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22 No.1(Gen.No.121)Jan.,2023第22卷第1期(总第121期)2023 年 1 月DOI:10.19329/ki.1673-2928.2023.01.02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程瑞巧(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河南 安阳 455000)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非常重要的条件。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解决好守正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等几个重要问题。关
2、键词: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借鉴吸收中图分类号:G120;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23)01-0091-03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指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新征程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要求。在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征程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方法论上讲,要特别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如下三对辩证统一关系。1 守正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守正创新,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
3、,更是一种实践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多次强调新时代在理论上守正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所谓“守正”,就是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继承、弘扬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形成的宝贵经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16年 7 月 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
4、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所谓“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创当代马克思主义之新,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2,“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多次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5、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4。那么,对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守正,怎样创新呢?首先是梳理传统文化。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社会政治和经济。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时代,我国要向工业文明发展,要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希望用中华传统文化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过度消耗与永续发展、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集体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关
6、系等问题,我们也不能期望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一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社会。我们要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依据,对于那些在历史上形成、符合当时的时代条件和促进当时社会发展,而在今天已经时过境迁没有适用价值的,甚至背收稿日期:2022-11-20作者简介:程瑞巧(1972-),女,河南林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宏观经济。2023 年安阳工学院学报92离当今时代的文化要坚决摒弃,对于那些在历史上形成,而且在今天依然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依然契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的理念、价值、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要坚决继承,并且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的表现形式,使之为新时代服务。其次是传
7、承创新。当代中国,既要摒弃僵硬的传统文化,又要继承、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发展、创新,赋予其新内涵。任何文化精神、理念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期待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如 20 世纪 60 年代发源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市)的红旗渠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到如今的“美太行”“福太行”,红旗渠精神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服务于时代又熔铸于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5。河南电视台唐宫夜宴 洛神水赋中秋奇妙游等
8、系列节目运用新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相继出圈,河南省博物院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火爆全网。创新表达方式,科技手段不仅能让文物会说话、活起来,也能让久远、尘封、僵化、厚重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让文物从神秘莫测的天宫“下凡”,充满人间烟火味。火起来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创新还表现在文化体制机制上。鼓励公有制、非公有制等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合理配置;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
9、化进步。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文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恪守正道行稳致远,创新也才可能有坚实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文化建设才能更具有发展动力和生机活力,也才能更好地守正。因此,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守正不渝、创新不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2 坚定文化自信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创造,与外来文化从来都是互生共荣的。中华文化是以兼容并包的胸襟,在坚守自己本根的同时,博采
10、众长,不断学习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来发展完善自己。我们应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外来文化,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平等、谦虚的态度,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在开放中丰富、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不断拓展中华文化的广度,厚植中华文化的深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文化心态。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社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陶醉于“中华文化世界第一”的傲慢自大中,无视其他文明的崛起;其二是强烈抵制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充满防范戒备,拒绝排斥;其三是对外来文化卑躬屈膝、一概收纳,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百般挑剔。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会动摇国人的文化自信
11、。在各民族各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交锋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中的中西差异,以平等开放、虚怀若谷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吸取各区域各种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坚定文化自信根基深厚。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仍然是“西强东弱”的背景下,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必然要求,更是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我们有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化,有锐意进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尊重历史传统,守正创新文化血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制度,创造了世所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不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这些都是显性的,其背后隐性的文化自信是起根本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文化的成就。以“我”为主吸收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尊重我国的历史传统、风俗人情、文化认同、消费习惯等,坚决反对打着文化包容开放的幌子消费民族情感、挑战民族情感底线。从清华美院“眯眯眼”时装秀,到大连日本风情街,再到三只松鼠“眯眯眼”事件,折射出中外文化交锋的激烈状况。大连风情街引来了舆论滔天,在民怨沸腾中开业一周后关停;人民日报对“眯眯眼”事件作出了明确评论:
13、审美只有充分尊重受众,才能赢得市场;第一期93只有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才能涵养强大审美自信;只有坚持效果导向,才能避免“扣帽子”。团中央对“眯眯眼”事件发声:我们不能让西方来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傲慢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昂首自信,遵从内心的声音,绝不盲从。3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提供数量丰富、质量精良的文化作品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文化如流水,滋润万物,润物无声。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作品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心灵安放的家园,提供一个价值判断的标准,才能聚合
14、 14 亿人民的精气神,增强国人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又会提升对文化更多更高的需求。促进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产业是个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又和其他产业一样,具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在社会思潮日益复杂多元化的今天,要极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效统领引导纷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聚合在一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文化自信为基本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引领文化建设
15、。优化文艺生态。文艺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文艺界从业人员尤其是文艺界知名人士,他们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做人做事等行为对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导向性影响特别大。娱乐圈经常曝出一些善恶不分、黑白颠倒、价值观扭曲的乱象,有些明星违背职业道德,悖离公序良俗、逾越法律底线,“娘炮形象”“饭圈文化”喧嚣一时,畸形审美甚嚣尘上,引起人民群众强烈的社会反应。某些演艺人员没有基本人文素养,一夜成名后,被资本左右,失去了基本的道德操守,严重败坏了文艺生态,扰乱了文艺氛围,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行为方式带来方向性的错误导向。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严厉惩处劣迹艺人,坚决抵制负面热点、消费隐私、炒作绯闻、博取眼球的低俗网红
16、等倾向,坚决抵制非正常审美,毫不手软整治饭圈乱象,营造清新、阳光、向上的文艺生态。创作优质文化产品。近年来,数量不菲的优秀国产影视剧既有口碑,又有票房,就在于紧跟时代步伐,抒写了人民情怀,颂扬了民族精神,彰显了民族力量。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舌尖上的中国、故宫、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些“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成为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山海情跨过鸭绿江等一批电视剧在东南亚、西欧、非洲、南美、澳洲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展播。建立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树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都需要文艺发力。文艺是国民精神之灯火,文化是克服风险挑战、实现历史性进步的力量源泉。文化工作者要时刻以人民为师,以人民为源,以人民为需,把握时代风云际会,倾听人民心声,深刻描绘民族精神传承创新的图谱,展示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壮丽画卷,及时推出引领社会新风尚、讴歌人民新创造、反映时代新气象的精品力作。文化作品不但要折射人民审美意识,而且还要超越时代引领高尚的美学意识,使作品熔铸于崇高的价值、高尚的情怀、美好的情感当中。优秀的作品要颂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