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李晓丹(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民族底蕴、民族造物精神是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资源。根据服装专业特性,将课程划分为理论类、设计类、工艺类三类,依据课程类型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探索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模式。【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高职服装专业;文化自信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23)01-101-02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要在坚定
2、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长期以来,受西方以社会分工为先导的现代学科建制的影响,高校教育自然而然地更倾向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点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教学中更为凸显。雅斯贝尔斯在其 大学之理念 中曾称这样的建制是“自然科学和文科的分裂以及为不同职业培训人员的需要。”1而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讲,高校各专业课程都应当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其实,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着深厚的以德为先的育人基因,论语学而 中就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们首先需要做到
3、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知识。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教育即是价值、知识、技能协同培养的统一体系,因此,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是高职教育在六个方面“下足功夫”的重要支撑。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开发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设计学科中,中国设计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曾有学者说到:“同处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西方设计却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我们乐陶陶于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却忽视了中国设计的生存主题;我们欣喜于国际舞台上通过产品与广告重新建构的流水线式民族特色,却割裂了自我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2赓续民族设计文脉,建立起真正属于中国的设计风格是未来的年轻设计
4、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因此,当前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重拾民族文化自信;理解民族文化内涵,厚植民族文化底蕴;领悟民族造物精神,延续民族设计价值观。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发掘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对传统艺术创作方式的分析、对比,引领学生发现传统艺术创作方式的优越性以及与时代的普适性,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其次是通过对传统艺术作品外在表现形式的鉴赏,发掘深层的美学内涵、文化内涵,逐步涵养民族文化底蕴;第三是通过传统技艺的动手实践,体会传统造物过程中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以及相应的人文思想和情感,逐步建立民族设计价值观。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
5、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利用途径1.整体思路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横跨艺术学与工学,具体可以划分为理论类、设计类、工艺类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有着不同的诉求,因此,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又将以加强前置、后置课程之间联系为主要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知来处”到“明去处”再到“创成果”进行串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再由内而外地转化出具备文化底蕴的创新应用成果。2.在理论类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理论类课程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基础的审美观、设计意识等,为后续的专业教学夯实基础,是服装设计入门的重要环节。而现
6、阶段我国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大多是“舶来品”,脱胎于一百多年前西方社会现实与思维模式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对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之后形式与功能剧烈冲突的中国设计来说,颇有些“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意味,由此导致的是对传统元素不加理解而形式化地片面应用。以中国传统元素为素材可以顺应中国传统文化的衍变,在“知来处”的基础上,以内在的美学内涵涵养设计思维的形成,以期为后101辽宁丝绸百科第 1 期(总 183 期)续的设计能力培养奠定符合传统文化基因的方向。以 服装史 课程为例,该课程以展示各时期的服装历史风貌为主,同时介绍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此诠释服装风格形成的原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7、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历史底蕴以及审美素养。现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多将中西服装史作为两个并行的部分,学生对中西方的服装文化往往割裂开来看待,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学生依然难以在中国传统服饰与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服装设计之间建立起联系,若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为主线,重在文化基因的植入;以同时期的西方服饰文化为对比,重在建立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发展之间的联系,唤醒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主动应用的意识。3.在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设计类课程往往更加关注服装外在的艺术性,是服装设计能力塑造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服装
8、行业“国潮”盛行,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 2035 远景目标 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行业新生态”3,为未来十数年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明确了方向。因此,在服装设计类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应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形式、美学思想为基石,设计出更符合当代语境的服装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去处”。以 设计构成 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我国设计教育目前最广泛应用的“他山之石”。现阶段在教学中大多是直接套用西方教学体系,以点、线、面作为元素进行形的抽象、组合,以此培养学生对形的塑造能力和
9、审美能力。其实,在中国传统图案中也有着大量的形体抽象以及富有鲜明特色的组合形式,如中轴线的对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以传统图案的构成体系进行 设计构成 课程的主体教学,以点、线、面构成作为辅助教学的元素,引导学生理解中西设计不同的历史发展所导致的构成思维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拓展设计思维,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表达。此外,传统图案也是当下“国潮”服装中最常应用的元素,是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最容易入手且最重要的部分,对设计类课程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珍贵教学资源。4.在工艺类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在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中,工艺类课程往往是实现从设计到产品的最后一步,在这一步主要是培养学生平
10、面制版、立体裁剪、缝制等一系列与服装制作相关的技能。现行的工艺类课程主要是对接生产一线,鲜少涉及到传统手工艺。2022 年 6 月 28 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4职业教育更加偏向于技能的培养,在高职服装工艺类课程中融入相关传统手工艺的应用,是传统手工艺更有效的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以 成衣设计与制作 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为达成服装成品做好技术储备。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集中在运用
11、各种缝纫设备进行成衣制作,涉及到的手工操作也是锁眼钉扣、打套结等常用的西式服装的加工方法。近年来,汉服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在该课程引入传统服饰复原以及改良的制作,将传统服饰中草木染、盘扣等工艺有机融入,培养学生主动应用传统工艺进行现代成衣制作的自觉,有效提升传统工艺在当下生活中的功用,利于传统工艺进行创新。三、结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服装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供给,是立德树人任务向着正确方向前行的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凝聚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源
12、头活水。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在现代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技能之上赋予民族情怀、民族底蕴、民族造物精神,为“中国设计”的茁壮成长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与养分。作者简介:李晓丹,(1986-),女,湖南怀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教育。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服装专业 课程思政 建设中的作用研究”(XSP21YBC166)。参考文献1德 卡尔 雅斯贝尔斯.邱立波译 大学之理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12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 2035 远景目标 EB/OL.(2021-10-8)2022-9-25.http:/ EB/OL.(2022-6-28)2022-9-25.http:/ 1 期(总 18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