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劲松隐逸高立士——谈紫砂作品《方山逸士》的文化内涵_吴勇.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855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劲松隐逸高立士——谈紫砂作品《方山逸士》的文化内涵_吴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7CERAMICS SCIENCE&ART106PURPLE CLAY紫砂专题论圆珠石瓢的泥料特性与器型美学众紫砂壶的泥料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的,不同的颜色也是彰显出不同的视觉美韵的,这把圆珠石瓢的泥料,作者选用的可谓是恰到好处,虽然作者只用了一种红泥去塑造,但是在视觉上却不会让人觉得单调简单,红色象征着温暖、热情、奔放,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制壶之时的激情澎湃,那种热爱紫砂艺术的热血沸腾,都能够通过这一颜色感受出来,并且壶身呈现出来的红色并非是俗气的大红色,而是饱满厚重的红色,将整把紫砂壶塑造得极为典雅大气以及内敛华贵,在视觉上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带有东方特征的古色古香,这也使得这把紫砂壶非常的

2、耐看而不俗气,紫砂壶泥料的典雅大气、内敛华贵,恰恰也是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虚怀若谷、谦虚的民族品质,同时泥料的优良性以及纯度之高,使得这把壶体的表面光滑无比,相当的细腻,并且这把壶泡养得越久,越会光滑锃亮,能够让人们体会到养壶的愉悦之感。仔细观察,壶身的表面会有一层细小的颗粒,包裹住壶身的细小颗粒是作者在烧制成型过程中的一种与火焰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使得紫砂泥在烧制之后泥料表面分布着这样微小的颗粒,这样天然的颗粒就好似是给整把紫砂壶锦上添花,更具有审美韵味性。由此可见,作者选用的这一种红色泥料是成功的,它与整把紫砂壶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紫砂艺术发展至今,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在数不

3、清的工匠艺人们的辛勤努力之下,形成了独特的一门手工艺品的发展体系,这得益于紫砂艺术发展的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有着能工巧匠们为这门艺术殚精竭力,呕心沥血,才形成如今这个成熟的艺术体系,在这艺术体系之中,尤以造型艺术最为引人瞩目,没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总是能够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虽然造型样式繁多的紫砂壶,根据其基本样式依旧可以划分为圆器、方器、花器等等,每一种器型样式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内涵呈现上都是不尽相同的,就如圆器,给人的感觉是温润如玉的,这一器型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曲线的线条艺术之美,笔者笔下的这把紫砂壶圆珠石瓢,便是一把典型的圆器,圆润大方是这把紫砂壶最为明显的特征,壶体是一个椭圆形的造型,

4、左右结构对称,壶底的制作平整有致,使得这把紫砂壶在视觉上也是具有平衡稳重之感的,壶身部分的两侧是由弧度较为扁状的曲线衔接而成,从壶盖至壶底,越往下线条越为圆润,最终收至壶底,壶身的下部是厚实稳重的,与壶身的上部分的扁平化形成了视觉上鲜明的对比,也赋予了整把壶更为饱满的层次感,整个壶体无论是从横向面还是纵向面上看,线条都宛若是一气呵成般的制作而成,丝毫没有停顿之感,足以见得作者的制壶技艺之精湛。作者对圆珠石瓢这把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把控得可谓是恰到好处,作者将对圆器器型的独特设计、见解融入到了自己制壶创作的过程之中,并没有随波逐流地去模仿,这些都在这把紫砂壶的局部细节之中体现出来。映入眼帘的便是圆珠

5、石瓢那厚实夸张的壶把设计,相较于常见到的纤细的壶把,这把圆珠石瓢的壶把实属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将壶把设计得极为粗实,同时壶把内部的抓握空间作者也是考虑到了,留得也是恰到好处,人手抓握会非常的舒适,相当符合人体工学,与壶把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那一粒小巧玲珑的壶钮,壶钮在宽大饱满的壶体对比之下显得尤为的娇小可爱,在视觉上这小巧的壶钮充满了审美趣味性,而壶钮之下的壶盖,做工精致细腻,表面也是光滑无比,与壶口紧密地扣合在一起,凸显出作者在制壶之时的细腻精湛,最后是壶嘴的造型设计,作者将其设计得尤为短小,目的就是为了将其与壶把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远远望去就好像是圆珠石瓢嘟着嘴,显得格外的惹人喜爱,同时这

6、样的壶嘴尽管外在造型短小,但是在沏茶泡茶之时的实用性却是精悍无比,由于出水孔设计得精致无比以及壶嘴的延伸角度恰到好处,使得这把紫砂壶的出水也是锋利无比,相当的利落顺畅,壶嘴、壶把、壶钮等这些细节部分的精良制作无疑是为整把壶锦上添花,让整把壶更具有审美韵味。作者通过自己对圆器这一器型独特的设计见解,将圆器设计得大气典雅,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让人们感受到紫砂圆器的魅力。史敏晨 CERAMICS SCIENCE&ART【摘 要】在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有众多热爱紫砂艺术的文人雅士和工匠大师,他们对紫砂艺术倾注热血,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玲珑精致的紫砂作品以及制壶创作上的宝贵经验,以圆珠石瓢为例,笔者从泥料以及

7、器型这两个角度去阐述艺术美韵,这件紫砂作品所蕴含的泥料特征以及造型美韵是值得我们去赏析的。【关键词】紫砂壶;圆器;泥料特性;器型美学劲松隐逸高立士谈紫砂作品方山逸士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紫砂壶造型中,方壶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强的性格,方山逸士壶即便是在方壶之中也是带有显著特点的造型,其文化性更是紫砂壶中的代表。四方在紫砂壶外观中是具有非常简洁的轮廓线条的,然而这绝非意味着这是一个坚硬冰冷的形态,相反它极具人情味,有着古典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一切美好,作品方山逸士的创作便是要强调这一美好的属性,让原本简单的四四方方变得精彩和有趣。在宋代,中华文化漂洋过海,在日本宣泄出极大的影响力,其影响力最显著的地方

8、便体现在汉字的命名上,在日本1茗壶图录 一书中,共有三十二把茶壶分别获得了一个拟人化十足的名字,方山逸士便是其中之一。壶名与造型之间通过文化形成了内在的深层次联系,名字不单点明了这把方壶的造型制作特点,更将壶中所需之韵一并表达,文化通过茶壶的造型而流传,茶壶因文化而更加精彩。在紫砂壶造型中,自古有十圆抵一方的说法,相对于采用“围身法”的紫砂圆壶,采用泥片“镶身法”的方器显然难度更高。同时方壶棱角分明,简练的形体气质成为了有别于圆壶的鲜明特色,作品方山逸士的造型便是如此。通常壶身为长方形,壶盖略同,壶肩部有着明显的过渡,能将其自身的线条特点清晰地展示出来,所以通常方壶都会显得比较大气。壶钮则通常

9、为四方桥形,是一种带有人工修饰的工整,壶嘴粗细渐变,同样带有四方的特点,整体来说,方器端庄潇洒,与中华传统的高士雅仕相契合。造型和文化的结合可以迸发出令人惊讶的艺术魅力,传统的经典紫砂壶式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把握住壶式的表现核心后,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文化的融入和衍生。以眼前这件作品方山逸士为例,其在造型上就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四方造型的基础上加以衍化,同时在装饰上也加入了以“松”为主题的装饰元素,贴塑的针松使用了传统技法,横跨壶面,同时与茶壶的造型融入得十分恰当,相较于传统的壶身壶面,眼前这件方山逸士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壶身被分为三重,消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壶肩、壶颈的部分,而是以大斜面延长的方式

10、,使上下的分野变得立体,装饰层面的壶面不再局限于壶身中部,而是中上部分,壶面中央呈长方形,上下皆呈梯形,并形成对称的关系,上梯面用贴塑针松来进行文化主题的衍生,中部的长方形壶面则更富有创意地将原本平整的壶面割削,使紫砂的材质感进一步突出,结合刻画的痕迹,营造了一幅高山仰止的旷达形象,其与贴塑的针松相结合,整个壶面顿时跳脱出空间的局限,将意韵引入到中国经典的山水画中,将作品内核深处的逸洒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文化中,“松”这一形象往往代表坚毅、挺拔等等的品格特质,且中国文化常常将这些与人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而紫砂壶是为人服务的茶具,在与人近距离的接触中,多少就沾染上了一些品格的要素,人们向往自然,

11、同时也向往美好的品格,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朴素追求,在茶壶上用“松”来进行装饰,即将自然、品格等等一切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以一种包容的状态融汇到紫砂壶的造型以及文化主题之中,看到这样的作品,人很容易便能从中品读出以上的这些内容,传统文化也因此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紫砂壶的创新不单单是造型的创新,新的造型想要获得认可,能够流传下去,需要文化与之适配,只有造型被包容进中华整体的文化体系之中,且在内容表达上产生出新的意蕴,那么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创新。作品方山逸士的创新首先就在于不拘泥于过去造型的束缚,大胆地将“方器”进行变化,同时造型本身又不失本味,形变加上适当的装饰来进行搭配,对造型进行文化上的包装,使

12、人能更加简便地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的同时艺术性也自然凸显。当代紫砂壶艺创作是一种属于大众的艺术,创作本身是需要与时俱进2的,在未来创新将成为紫砂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在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全新造型的同时,承载其上的文化也将同步获得发展的空间,两者会不断地相互促进,凝聚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果实。优良的文化总能带来美好的东西,中华文化的传承在于那一个个造型,更在于绵延不绝的内心,只有一代代人始终能够铭记,文化艺术才能够茁壮成长。创作者也能够更为容易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追求雅逸,超脱世俗的情感才能获得传递的渠道,这些古已有之的经典,才会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扎下根来。吴 勇【摘 要】经

13、典的紫砂壶艺有着独特的美感,浓郁的文化属性赋予紫砂优美轮廓的同时还包容了深厚的内涵,造型结合文化,融入历史将会使原本简单的东西提炼出丰富的情感共鸣,四方的简练因为文化的圆融而更加精彩,当代紫砂壶艺的创造便在于这种思维的触动,作品方山逸士的文化内涵就因为沾染了一点“松”味而妙变无穷,造型的创新与文化意蕴的新形势表达将会主导紫砂文化主题的选择与进一步发展,在新时代下,紫砂陶艺将成为一种以文化为核心主导的艺术创作。【关键词】紫砂;文化;造型;方山逸士一、作品方山逸士的造型特点【参考文献】1 奥玄宝.杜斌.茗壶图录: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2 曹莉,蔡文鹏.文化传承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二、传统文化的融入与衍生三、造型的创新与文化表达的创新四、结语DOI:10.13212/ki.csa.2023.01.0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