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_杨彬.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775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_杨彬.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_杨彬.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_杨彬.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创新创业142就业与保障2022.12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文/杨彬 方舒摘要:伴随“慢就业”和毕业生随意离职等不良就业现象和问题的涌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而思政教育凭借其特殊性,能有效帮助高校缓解相关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分析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挖掘当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思路,希望能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顺利融合提供帮助。关键词:思政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创业教育被赋予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使命。各高校为了能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就业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思政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拥有正确

2、的价值观、就业观等,使其在后续的就业过程中具备更好的竞争力。因此,各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推动社会的稳健发展。一、思政教育在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中指出“四个正确认识”的明确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立场、方法和观点去分析问题,将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把握时代的发展,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各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既要培养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思维模式,也要引导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就业创业指导

3、工作不仅要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当下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材料准备、求职礼仪与技巧、决策的类型与方法、创业理论与实务等就业准备工作,还要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分析的能力,能通过创新的思维解决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最终提高自身就业创业的综合素养。思政教育为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根基。二、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而且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清晰自身的定位,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与职业素养。另外,还能引导学生拥有良好乐观的心态,提高自信心,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于尝试和挑战,缓解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消除不

4、良情绪,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一)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的优劣势。自我认识包含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实际需求、就业创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剖析自我,从而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二)思政教育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促使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与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经济的下行趋势,最终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清晰社会现状、认清就业形势、端

5、正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促使学生能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与就业环境客观地择业,避免出现只关心与工作的环境、薪酬,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中具有明显的作用。伴随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向学生普及当前的就业方针政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加强对偏远山村地区的就业政策宣传,鼓励学生到偏远地区的基层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一)“慢就业”现象不断涌现根据智联招聘“2021 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参与本次

6、调研的 2021 应届毕业生当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 18.9 个百分点;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 8.1 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 6.6 个百分点。另外,毕业后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应届生占 9.5%,较去年的 6.6%也有明显提升。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学历越高,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同时,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比例也与学历成正比,5%的硕士毕业生打算出国继续深造。“慢就业”143就业与保障 2022.12现象不断涌现,大学生无法通过就业获得自立的资金需求,只“啃老”,成为新一代的“失业群体”,对其自身、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消极影

7、响。并且“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也会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焦虑,给后续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二)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和科学的职业规划自我认知能力要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四个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由于大学生的成长受环境影响而较为局限,导致其不能清晰认知自身的兴趣爱好,不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及优劣势,无法获得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因此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无法与自身特点有效匹配。各高校缺乏对学生自我能力认知的教育,无法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社会的认知,从而影响其未来长远的职业发展1。(三)劳动意识教育淡薄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现如今“劳”的素质培

8、养逐步被弱化,劳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不断脱离“家庭”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眼高手低”等不良现象,各毕业生不断涌入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独木桥”,希望能在环境舒适、工作轻松的情况下工作,对生产密集型的岗位无法接受,导致就业市场不断出现技术性岗位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四)就业态度及诚信度不足现阶段,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态度上存在诸多问题,被动就业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主、积极的态度,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认知缺乏与对社会了解的不足,从而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丧失主动寻求岗位的动力,往往受家庭原因等外界因素影响而被迫寻求工作。另外,一些大学生求

9、职成功后的就业诚信度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以频繁离职、跳槽等不良现象为主。这种频繁跳槽、随意离职的现象是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对自我认识不足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缺失、职业道德不足的深层反映。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质增效的策略(一)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家庭和谐、个人生存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一些大学生既不进一步求学深造,也不急于就业工作,希望能慢慢思考自身未来发展和等待适合自己的出路。这种“慢就业”现象不断涌现的实质是学生缺乏生存压力。从心理层面分析,“慢就业”现象是其理性的思考与选择,如果在就业市场中寻求不到与自身爱好、兴趣和专业相匹配的工作

10、岗位时,希望能等到更好的就业时机。另外,有部分“慢就业”学生则是就业自信心不足而导致的,出现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怀着无所谓、逃避的态度,宁可对就业抱着拖延、等待等消极情绪,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要构建多元素、多方位、多维度的育人模式。首先,各高校要学会凝聚共识,发挥多元素协同管理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利用多方位教育通道,融合家庭教育,让学生家长能意识到大学生的教育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方面协同共商从而予以重视。其次,各高校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多方资源,建立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互补机制。最后,各高校要搭建多维度交流平台机制,方便家长能及时了解就业政策。(二)构建全

11、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首先,各高校在新生初入校园阶段,将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文化宣传融入招生工作和录取过程中,建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还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新生的军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新生在军训中端正思想、锻炼意志,为新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精神基础。最后,设立学长教员制度,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优秀党员骨干充当学长教员,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能及时给予帮助,协助辅导员管理新生,培养学生骨干。其次,各高校可以将思政元素和就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课程具体分析,有效将思政教育结合其中。第一,分类制定目录。各高校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出课程

12、思政教学改革参考目录,将高校不同专业中的不同课程可能涉及思政元素、德育元素的部分,如爱国教育、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第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大纲。高校各学院根据参考目录中涉及的课程进行修订,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时明确每个课程应涉及的思想教育内容。第三,各基层教师要提前做好集体备课。各基层教师要做好集体备课活动,将思政教育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各学院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各学院还可以开展思政教学评比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励教师积极

13、参与其中,并给予相应的奖励2。最后,各高校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临毕业时的衔接阶段。一是要构建成熟的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该团队可以设置就业指导人员、思政课程教师、校外实践导师等,提供多角度的就业指导帮扶工作。二是要将思政课程与就业指导相融合,互补长短。在就业指导教育中融合思政元素不仅能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还能通过红色文化结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与国家、社会价值目标统一。三是要将思政元素与实践相融合,高校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校友、企业家来校授课,为学生传授经验,推动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144就业与保障2022.12(三)强化大学生的道

14、德风尚建设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学生自主择业就业的基础,而劳动意识则是就业意识的核心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进行深刻阐述。社会中一个职业的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薪酬待遇、社会认知、舆论氛围、地区地域等,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也间接体现出自身的劳动意识。因此,在培养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其不要过分追求“白领”职业,要到社会与国家需要的岗位中去,在适合自身能力的平台中施展才华,要在工作中追求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优秀劳动品质,端正自身的就业理念。高校还要深入企业积极调研,展开深度合作,开展定制人才培养机制、寻

15、求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另外,各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学校中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通过对道德模范的事迹予以宣传,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目标,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例如:2020 年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为抗议英雄钟南山等优秀人才提供最高礼仪。再比如: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为了能投入抗疫战场克服诸多困难等,这些道德模范标兵让我们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通过对他们个人事迹的宣传与影响,强化国家信仰和民族记忆,为大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思考,推动大学生不断学习和模仿先进榜样的精神并自觉转化为自身的价值意识与行为取向,进一步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

16、公德、职业道德,自觉形成礼让宽容、修身律已、服务奉献、崇德向善、守信光荣的社会主义文明道德新风尚3。(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曾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扎根中国大地,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因此,各地政府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成效。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业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创业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梦想,还能创建更多就业岗位,对于个人、社会都大有益处。因此,各高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创业的意识,学生在创新创业课中学会自主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如何运用团队,为后续创业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