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跨越时空古老文物在他们手中“复活”_周剑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768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时空古老文物在他们手中“复活”_周剑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跨越时空古老文物在他们手中“复活”_周剑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代广西2023年第4期跨越时空,古老文物在他们手中“复活”本刊记者/周剑峰2月 10日,细雨纷飞,天气微寒,去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热情不减。春秋双虎耳蟠螭纹铜罍、西汉羽纹铜凤灯、西汉翔鹭纹铜鼓离开人们视野4年的馆藏文物,再现风采。人来人往的展厅背后,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安静角落广西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中心。在这里,书画修复师李程飞和他的同事们,日复一日,与一件件传世文物为伴,修旧如旧,精心钻研。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修复工作始于春秋,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李程飞是广西博物馆第三代书画修复师,他的父亲曾在馆内承担文物修复工作,长期耳濡目染

2、,他从小就立下做一名书画修复师的志向。棕刷、毛笔、镊子、马蹄刀这些看来似乎很普通的修复工具,却被李程飞视为珍宝。借助这些简单的工具,他在古人留下的花鸟虫鱼与横竖撇捺之间游走,做着复杂而又精细的文物“医生”的工作。“书画文物是所有文物当中最脆弱的一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以及氧气、酸和碱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书画文物的寿命,导致其出现残缺、炭化、粘连等现象。”李程飞向记者介绍,他的工作就是除掉这些“病害”,把破碎的拼回去,把霉烂的清干净,把残失的补回来。书画修复要历经手工清洗画心、揭背、补缺、接笔全色等二十几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错。修复一幅书画短则数周,长则数月

3、甚至一年。从业21年的李程飞也忍不住感慨:“当初只觉得书画修复神秘,真正入行后才发现,既要懂得书画专业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习近平关注责编/杜宁南宁市博物馆纺织品修复师庄萍展示完成修复的背带芯。张友豪/摄322023年第4期当代广西知识,还要熟练技法、掌握手艺,不然真吃不了这碗饭。”入行至今,李程飞逐渐成长为书画修复的行家里手,他参与修复的文物有七八百件。“文物是有生命力的,每当我修复完一件书画作品,揭开它背后那段尘封的历史岁月,将它重现于世人眼前,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

4、的。”李程飞说,这样的成就感足以让他终身热爱这份职业。同时,李程飞也对文物修复的传承和延续产生了担忧。“以我们博物馆为例,需要修复的书画文物实在太多了,即使我干到退休,也修复不完所有文物,得一代接着一代努力。”目前虽然已经带有两名徒弟,但提起技艺的传承,李程飞依然十分忧虑,“不止书画修复人手不足,馆内从事金属、古籍等类型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也仅有1至3人。”对传承的忧虑,南宁市博物馆纺织品修复师庄萍亦体会深切。2月9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南宁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时,身穿白大褂的纺织品修复师庄萍,正拿着镊子和针线,专注地修复一件民间文物刺绣背带芯。“我 2014年开始从事纺织品修复,从接触这份职业,

5、我便彻底爱上了!”庄萍说,她曾用一年时间成功修复一幅 翠鸟图,看着修复后的文物重新展出与世人见面,所有的辛苦便顷刻间烟消云散了。“一针一线的穿梭,就如同和先贤进行了对话,窥见了当时的历史。”说起自己经手修复的文物,庄萍欣慰又自豪。与带有徒弟的李程飞相比,庄萍略显“孤独”。“馆里原先没有纺织品修复这块业务,是在我进馆后增加的。”庄萍说,“想当文物修复师的人不少,但行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无形中拉高了就业门槛。”文物修复人员匮乏,一直是广西各级文物单位普遍面临的困境,受限于编制、学历、科研经费等因素,它们很难招聘并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截至 2021 年年底,全区文物博物从业人员共3907人,但文物修

6、复人员的占比不高,虽然我们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可困境依然存在。”自治区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目前尚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头雁”型专家学者及相关团队,青年专家学者成长速度相较部分省份仍缓慢,部分领域和地区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现象。不过可喜的是,目前我区已着手采取专业培训、高校深造、以赛促培、师父带徒弟等方法,解决文物修复人才断层问题。同时,通过政校联合定向培养、优化人事管理模式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文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广西博物馆持续深化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申报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已获批立项,5位专家被聘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直接带培学

7、生。同时,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近3年共指导培养研究生53名。“我们先后从广西博物馆引进了两名金属器文物修复师,从山东省博物馆引进了一名有机文物修复师,壮大了我馆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南宁市博物馆副馆长卢敏生介绍。“一份纸质档案的手工修复,需历经喷水、刷浆、拼接、托裱、上墙等十余道工序,全靠档案修裱师来完成。档案是不可再生资源,为认真履行好 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 的神圣职责,我们将从新时代档案工作的特点与需求出发,做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注重政治引领,强化业务学习,创造多岗锻炼的条件,打造复合型人才,以缓解当前档案工作专业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

8、自治区档案馆副馆长蒋宏灵介绍说。和李程飞、庄萍希望的一样,文物修复需更多年轻人的热爱与传承,但愿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为文物保护贡献力量。档案与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档案与文物修复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档案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是最关键的破局之举。首先,应大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素质。实践锻炼是提高档案与文物修复工作岗位从业人员个人专业素质的必经之路。相关单位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以学促干,以干促学,使学习和工作有机互动,努力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考核机制方面,应建立与工作能力、综合素质

9、、工作业绩挂钩的奖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能力突出、业绩出色的人员进行奖励,促进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其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区内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档案与文物修复等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档案学、考古学、文物修复学、博物馆学等专业的培养力度,培养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层次的专业人才。档案与文物保护相关单位,应根据新时期档案修复、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对单位内好学上进、年富力强且有实践经验的人员,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报读硕士、博士,使他们成为专业拔尖人才,带动全区档案与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向前发展。最后,应加大对外学习交流。培训班、进修班、专题讲座等是文化遗产保护人员互相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外交流学习,可以汲取信息,取长补短,短时间内提高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各单位应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派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或参观考察,以拓宽思想、开阔眼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可以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业内专家进馆现场传授,达到从业人员再教育、再学习的目的。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凌艳萍【专家视角】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