】10.11819/cpr20221618aRESEARCH ON THE DISPERS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URAL INDUSTRY SINCE 2000: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T-EARTHBOUND EMBEDDEDNES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南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解构及其演进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治理的视角(51778387)。2000年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
3、展机理研究*基于后乡土嵌入性的视角LI Guangbin;LI Yani;ZHOU Min;WAGN Yong【摘要】2000年以来,在市场和政府双重脱嵌作用下,为什么乡村工业没有走向集聚发展?立足于后乡土社会,基于经济活动嵌入性理论,从经济、社会和治理3个维度,结合案例,尝试阐释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微观机理。研究认为,新时期乡村工业分散发展与后乡土社会具有共生性和同构性的特征,围绕农村土地开发及其增值收益,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建构了一张复杂的“利益之网”,而填充在其中的“关系之网”使得三者合作更加牢固。乡村规划应重视乡村工业发展根植的乡村社会场景,采用更为精细化的策略,推动乡村工业用地治理。
4、【关键词】乡村工业;分散机理;后乡土;嵌入性ABSTRACT:Since 2000,under the dual de-embedding mechanism of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why has rural industry not moved towards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t-earthbound embeddednes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the
5、 decentraliz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y,society,and governance.The study shows that rural industry and post-earthbound societ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biosis and isomorphism.A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and its value-added benefits,a complex“net
6、work of interests”has been constructed among enterprises,village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and villagers,while the“network of relations”embedded in the“network of interests”has made the cooperation more solid.Rural plan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ural social scene rooted in rural industrial dev
7、elopment,and a more refined strategy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mote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industrial land.KEYWORDS:rural industry;dispersion mechanism;post-earthbound;embeddedness根据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等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乡村工业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伴随工业化发展,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乡村工业逐渐衰退。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乡村工业快速崛起,并呈高度分散
8、布局。19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改制在法理上解除了乡镇企业与社区之间的关联性捆绑,市场驱动乡村企业趋向集中发展;进入21世纪,全国多地出台了各种鼓励乡村集聚发展的政策。但从近20年实践来看,乡村工业集聚发展并不明显。在长三角地区,改制后的企业没有如预想中的自发向园区集中1,甚至在一些地区呈现分散发展的态势2;在顺德等珠三角地区,乡村工业分散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3-4,城乡各种类型空间相互混杂5,空间碎片化仍不断加剧6,造成空间的租值耗散7。2000年以来,在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沿海地区,为什么乡村工业会长期存续?在市场和政府双重脱嵌机制的作用下,为什么乡村工业没有走向集聚发展?对此,主流学界
9、给出了“制度情景952000年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展机理研究李广斌 李雅妮 周 敏 王 勇1.2 后乡土社会及其特征“后乡土社会”是介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Giddens)指出,在前现代社会,社会关系与地域性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物、事件和地方呈现情景性互动,“惯习”(habitus)塑造了人际关系的“地域性信任”16;现代化通过对“缺场”(absence)要素的孕育,将人际关系从地域性关联中“脱嵌”出来,推动“地域性信任”向基于抽象体系的“脱域性信任”转变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在经济和治理两个维度,人民公社制度下的乡村与传统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土地改革和
10、阶级斗争导致传统士绅快速消亡,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形式上消灭了小农经济。相对而言,乡土社会结构遭受相对较小的冲击,村落封闭性及其生活地方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来了“小农经济”回归。伴随人民公社解体,国家权力的大幅度收缩为乡村自组织成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进入1990年代,伴随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市场力量和现代化理念不断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主体跨区域加速流动,打破了维系乡土社会的基本条件村落封闭性,引发了村落社会空间的“去地方性”,推动“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并在经济、社会和治理3个维度上,呈现出迥异于乡土社会的新特征。(1)经济结构“半工半耕”“半工
11、半家”。“半工半耕”接续了传统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模式,几亿农民跨地区的流动打破了村庄封闭性,推动了乡土社会的全方位转型。沿海等发达乡村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务工,而且催生了本地人“半工半家”劳动力配置方式17。(2)社会结构“无主体”的半熟人社会。无论在人口大量流出乡村,还是在人口大量流入的乡村,村庄日常交往频度和交往深度快速降低,人际关系不断松弛,相互之间熟悉程度降低,“地域性信任”已不再牢靠,村落生活共同体和社会空间的地方性被不断解构,推动“熟人社会”向“无主体”的半熟人社会演化。(3)治理结构混合治理。英国思想家梅因(C.Merriam)有句名言:“所有进步的社会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
12、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18。传统士绅礼治本质是以“身份”为核心的人治。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伴随国家多次“普法下乡”,法治、契约等现代理念日益渗透到基层。在后乡土社会,传统人治与现代法治交织,乡村治理场域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传统礼治已不再那么有效地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法治尚未完全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基层政府、村干部不得不借助说”“土地增值收益说”和“传统文化说”3种解释路径。“制度情景说”认为,在城乡二元分治时代,乡镇企业所需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来自乡村社区,这些要素的分散性决定了乡村工业的分散格局8,“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激励乡村社区“以地办企”9;“土地增值收益说“指
13、出,以村(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为了争夺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自下而上的土地非正规开发,导致乡村工业分散发展10-11。“传统文化说”认为,在乡土势力较强的地区,乡村博弈力量强,致使乡村土地非农化开发游离于政府空间管制之外,乡村工业分散布局得不到有效治理12。在浙江省温州、台州等地区,家庭代际伦理激励着乡村家庭工业发展13,使乡村工业分散布局得以固化。既有研究深化了对乡村工业分散的理解,但还存在进一步推进的空间。进入21世纪,决定早期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制度因素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乡村工业没有走向集聚发展?“土地增值收益说”和“传统文化说”过于强调单一因素的作用,遮蔽了乡土社会转型的复杂性。鉴
14、于此,本文将2000年以来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置于后乡土社会中,立足于乡村转型,基于经济活动嵌入性,结合浙江省Q镇案例,从后乡土经济、社会和治理3个维度,尝试阐释新时期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微观机理,以期为乡村工业用地的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1 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乡土社会虽未完全瓦解但已是面目全非。“后乡土社会”在承续乡土社会部分特征基础上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型14。1.1 乡土社会及其特征费孝通先生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5。小农经济、村落的封闭性、社会空间的地方性,构筑了乡土社会的底色,也是维系乡土社会的基本前提。“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
15、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15。村落的封闭性和生活的地方性孕育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熟人社会。基于儒家的家庭伦理,熟人社会演绎出“家人亲人熟人”的社会差序格局和“无讼”的礼治社会。总的来看,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结构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的“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和治理结构的“士绅礼治”。R u r a l P l a n n i n g乡村规划96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23年 第47卷 第2期 VOL.47 NO.2 FEB.2023人情、关系等传统治理资源,采用正式和非正
16、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村庄治理。2 从“嵌入性”到“后乡土嵌入性”2.1 嵌入性及其类型“嵌入”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其要义是:经济行为总是嵌入或融入在文化习俗、社会网络、政治及其制度之中,并随社会变迁而动态变化。尽管英国经济史学家波兰尼(K.Polanyi)最早用“嵌入”来分析由“社会市场”向“市场社会”演进及其风险,但他也认为市场完全“脱嵌”仅仅是乌托邦的想象19。美国社会学者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指出,“嵌入”是“经济活动的现有社会模式的情境联结”,现实中的人总是根据具体的、动态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做出符合自己预期的选择;“嵌入”是信誉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抑制机会主义行为20。1990年代之后,伴随“嵌入”向文化、政治等领域渗透,嵌入理论不断丰富。美国社会学者祖肯尼(S.Zukin)等人指出,尽管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强调经济行为的社会关系嵌入,但他明显忽视了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对经济行动的影响。为此,他们提出了“认知嵌入”“文化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4种类型21。2.2 后乡土嵌入性2.2.1基层经济的后乡土嵌入性市场地域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