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10-02作者简介:王婉婉(1979),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技术媒介与文学经典的现代传播机制研究”(AHSKY2019D121)。跨媒介叙事:文学经典现代勘察的一种因素以 水浒传 为考察线索王婉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州 510665)摘要:现代媒介语境触发了对既往经典作品的重审,凸显了媒介因素之于文学经典的建构价值。晚近出现的跨媒介概念虽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已初步显示出强大的阐释力,或者可以说经典已无力拒绝媒介时代语境下媒介以及跨媒介理论的勘察,跨媒介理论应成为经典建构视域中的重要一种
2、。文章以 水浒传 为考察线索,探讨跨媒介叙事作为建构文学经典的合理性。水浒传 的经典化源于小说内在审美价值的发现,同时也是外部诸因素建构的结果,而水浒故事的诸种跨媒介传播实践建构了小说的意义与美学网络,形塑了受众对小说的理解及其经典的价值体认。关键词:跨媒介叙事;文学经典;建构;水浒传中图分类号:I207.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23)01-0050-07第37卷 第1期2023年2月白 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No.12023Vol.37Feb.作为一个集体单数名词出现的“媒介”,象征了
3、人们生活的媒介环境除了个别的、具体的历史时刻的单个媒介形式之外,媒介实际上是以一种普遍的多元媒介形式塑造着人们的经验并外化为具体行为。以多元媒介为对象的研究与对单个媒介的关注相比,并不仅仅是媒介研究数量方面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把媒介研究聚焦在媒介间的调节操作及其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经典建构的媒介因素研究,重点在于发现多元媒介叙事对于文本的建构价值,把多元媒介而非单一的语言符号视为构成经典的外部因素,正视多元媒介交织建构着的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以及重视跨媒介叙事对于文本的意义生产和审美逻辑的深刻意义。水浒传 是家喻户晓的小说经典,其问世之后出现了大量的插图、版画、文人画、连
4、环画、戏曲、杂耍、评书、广播剧、动漫、电影、电视等跨媒介传播形式,此外还有像水浒城、梁山泊、水浒酒、水浒餐馆等与“水浒”指涉意义相联系的商业行为,这些林林总总的复杂文本交织而成关于“水浒”的意义网络,干预了人们对水浒传 小说的理解以及小说经典性的价值体认。本文以 水浒传 为例,探讨把跨媒介叙事作为文学经典勘察的一种外部因素,认为应充分重视语言媒介之外的其他媒介叙事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意义。王婉婉:跨媒介叙事:文学经典现代勘察的一种因素第1期一、历史镜像:水浒传 作为文学经典的生成关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有两种倾向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经典以深邃的美学意蕴和开阔的阐释空间区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这是经典生
5、成的内因;二是认为经典是各种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产物,是文本之外诸种力量综合建构的结果。水浒传 小说的内在美学价值在其刊行不久就被李贽、金圣叹等文化名人发现,学校教材对小说的选录也是对 水浒传 文学价值的基本认定。此外,小说文体观念、政治语境等变化也影响到大众对小说的理解与接受,这些是建构 水浒传 经典化的外部因素。其一,明清小说评点发掘了 水浒传 的艺术价值,是小说“经典化”的第一步。经典需要文化名人的推荐,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家往往承担起对小说评价、阐释和推介的作用,水浒传 自刊行之后总是与话语权力联系在一起,作为话语权力的小说评点是沟通 水浒传 经典内、外部的重要因素。根据20世纪马蹄疾、朱一
6、玄等学者的搜集整理,明清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水浒序跋与评点多达35种,明代余象斗、袁无涯、李贽、金圣叹等是 水浒传 小说的第一批评点与推荐人,他们在发现与推介小说艺术价值的同时,还为小说在市井间传播解决文字、句读等阅读困难,从而扩大了水浒传 的社会阅读面和民间影响力。此外,李贽、金圣叹等人对小说文艺价值的发现亦是明代中晚期社会语境下的时代产物。其二,水浒传 的经典化考察应放置在小说文体观念演进的文学语境下。水浒传 小说自元末明初出现后的二百多年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人们已基本认可其在小说中的崇高地位,而为小说由边缘走向中心的 经典化,准备了较为充分的舆论空间”,1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说,“小道 视
7、之的通俗小说,悄然间在向问题意义的 经典小说 迈进”。2明代以后白话小说创作的数量与质量都大有改观,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也仅列文言小说,“不登大雅之堂”是小说长期以来的“顽固性”标签。随着西学小说观念的传入,小说学术理论的深化、社会舆论的流播以及新小说的创作实践,反思、重构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的文化价值,撰写小说史并为小说正名等文学活动如火如荼。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触发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文学转型”。复经胡适、鲁迅、郑振铎等五四时期作家对小说的推崇,“在青年读者提供的青年爱读书目 中,红楼梦 和 水浒传 位列前两位”,“(水浒传)从民间走向殿堂,既在社会上家喻户晓,也成为文学史与学者研
8、究和称颂的经典,甚至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3其三,水浒传 的传播考察还应注意到不同时期的政治话语作用。水浒传 主题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开拓小说阐释空间的同时亦造成不同政治立场、道德立场下对小说的争议,“诲盗说”“造反说”标签使其屡遭禁毁。根据王利器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记载,明代有两次将水浒传 列为禁书,清代几乎每次发布的小说禁令中都能找到 水浒传 的大名。晚清“小说界革命”把 水浒传 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燕南尚生宣称 水浒传 的要义在于“平权、自由”。可见,政治 文学经典化研究并非21世纪学界的新问题,朱国华教授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将经典理论化研究概括为两种路径,一
9、是“本质主义经典化理论”,二是“建构主义经典化理论”。参见朱国华: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引自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8-101页。20世纪80年代,马蹄疾编 水浒资料汇编、朱一玄与刘毓忱编 水浒传资料汇编、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 水浒研究资料,基本上搜罗完备了早年 水浒传 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对水浒人物、水浒故事、水浒精神的探讨,其中有一些文章与时代政治话题有关,今天看来已经不甚有学术意义了。但总的说来,三部资料汇编对改革开放前 水浒传 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充分的整理,具有承上启下、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当下 水浒传 研究来说,仍是不
10、可或缺的基础资料。51第37卷白城师范学院学报话语对文学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实对经典的研究不应把其当成政治工具,而应回归学术视野。其四,学校教育对 水浒传 经典化的推进。20世纪初,“作为白话文的典范,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 为当时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学的知识人所称赏”,4但 水浒传 小说的经典性尚有争议,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些文学作品(“四大名著”等)才真正被看作是 经典”5。1955年北大中文系编著的 中国文学史、1962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1963年游国恩等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以及新世纪以来袁行霈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教材等,专节或专章介绍了水浒传,此后,水浒传
11、一直都是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智取生辰纲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等水浒故事片段化地编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同时 水浒传 小说也被列为中学生必读课外书目之一。水浒传 或小说节选被编入教材,这表明小说被纳入国民人文知识体系的建构中,被当作一种文学与文化知识或常识要求全民族所记忆和了解。据罗书华教授的研究,“四大名著”是1978年至1998年二十年间“国民最喜欢的图书”,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出版量也是“罕有其伦”,相关研究也是“超迈侪辈”,可以这么说:“四大名著 在当代的声名影响不仅超乎前述文学名号,也超越了横贯千百年的传统经典 四书五经,几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文化的第一合称、名号、符号
12、与品牌”,6水浒传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应是深入民心的。时至今日,水浒传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已被大众普遍认可,但反思其“经典化”建构历程可谓是复杂曲折的,其文学价值的发现、小说丰富的阐释空间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等,无不成为 水浒传 经典建构的重要力量。但还有一种基本情况是,水浒传 作为水浒主题多元艺术的“母本”,为水浒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小说的跨媒介传播对于小说的经典化是有一种隐性作用的,它们与 水浒传 小说共同建构了老百姓所理解的水浒意义世界。二、小说传播:多元艺术与 水浒传 叙事网络水浒故事为中国老百姓所了解,即便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知道“水浒”大名,这固然与
13、 水浒传 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有关,凡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点水浒人物和故事情节,这也与各种水浒故事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有关,水浒主题的电影、电视、动漫、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以及与水浒故事相关的文旅、餐饮、扑克、邮票等,无不在建构着人们对“水浒”的经验。正如伽达默尔所述:“我们所谓 经典 并不需要首先克服历史的距离,因为在不断与人们的联系之中,它已经自己克服了这种距离”,7某种程度而言,正是日常生活中水浒元素的不断闪现提醒着人们这部经典小说的存在,它们以一种潜隐而又微妙的方式刷新着人们对 水浒传 的认知和理解。马蹄疾的 水浒书录(1986)“外编”部分对水浒故事的多种文艺作
14、品作了集中整理,主要分为“续书 仿书”“小说 故事”“戏曲 电影 话剧”“评话 曲唱”“绘画 工艺品”8五部分。冯其庸在该书前言部分指出:“自从 水浒 艺术开始流传以后,影响所及,在其他艺术门类里也有了突出的反映。这种反映,也是 水浒 的社会作用的一个证明。因此,在研究 水浒 时,对其他艺术门类里水浒 故事的反映,自然也不能置之不顾,这样自然也希望能把有关的资料加以收集、记录、综述,以便于研究者的运用”,9确证了其他艺术门类里水浒故事的存在,并指出对这些艺术门类的水浒故事考察的必要性。正如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所指出的,水浒传 应属“世代累积型”作品,在成书之前已经有话本、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流布
15、,成书之后蔓延当代的艺术形式更多,这说明完全可以多维度、多途径地去感知水浒故事与人物,从而影响到公众对于 水浒传 小说经典性的认知与评52王婉婉:跨媒介叙事:文学经典现代勘察的一种因素第1期价。近40年来,新的水浒文艺作品更为丰富、多元,尤其是更为先进的媒介技术所建构的水浒电子数字文本,包括“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播客、微博等”“手机电子书、手机游戏等”“借助电光磁介质将文学经典的文学性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去”10。据有关学者的不完全统计,水浒传 小说的跨媒介改编已经形成了12部电子游戏作品,50部电影,7部电视剧,100余部网络小说,3部网剧,14部网络电影,6部动画,11此外,还有水浒
16、现代评书、有声图书、水浒戏曲等,这些由 水浒传小说而衍生的文艺作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小说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把现代人的价值观、艺术观融入新的水浒创作中去。综上,水浒故事以不同艺术形式的“再生产”把梁山好汉们推送到受众眼前,或者说正是不同艺术媒介交织建构的意义网络不断刷新了人们对水浒传 的审美感受,而作为这一网络意义世界的“元故事”,水浒传 小说源源不断地提供着阐释能量;此外,小说之于小说之外的种种“变体”,仿若风筝与线轴的关系,风筝飞得再高也必然受到线轴的牵引,小说母本牵制了这只能是“水浒”而非其他,故而受众的理解也必然指向 水浒传,影视作品是否忠实于原著、美术作品人物是否形象等,皆成为艺术转化后的一个评判标准,这是由经典作品的“前在性”以及经典的“光环”效应所决定的。三、跨媒介叙事:水浒传 经典化的外部因素水浒传 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内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开阔的阐释空间,这在其成书之后的小说评点以及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得到较为统一的认定。而 水浒传 的外部建构因素以及多维阐释,把小说意义和美学价值更加丰富、立体地呈现出来,但是这些外部建构因素往往又是多元复杂的。我们尊重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