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I:10.16382/ki.1000-5560.2023.02.002金本、银硕、铜博:能力信号还是学历歧视?*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 10 届博士毕业生的实证研究马莉萍1叶晓梅2(1.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本文基于我国某“双一流”建设高校 20082017 年间共 10 届博士毕业生数据,检验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中是否存在“金本、银硕和铜博”的前置学历歧视现象。研究发现:(1)“金本”“银硕”和“铜博”并非全面反映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标签:仅在英文发表的期刊总影响因子的表现上,理工科专业中的“金本”和“银硕”显著高于“
2、铜博”,在其他科研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中的三类博士在各类科研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2)三者在学术职业获得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置学历歧视:不管是否控制在读期间的科研产出,理工科专业中“铜博”更可能获得非正式教职(博士后),人文社科专业中“金本”更可能在高水平大学获得教职。关键词:学术职业;学历歧视;博士生就业 一、问题提出学历是个体能力、志趣与社会资本的综合体现(付连峰,2016)。在我国博士规模扩招和海归博士持续回流的背景下,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中的议价能力有所下降,开始出现学历查三代现象。毕业于同一所高校的博士,也会被招聘单位以他们的本科和硕士毕业高校类型
3、加以区分,并冠以“金本”“银硕”与“铜博”的标签(汪栋、王宗业,2013;易连云等,2013;王军辉等,2014;Shen&Chen,2018;刘霄,2020)。即使硕士和博士均就读于顶尖大学,仍存在“本科学历卡脖子现象”,即因本科毕业于地方普通高校而在求职过程中无法获得名校面试机会。一项针对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研究也发现,相比“金本”与“银硕”,本科和硕士就读于非精英大学的“铜博”在学术劳动力市场求职时更可能受到歧视(高耀、杨佳乐,2019)。尽管社会各界对“金本”“银硕”和“铜博”的关注很多,但是相关研究多来自于个案分析或对博士生的主观自评调查,缺乏对这三类博士科研能力的客观测量及其在学术
4、劳动力市场中真实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难以真正回应三类博士在就业结果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若存在差异,其原因是科研能力的差异还是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学历歧视。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基金项目:202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流大学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及变化趋势:学术劳动力市场变迁的视角”(21YJC8800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高校教师结构和职业发展研究”(719740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 批面上项目“博士培养质量与提升机制
5、:一流大学的追踪研究”(2022M710213)。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No.2,202314为此,本研究利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 10 届博士毕业生科研发表和就业数据,基于信号理论实证分析“金本”“银硕”“铜博”的标签能否反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在科研能力可比的情况下比较三类博士毕业生在从事学术职业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高校教师聘用与人才评价改革提供借鉴。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被冠以“金本”“银硕”和“铜博”的三类博士,其主要差异是获得博士学位之前的本科与硕士学历,即前置学历差异。关于前置学
6、历能否反映博士个体能力差异的研究存在如下两类迥异的观点。(一)前置学历是个体能力的有效信号信号理论认为学历可以有效反映个体能力,当雇主难以直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时,会倾向于用学历来识别求职者的能力,从而快速且低成本地筛选出高能力的求职者(Doeringer&Piore,1971;Con-nelly et al.,2015)。尤其是在学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当应聘者的博士毕业学校相同时,大学(或科研机构)就会倾向于将他们的前置学历作为其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这一信号的有效性取决于在不同教育阶段考取顶尖大学的难度差异及不同类型大学培养质量的差异。首先,从入学机会来看,通过高考进入顶尖大学
7、的竞争最为激烈,若以竞争力来衡量能力,则“金本”所反映的能力更强。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每年在各省的本科录取率约为万分之一,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本科毕业后部分学生会选择就业或出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顶尖大学的竞争程度有所降低。且有研究认为,近年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考取顶尖大学硕士和博士的能力信号不及高考进入顶尖大学所反映的能力信号(李彬、白岩,2020)。其次,从培养过程来看,顶尖大学的培养质量也为“金本”与“银硕”的能力信号提供了支持。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性投入以外,顶尖大学还能依靠其学术声誉获得额外的专项经费(李彬、白岩,2020)、科研项目收入、校友捐赠
8、和校企收入等(王战军等,2021),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朱建育等,2013)。同时,顶尖大学拥有更加优质的师资和更为丰富的科研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Long et al.,1998),提高社会认可度(李冬、沈红,2009;王嘉颖,2014;付连峰,2016)。最后,从教育的累积性特征来看,由于个体发展会受到前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影响,本科和硕士阶段就读于普通高校的“铜博”与“金本、银硕”在本硕阶段的差异会呈累积趋势不断放大,最终使得早期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发展远远优于其他群体(Diprete&Eirich,2006)。如蔺玉(
9、2012)的调查发现,本科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博士生。(二)前置学历反映个体能力存在偏差尽管学历是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仅以学历来反映能力也可能存在偏差。在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下,学生能力与其就读本科大学的层次未必能够实现精确匹配。各省人口规模和高校招生人数不同,各省份考生考取精英大学的难度也存在差异。例如,2020 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各省的录取人数为 30 人(西藏)至 550 人(北京)不等,考生人数则为 32 900 人(西藏)至 1 158 000 人(河南)不等;相比北京 1.1%的录取率,河南的录取率仅为 0.034 5%。录取率的省际差异可能使
10、得能力类似的学生会进入层次不同的大学。加之高考“一考定终身”和应试特点突出,高考成绩未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能力。而人的发展又是动态变化的,仅从第一学历或前置学历来判断博士生能力可能会有所偏颇。从不同层级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来看,相比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阶段(科尔,1989;谢宇等,2018),也是学术精英成长的关键(Long et al.,2007;阎光才,2010)。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管博士毕业生本科毕业于何种类型的高校,获得博士学位都意味着接受了同等质量的博士教育并达到了该校博士学位的要求。有实证研究验证了上述观点,如 Grove&Wu(200
11、7)基于美国 5 个经济系博士点申请人的调查研究、古继宝等(2009)基于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博士毕业生的研究、王海迪(2018)利用 886 份博士生调马莉萍等:金本、银硕、铜博:能力信号还是学历歧视?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 10 届博士毕业生的实证研究15查的研究等均发现本科学校层次不能有效反映博士的科研能力。另一些聚焦大学教师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大学教师的本科学校层次与其科研能力间并没有显著关系,如洪永淼等(2014)对中国 16 所经济学院教师的研究、沈勇(2016)对 875 名大学教师的研究、刘霄(2020)对全国 28 所公立高校 1 683 位教师的研究、李峰和孙梦园(2019)
12、对 19982017 年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研究等。还有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本科出身,博士教育对学者科研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如余广源等(2017)基于我国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学科 882 位全职海归教师的研究发现,本科学校排名对教师的科研发表数量和质量影响不显著,但博士毕业学校则与其科研产出数量与影响力显著相关。以上研究发现均表明,前置学历并不能作为科研能力的准确识别信号,使用“金本”“银硕”“铜博”作为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标签可能导致学历歧视。(三)研究评述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可知,博士生的前置学历与其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大学教师招聘看重前置学历究竟是学历歧视还是能力信号仍然缺少实
13、证研究的支持。以往研究在比较不同前置学历的博士生或大学教师时,多聚焦科研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此仅能回答不同类别博士生的能力差异,而无法回答在求职中是否被差异对待。加之,多数研究的数据源于问卷调查中自我汇报的信息,可能存在主观性强、测量不准确等问题,难以回答能力相同的博士生在求职中是否遭遇了歧视。因此,本文将利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 10 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和客观发表数据,实证检验“金本”“银硕”“铜博”三类博士的就业去向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若存在差异,其原因是能力差异还是学历歧视。三、数据和研究设计(一)数据与指标介绍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某“双一流”建设高校 20082017 届博士毕业
14、生的行政管理数据,既包含博士生的性别、民族、录取方式、录取院系、毕业年份、毕业工作去向等信息,也包含博士生导师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职务、学术经历等。相较于以往研究中使用的问卷调查数据,行政管理数据更为客观准确。为了获得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准确测量,课题组在中国知网和 Web of Science 网站中收集了博士生在读期间的中文和英文科研产出,并将其与行政数据进行精确匹配。前置学历信息是本研究的核心变量,但是由于数据中缺少一部分学生的这一信息,本研究团队通过搜索博士生的简历,并在百度学术、CNKI 等网站查询相关信息,尽可能多地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在剔除了在职博士生和前置学历缺失的样本后,最终进入分
15、析的共有 2 110 名博士生。表 1 展示了样本博士生群体在全体博士生中的代表性,可以看出,通过比较全样本、分样本和缺失样本中博士生的核心特征信息发现,样本群体在性别、党员、少数民族、学科专业等方面,三者的分布非常接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进入本文分析范围的博士生样本能够代表该校全体全日制博士生群体。表 1 关键指标的样本代表性检验(%)类别全样本本文分析样本前置学历缺失女性37.4735.4538.13党员59.4556.4960.43少数民族4.995.264.90理工科64.7267.2063.90 本文的因变量分别为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选择和在读期间的科研能力。其中,学术职业变量包含
16、:(1)毕业生是否选择从事学术职业的二分变量;(2)获得正式教职还是从事博士后工作的二分学术职业变量;(3)从事正式教职所在大学的层次变量,大学层次包括在北清顶尖高校任职、在除北清外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任职和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任职三类。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能力依据Harris(1990)提出的学术成果影响力、质量、重要性和数量的分类标准以及梁文艳等(2016)、叶晓梅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 年 第 2 期教育评价16(2019)等的研究,这里将科研能力设置为 4 个指标:(1)中文科研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之和;(2)中文科研发表的引用率之和;(3)英文科研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之和;(4)英文科研发表的引用率之和。本文的核心自变量为博士毕业生的前置学历,共分为三类:“金本”指本硕博均在顶尖大学(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就读的博士;“银硕”指本科不在顶尖大学就读而硕士和博士在顶尖大学就读的博士;“铜博”为本科和硕士均不在顶尖大学就读,仅博士在顶尖大学就读的博士。控制变量既包含博士生的个人基本特征,如性别、党员、民族、毕业年份、院系专业等,也包含可能影响博士生科研能力与就业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