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22.12 农业信息化特别关注olicy in FocusP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文化探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从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部署的建设美丽乡村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无疑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认识的飞跃、实践的创新和内涵的丰富,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什么是“和”?许慎说文解字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原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后引申到平和、和睦、调和、中和等多层意思,产生成语如琴瑟和谐、
2、民和年丰、时和岁稔、惠风和畅、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羹之美等等。“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天地人各安其位,阴阳调和平衡,万物化育繁衍生息,乃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农业追求和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家庭追求和睦,孝敬父母,爱佑手足,穰穰满家;国家追求和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富裕;世界追求和平,友好相处,协和万邦,互利共赢。什么是“美”?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诠释。古人认为,美源于食。说文解
3、字称:“美,甘也。从羊从大。”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礼记 礼运 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即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马克思就曾指出:“劳动创造了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了美的源泉,人类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与美相互融合趋同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和谐共生理念、四维道德规范、自然审美意识,成为普遍价值追求。中国的古先哲几千年前便在礼记中就提出了“大同”的美好社会理想,并一直引导着中华民族向着建设美丽和谐的理想社会不断奋斗。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4、天下大同”,正是和美融合的集中体现。和与美,作为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维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村的自然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与和谐之美互有区隔而又彼此相融,相互联系而又互为因果,共同组成乡村的“大美”。从历史文化的发展源流看,和美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道教应该是乡村和美的重要开拓者。道家认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道家主张天道自然、人道无为,“天人合一”,就是让人重新回归自然之态。“道”是中华乡村和美的元范畴。不过,乡村和美的精神主体还是儒家的。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围绕“仁义礼智信”“澡身而浴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对此进行了成体系的论
5、述,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齐治平。儒学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也自然成为乡村和美的思想主体。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土,经过漫长的本土化后,植入了很多华夏子民的内心。摒弃执念、修行悟道、因果缘起成为一种大众信仰,行善积德、臻至“无我”成为一种重要追求,也成为乡村和美的重要内核。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农耕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就源自农耕、源自乡村。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在漫长的
6、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人在这片热土上未曾停止过对文明的探索,世世代代传承发展中孕育和形成了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文化艺术和精神遗产。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是美的基础、美的灵感、美的源泉。和美乡村,是亿万农民千百年唐 珂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12农业信息化 2022.12特别关注olicy in FocusP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2 年第 24 期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2021 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2021年 6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7、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目的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2 年 5 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调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方案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同时,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让农民生活更美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
8、战略任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丰富内涵,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体现了乡村建设从形到神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生产、生态、生活、人文的高度统一。产业美是基础,生活美是目的,环境美是特征,人文美是灵魂。要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受益的产业业态。没有产业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乡村就没有生气。只有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生态和谐宜居,特别是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和美乡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引领促进作用,激活发展要素,培育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
9、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生活美,就是要物质生活宽裕、公共服务到位、社会保障有力,其实质上与共同富裕理念一脉相承。要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更多依靠发展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高度关注非脱贫地区低收入群体,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机制,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要增强乡村环境的舒适度和吸引力。环境美,就是要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布局,实现村庄形态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农民的审美观。要健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农民
10、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短板,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要推动重塑乡村价值。人文美,指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邻里亲朋和谐。和文化是其灵魂和精髓。要高度重视中华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在保护传承中拓展外延和内涵,丰富乡村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推动乡村价值重建,带动乡村美丽经济发展。要重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引领作用,带动乡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保护传承优秀文化,让积极健康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和精细化服务。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打造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推动乡村文化在乡村建设中持续发挥更大作用。总之,和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价值追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深刻理解“和美”的丰富内涵,紧紧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服务于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