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_逄锦华.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832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_逄锦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_逄锦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_逄锦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29财经视界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文/逄锦华202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了“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既支持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优势,也要帮助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地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根据各自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实现更高水平的区

2、域协调发展。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间政府合作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城镇化则作为未来经济的突破口,旨在解决过去留下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城乡二元发展失衡。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3、“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国家重大战略逐步走向成熟,战略内涵不断丰富,政策手段日趋完善,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哈佛大学的亚当布兰顿伯格和耶鲁大学的巴里内尔夫在其著作竞合策略中提出的竞合理论认为,区域内不同地方政府基于利益的考量,在不断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甚至削弱区域内其他地方政府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主要是区域内地方政府各自利益的不同所致。虽然国内小城镇的发展处在一个“上下两难”的尴尬逄锦华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会员。030财经视界位置,

4、但在基础环境、战略定位、人口导入、自身特色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下,未来小城镇发展存在巨大潜力。有学者将“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总结为五大难题,认为各地行政区域分割、城市间恶性竞争、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及区域污染严重制约了区域政府合作”。用大战略运筹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为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定向领航。从京津冀到粤港澳,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之畔,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生根,推动大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一是对区域发展道路进行顶层设计;二是实行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三是实行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这条多元化、渐进式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区

5、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有力支撑了整体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区域援助政策应主要针对关键问题区域展开,切实帮助各种问题区域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更好推动整体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落子占星,全盘取势”。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有对外贸易优势的地区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区域的发展。而发展过程中的平衡,需要进行区域协调,找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背景下的区域统筹方式和方法,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形成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城乡发现差距缩小的现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时代城镇格局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

6、战略,体现了区域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区域发展的理论建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加深,开始基于发展不平衡进行新时代的经济要素的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划分。从区域板块上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理论再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区块划分。从城市群建设的理论提出“港珠澳大湾区、环渤海城市群等大中型城市群、中心城市、特色城镇等规划,构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新时代区域建设理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东北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机;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

7、提升,国家现代化经济增长新动能区域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东部地区先行先试,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031财经视界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中国星网作为首家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注册落地;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更好、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提速,前海、横琴、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迈向深入。区域发展的区域内平衡性逐步增强。区域建设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下进行了新的调整,开始以省际

8、区块和区块城市群为联动进行城市协调发展,出现了南京产业带动皖南、广佛交通同城一体化、青岛日照港口联动等区域一体化现象,使得区域竞争变成比较优势的合作,形成更好的区域协调的平衡。在发展差距的平衡上,通过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体的点线连接,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缩小接入电商物流官网中,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在外向型经济避险布局上,实现经济腹地和经济内循环提前布局以及区域产业转型布局,挖掘内需增长潜力。如广东提升基础制造业等级,转移手工工业产业进广西云贵,并藉由水路开发西南消费市场。青岛通过兰青线铁路和青银公路将港口的进出口腹地拉伸,增加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区域发展的跨区域协调性逐步完善。在东、中

9、、西和东北的振兴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发展政策开始差别化布局,东部继续引领,中部崛起到跟进,西部振兴到大开发,东北从老工业基地到扶持冰天雪地的绿色生态发展,都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和新行业的理解上的更新。以城市带和国家安达重点区域战略的协同实现跨区域之间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京津冀、长三角、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协同和中原经济区、大湾区等综合性城市集群配合成果引领区域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并加快社会资源的区域内流动。四大区域板块间协调发展,实现以政策引领、市场共建、文化互融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体现了跨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区域发展的大城市、城市群带动作用显著。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随着各

10、区域板块之间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形成新的发展力量。重点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成为区域一体化中新的主体,并相互影响,成为城市群。城市群在治理模式和资源调配上进行区域一体化调整,进而形成制式上的统一,符合市场经济对于规范化商品的边际成本最低的诉求,也能使城市间融合更加快捷。在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的都市圈城市群以及中原、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的逐步成长,对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能力会愈发加强,突破省界和市域限制,实现区域带动协调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城乡经济要素联动提升。市场经济将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撕裂,将原有的分割状态打通,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推动。农村产业和村镇企业接入市场经济的商品竞争之中,进行企业化改

11、革和股份化分红。在农业生产中实现土地整合和机械化作业,增加单位农作物产量,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驻点乡村医生制度,建立道路、自来水、燃气、网络村村通工程,拉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在中小城市和部分大城市开放户籍限制,使劳动力人口和土地要素相匹配,实现城乡在经济发展中的要素联动。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神州大地绽放新的精彩。全国城镇化格局渐趋优化稳定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推进城镇公共服务

12、向乡村覆盖。积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办好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建立柔性人员上下流动机制,推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增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通过对口帮扶、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等方式,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健全县乡村衔接的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因地制宜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推动县乡村(户)道路联通,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

13、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建设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和城乡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鼓励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一整套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确立。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全国联网、上下贯通。032财经视界支持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快改革探索,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全球同期减贫人口的

14、70%以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人口;农村基础设施稳步完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动员了全国95%以上的村庄,4亿多人次参加进来,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膜回收率达80%,绝大部分村庄摆脱旧有的“脏乱差”形象。“两横三纵”城镇化国土格局更趋成熟。并向“四极支撑,中部强化”的“钻石型”结构演化,一个战略支撑点更加丰富,网络化特征更加明显,要素布局更为均衡的成熟格局呼之欲出。劳动力、资本、技术、建设土地资源、信息等要素继续向城市群集聚,使

15、其日益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形式。都市圈形态日益成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周边中小城市及县城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动能日益增强。产城关系、职住关系得到更大改善,日常通勤和节假日出行条件更加舒适。人的生活圈、就业圈、迁徙圈范围和选择性日益多元化。主体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主产区的人口也会更趋近合理的“减负”水平,其中的部分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将经历常住人口规模的收缩期,其生态产品优势和环境质量优势,乃至“慢生活”优势,也会吸引更多的特色化需求和时段化需求的人群以更加多元的流动方式加以利用。中国常住人口在乡与城之间的“三七开格局”会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流空间”和“

16、流渠道”的建立实现要素流动,促进原本被隔离的城乡异质性的二元结构向同质化的一元结构转化,达到城乡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多维度等值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原动力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理性经济着观望态度,或有选择地实施一些政策,对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眼前利益的制度可能会积极实施,反之就可能置之不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困境。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过多要求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人、财、物的全方位支持,在利益一致时尚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旦利益需求不再一致,它们之间的合作便有可能破裂。首先,人口融合,包括乡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提升生活质量,也包括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和多元互动,形成“城乡双栖”的融合居民。其次,空间融合,城乡地域空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流空间”引导下城乡物资和信息交流的“流渠道”更加便捷,产生时空压缩的效应,也就是我们讲的对零距离、零时滞、零位差的追求,我们离这个空间融合目标越近,反过来也会加强人口融合的进程。再次,社会融合,就是目前我们强调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环境融合,则是自然统一体中城乡系统的平等共生,生态本底的永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