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内...“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例_严春妹.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762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内...“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例_严春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内...“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例_严春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内...“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例_严春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内涵及英译 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例严春妹,周子静(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衢州 )摘要:论语中的核心概念“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内涵丰富,应用面广。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礼”的阐释日趋多元化,相关译介方法多样。跨文化阐释式翻译侧重于对原语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替换或解释译者解读过的原语文本。跨文化阐释视角下从“礼”的源考及释义着手,结合“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宣传语,讨论“礼”的内涵及其英译问题,有助于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关键词:跨文化阐释;“礼”;“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英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梳理清楚“礼”的内涵,合理用英语译出“礼”意,就是从语言与文化层面对当前全球化时代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力实践。在我国古代

3、,“礼”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从鬼神祭祀、宗法等级衍生出来的礼节仪式与等级制度,经历过各时期的演进及发展,其范畴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领域,凡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一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作为一种文化集合体,“礼”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由礼仪、礼制、礼教、礼器等多方面内容汇融而成,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规范均属其范畴。随着社会文明变迁,“礼”的内涵愈加丰富。当今社会,“礼”依然是社会道德的重要表现,是可与法制并行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第 卷第期 年月 宜春学院学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曼特尔小说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4、:严春妹(),女,浙江衢州人,衢州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文学伦理学。浙江衢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年,衢州市政府提出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全力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既推动了“崇学尚礼、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南孔文化精神的传承,又赋予古城圣地现代文明之风,实现“古”与“今”的融合,加深加厚了“礼”的内涵和当代应用价值。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要想被世界了解,被其他民族所熟知,必须介入跨文化维度,对“礼”开展跨文化阐释式翻译及研究尤为重要。跨文化阐释以西方的阐释学为基础发展而来,是阐释学与跨文化理论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新兴概念,

5、强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文本、不同能指之间开放式的相互转换与生发”。自“跨文化阐释”概念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应用不断加强,在文学文化批评领域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中彰显了极大的魅力,甚至于作为比较诗学的重要概念被写进了国内比较文学的教科书。随着研究的加深,从跨文化阐释视角讨论翻译问题的成果逐渐增多,应用范围扩大,甚至于延伸到外宣英译、国际性临时展览翻译等领域。从“翻译即阐释”()到“阐释性翻译”(),再到“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翻译与跨文化阐释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和确定。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阐释,是一种跨越语言界限和文化界限的语言转换方式。实际上,翻译本身就兼具语言转换功能和跨文化意

6、义,两者相辅相成。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的翻译既要深入解读原语文本,又要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替换或解释被译者解读过的原语文本,文化因素是翻译的关键。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礼”的跨文化阐释需要对其开展历史溯源,从文化的整体视角考察其内涵价值。一、“礼”的源考及释义“礼”的繁体为“禮”,旧作“豊”,寓意通过向神灵献玉的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在 说文解字中,“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此处“豊”表示祭祀用的器皿。随着祭祀仪节的日渐繁复,“豊”与不同的偏旁搭配,产生不同的文字和含义,如表示祭祀时盛酒的器皿“醴”,表示祭祀的行为和礼节的“禮”。王国维在 释礼中将礼释为用器皿盛两串玉

7、献祭神灵,后来也兼指以酒祭献神灵,再后来把一切献祭神灵的事都称为礼。李泽厚则将“礼”界定为“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无论如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的释义不断扩展,从“敬神”到“仪式”,从“典章制度”到“道德规范”,从“秩序”到“自律”,“礼”的内涵发展和演变充分表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实际上,礼最早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是对天地自然和鬼神祖先的祭祀。这种远古之礼浓缩着当时人类强烈的感情、信仰和期盼,表达着人类想控制自然和神明意志的愿望。从虔诚的祭献、祈

8、祷仪式到世俗生活中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礼”通过对人们的约束和规范,维持了远古先民的社会秩序。随后,夏、商、周三代的先贤们运用事神仪式(礼)与事神歌舞(乐)对民众进行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初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在儒家伦理教化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礼”超越了宗教仪式的范畴向“礼制”转化,由“奉鬼神之事”转向建构维护君主的等级伦理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礼”是等级社会的深刻反映,既指宗教祭祀仪式,也指伦理道德和政治法律制度,同时涵盖了古代人们的行为规范,起着巩固和规范秩序的作用。在 论语中,孔子以 次的使用频率对“礼”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损益转

9、换,建立了一套以礼序、礼教、礼治思想为核心的“礼论体系”,将“礼”置于“仁”“义”“智”“信”语境下加以阐释,赋予“礼”以新的内涵,突出了“礼”的道德性和人文性。经过孔子对“礼”的内涵的补充和发展,“礼”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尤其是在社会政治、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中,具有了重大而独特的文化意义。孔子的“礼论体系”视“礼”为治国方略,处事之本、修身养性之法,尤其强调个人行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规范,其终极目标是以“和”为贵,这与我们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极为一致。二、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英译王宁认为,在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跨文化阐释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李庆本也认为,

10、在向外国人讲授中国文化的时候,跨文化阐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正是跨文化阐释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历史使命和功能。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有助于母国文化的内涵第期 严春妹,周子静: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内涵及英译 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例第 卷在译出语文化中得到阐释式的再现。在当下“用英语讲话中国故事”的语境下,我国的儒学思想研究获得了更多的阐释空间,而对孔子思想集大成者 论语的跨文化阐释,更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发展,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实际上,随着孔子及其思想国际化传播的加深,论语的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

11、视,其不同语种的译文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人及中国经典文化思想的中介。正因如此,就中国文化典籍传播视角而言,论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仅次于 道德经,被译成 多个英文版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英语世界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典型实践案例,“礼”在 论语中是仅次于“仁”和“君子”外出现次数最多的核心词。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礼”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活动方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最难与异质文化沟通,极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错位问题。对“礼”开展“有限的跨文化阐释”是我国儒家思想尤其是五常伦理思想国际化传播的核心考察点之一。目前,国内关于“礼”的研究和英译

12、大多基于中华典籍文化研究开展,尤其是以 论语为载体,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来诠释“礼”的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可以说,“礼”的内涵和英译策略深刻影响着儒学思想的国际传播。跨文化阐释注重从文化的整体视角来考察如何准确地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加以再现,尤其是忠实地再现一种文化的风姿和全貌。众所周知,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只有将“礼”置于“论语”这一文化场域中加以考察,才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进而全面把握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特性。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对 论语中的“礼”进行过英译和研究的主要是柯大卫()、理雅各(

13、)、辜鸿铭、苏慧廉()、韦利()、刘殿爵()、安乐哲()等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理雅各、韦利、刘殿爵、辜鸿铭等人的英译本。受不同的教育经历、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四人对 论语中“礼”的解读和翻译不尽相同。表 理韦刘辜四人在 论语语境中对“礼”的理解和翻译译者翻译情况解析优势特色局限性理雅各常用译词:()()()()的意思:行为恰当举止符合规范 的意思:仪式活动传统礼仪采用直译法高度忠于原文对“礼”缺乏深层解读;文化内涵不够韦利常用译词:()()的意思:仪式形式仪式行为 基本同 采用直译法统一性较好对“礼”缺乏深层解读;忽 视 文 化 语 境;过度对应式异化刘殿爵常用译

14、词:()()宗教仪式行为采用直译法统一性较好窄化了“礼”本身的内涵辜鸿铭常用译词:“”,“”,“”,“”,“”,“”,“”,“”,“”,“”,“”,“”,“”视“礼”为严格的人文原则,多译为 (),但依据语境用词变化多采用注解的方式,构建跨文化阐释的路径部分译文过度阐释和误译;过于添加自己的理解和阐释从表可见,理雅各、韦利、刘殿爵在翻译“礼”时,坚守“信”的原则,采用直译法,译文中基本采用了前后翻译一致的原则,理雅各常用 ,韦利多用 ,刘殿爵几乎全部用了 。相比之下,辜鸿铭的译文用词更丰富多样。从图可见,辜根据 论语中“礼”的不同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所选用的词也呈现多样性,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分别

15、是 (次),(次),等词均出现了次,其他还有不少词均使用了次以下。虽则使用了眼花缭乱的“礼”译词,却也说明辜鸿铭在译“礼”时的文化思考和变通。只有基于对原文的理解度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翻译才能准确。就此而言,辜鸿铭占了极大优第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 卷势。作为首位翻译 论语的中国人,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欧洲文史哲,深研中国儒家经典,中文功底深厚,在儒学英译过程中,擅长在英译中给予对语言或文化添加阐释性的词或短语,使译文更能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在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眼中,理雅各的译本影响大,水平高;在中国译者看来,辜鸿铭的译文最具代表性,通俗易懂。不难发现,辜鸿铭在英译“礼”时,凭借语言知识功底

16、和对 论语精神本质的理解,采用了创造性变通的方法,适当地阐释填补了原著与译语读者理解之间的空白,为读者、译者与孔子的“礼论体系”开展对话提供了载体,也为“礼”的英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也是我国译者对“礼”的跨文化阐释的经典实践。图辜鸿铭 论语英译本中“礼”的翻译情况对比图三、“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英译探讨“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通过“礼序”“礼教”“礼治”等思想的构建,孔圣人的终极目标是力图通过“礼”的约束和规范,达到“天下大同”的目标追求。要想实现这个追求,必须要积极践行“礼”的内涵,发挥“礼”的社会价值。“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的提出和衢州精神的构建恰好呼应了“礼”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实践价值。衢州历史悠久。公元 年初(宋建炎三年),孔子第 世嫡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召南迁,率族人随宋高宗南下,史称“大宗南渡”。后高宗念其有功,赐家衢州,建立家庙。孔氏家族遂有南北之分,衢州由此称“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取材于南孔文化,扎根于儒学思想。“礼”是儒学文化的精华,“南孔圣地”自应推崇“衢州有礼”,从而赋予古城圣地现代文明之风,实现“古”“今”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