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郇:探索社区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完整社区_李郇.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715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郇:探索社区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完整社区_李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郇:探索社区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完整社区_李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郇:探索社区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完整社区_李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 北京规划建设访谈 INTERVIEW嘉宾:李郇(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本刊记者:文爱平李郇:探索社区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完整社区记者:今年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建设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尽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并因通知中有关“社区食堂”的建设而备受关注,引发热议。请问为什么会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建设完整社区试点?李郇:2010年,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最早提出完整社区的概念。当时城市开始转型,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

2、次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时代。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开始趋于原子化。城市建设回归到以社区为单位,主要体现在两种社区,一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社区建设,二是老旧小区的改造。但由于当时的社区规划更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商品化忽略了人的一些需求。以社区为单元的空间,生活配套并不是那么齐备和方便。整个城市社区成为一种物质体系,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完整社区要求的是将物质空间的建设和社会关系重构相结合,强调以认同感、归属感为纽带,将治理体系贯穿在社区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以及群众全方位参与和享有,形成解决社会原子化问题的基础方法。现在,城市转型已经发生了,而不只是一个趋势。根据“七普”数据,我国常住

3、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转型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居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希望在社区获得便捷的教育、文化、健康服务,享有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生活等,这时候住建部和民政部提出完整社区的概念和试点工作,也是顺应居民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为“一老一少”提供完整的服务空间,建设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记者: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显示,各市(区)应选取3-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时间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试点任务包括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4、请问这些试点将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试点社区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李郇:试点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定一个统一的选择标准,但总的来看,试点是为全面铺开提供示范和经验。在城市里面主要有三类社区:第一类是老旧社区,一般是2000年前建成的。基础设施特别薄弱,电梯老化、物业失管、设施不足等问题开始涌现;人员流动频繁,老龄化严重,处于完全没有管理主体的“弃管”状态,社区的概念几乎不存在。也包括一些单位大院的社区,转型后被弃管了,与生产单位“脱钩”的原单位社区,尽管居民之间仍有深厚的单位文化维系,形成社区共同体,但单位却成了没有管理之实的“虚拟主体”。这类社区亟需进行设施的配套、管理的配套、治理的加强等。如

5、果要选试点的话,这是一种类型。第二类是商品房社区,这类在城市中占比较大。在房地产开发时,做了一些配套,但能否满足群众的需求,能否为居民带来满意的便民服务?不一定。同时,还存在着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三驾马车”的问题。物业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经常会和居民的共同权益发生矛盾,社区治理的主体不明确,常常演化成居民和物业对抗的态势,居民成了“被替代的主体”,居民之间成为“熟悉的陌生人”。第三类是城中村或城郊村,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在乡村和城市中间形成一个管理模糊的地方,是一种城市的过渡空间,但现状却集聚了很多人口。我们该如何为这类社区提供更好的服务?北京规划建设 201 INTERVIEW 访谈访

6、谈|INTERVIEW对于个人来说,社区是除了家庭以外、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与人的关系往往形成的是“熟悉的陌生人”,不像熟人社会那么融洽。但这个空间又非常重要,居民日常的大部分活动是在社区里进行的,如养老、幼儿教育,包括现在的抗疫,都是依赖于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对于城市来说,社区是最基本的细胞单元,是每个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以公共需求为主体的服务都发生在社区里。以前我们是小单位、大社会,把每一个单位做成一个社会一样,什么服务都提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服务逐渐商业化后,在社区里头并没有那么完整的配置。一旦发生突发状况,社区缺少韧性,不能很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所以我们将以

7、社区为基本单元,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递收发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记者: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的体验和质量。请问一个完整社区多大规模比较适宜?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子?李郇:完整社区是有一定合理的边界和规模的。什么是完整社区?它有几个要素,其中就包括有明确的边界。边界分两种,一种是按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边界划分管理范围。在我们国家的体制下,社区治理要有一个管理的边

8、界,不仅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概念,也是一个国家资源配置单元的概念。在国家的资源配置体系中,社区是一个基层单位。国家对公共品的配置可以顺利到达社区。另一种是以交通主干道为边界的范围。由主干道围在一起形成相对安全的单元,单元内部可以保障基本的医疗、教育、养老设施等,以及完备的商业服务配套,特别是小孩和老人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以400-800米的半径范围为宜。完整社区要求更多关注治理问题。我们希望把生活单元和治理单元统一起来。从市、区、街道、居委会到社区,治理单元是一个自上而下、纵向到底的结构。将治理单元的管辖范围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单元相匹配,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是大家讲完

9、整社区时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所以才会回到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上。完整社区的突破之处,就在于把社区作为治理的空间。记者:城市治理的关键在社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社区治理在完整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规划建设管理与基层治理需求来看,既有社区治理目前主要存在哪些短板?李郇:好的社区空间不仅关乎建设,更关乎治理。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当前社区治理主要面临: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主体缺失、社区历史欠账多、过度商业化和政府力量介入程度难以把握等问题和短板。由于城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居民物权意识崛起,产权主体趋向多元,形成产权空间破碎的局面,进一步

10、导致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当面临拆迁改造时,政府、开发商与居民之间就出现了复杂而漫长的产权的确权与交换过程。“单位制”改革后,一些老旧社区缺乏有力的管理主体。过去的单位大院,转变为各类商品房小区、房改房小区、回迁房小区,如何改变依靠单一管理主体、适应市场化多元主体供应?需要一个长期的思想转变。政府管控和资源投入的力度难以把握。旧城区改造多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实行的城市公共政策,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与空间问题的复合。政府管控不到位容易造成居民利益受损,管控过多则无法发挥市场和社区主体的力量,因此如何界定政府、社会和企业边界尤为重要。还有一些社区,由于历史文化破坏严重、过度商业化等原因,面临发展

11、困境,形成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物质空间。社区、物业和居民三者是共建的关系。围绕社区的行为主体来理顺治理关系,是实现社区精准化治理的应有之义。明确主体关系,能够更好地组织社区分散资源,统筹公共事务。现在既有社区中更多的是管理,而非治理。社区觉得你缺什么就给你做什么,你需要什么服务来找我,交钱就帮你做。物业更多的是被授权,提供几种有限的服务。而居民始终是一个比较被动的角色。传统社区管理中的“三驾马车”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由于存在目标不一致、协调机制缺乏等问题,而成为社区各种问题的焦点,也无法应对城市中突发的危机事件,如疫情、台风等。完整社区强调社区主体的作用,发挥居民的主动性。如何把居民的积极性动员

12、起来,把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的能动性发挥出来,这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社区生活中的矛盾,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完备性,也能形成一个大家具有认同感、凝聚了共识的空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记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现代城市发展是政府、企业与公众主体通过治理共同建设美好社区的过程。在建设完整社区过程中,请问政府、市场与居民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李郇:建设完整社区的过程是一个社区治理的过程,强调治理空间的重要性。多元主体围绕空间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解决社会问题。把空间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处理好政府、市场、居民在社区资源分配

13、中的关系,以此拓展到各类社会问题和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政府对城市建设决策产生约束力,部分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并进行管理;市场通过资本进入;公众最了解社区事务,又是社区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社区治理的主力。在城市发展和社区治理中,需要形成这三者的合力,使整个城市和社区实现有序发展。建设完整社区是自上而下、纵向到底的过程,涉及到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居委会、社区等。要在党委领导下集中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而不只是下达资金、项目。首先要把社区党支部中的党员动员起来,让党员能人发挥带头作用。转变政府角色,即政府转变为促能者,发现能人,挖掘潜在宝藏;转变为组织者,建立组织,凝聚群众力量;转变为协助者,

14、协助工作,兼用内外优势;转变为引导者,制定制度,引导群众自治。基层组织建设不仅要纵向到底,还要横向到边。横向到边是指在党组织领导下,凝聚群团组织,构建自治共管体系,让社会组织覆盖每位居民,把个人纳入以党组织为领导的各类组织中202 北京规划建设访谈 INTERVIEW来,进行社会治理事务的共同协商和统筹管理。以党组织、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为基础,结合传统基层组织与新型社会组织力量,明确各类组织定位。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各类组织在其指导下,依据各自所长承担相应社会治理事务,实现社会治理的“横向到边”。市场是很重要的力量。设施建成后谁来运营?这就需要市场的进入。市场的服务对象是

15、社区居民。比如说快递服务,可以通过设施布局实现,但快递收发的有序,需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再比如养老院,有些是社会性企业在运营,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政府可以提供相对优惠的场地,协助组织志愿者,这时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大量的商业设施都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运营。为什么把完整社区做成智慧社区呢?就是通过智慧社区可以把分散的需求集成为集中的需求,这样政府才能发挥作用。在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完善的治理体系还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方法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一方面建立上下沟通的渠道,形成社区规建管的调整、适应和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群众的参与机制,实现

16、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共享。可以说,完整社区不仅是面向建设,更是面向人的社会需求。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治理不完善的社区,最终变成了诸多家庭“孤岛”的集合,暴露出快速城市化下社区建设的许多短板。如何通过建设完善的治理体系,使我们日常生活的社区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呢?其核心在于形成能够让多元主体产生紧密协作的治理关系。在具体操作中,属地街道往往扮演“大管家”的角色,通过将党的领导和政府公共服务下沉到基层,激发社区每个家庭的积极性,实现各家庭的联动,同时发挥企业的社会公益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具有韧性的社区。记者: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通知要求各地试点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便利店、菜场、食堂、药店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国家层面发布各社区将开设“食堂”的试点,不禁令人想起昔日的国营食堂或公社食堂,一时间在网上引发激烈议论。请问“社区食堂”属于市场范畴吗?李郇:那肯定。住建部、民政部推动相关试点,旨在“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要求建设的社区配套设施当中,既有食堂,还有便利店、菜店、邮件和快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