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靖江市明清时期城市水利建设及启示_张永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873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靖江市明清时期城市水利建设及启示_张永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靖江市明清时期城市水利建设及启示_张永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靖江市明清时期城市水利建设及启示_张永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研究探讨STUDIES AND DISCUSSIONS中国防汛抗旱CHINA FLOOD&DROUGHT MANAGEMENTFeb.2023 NO.2 VOL.332023年2月 第2期 第33卷Feb.2023 NO.2 VOL.332023年2月 第2期 第33卷0 引言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结合当代城市发展实际需要,重新规划城市水利体系,建设海绵城市,成为现代化城市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城市水利建设史,技术独具特色,管理方式亦十分先进,对当代城市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在充分收集明清时期靖江地区水旱灾害和水利建设方面史料的基础上,开展文献分析和数据统

2、计,分析水旱灾害与城市水利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古代水利建设经验,为当代城市建设提供历史借鉴。1 靖江历史江苏靖江市古称“马驼沙”。明代以前,靖江地区尚未连片成陆,分布在大片水域上的是一系列沙洲、孤岛。由于定居人口稀少,散落的洲岛并未建成运转良好的水利设施,极易受水旱灾害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游泥沙在各洲岛间不断堆积,马驼沙的面积不断扩大,逐渐显现出今日靖江地区的岸线轮廓。从气候条件看,靖江地区三面环水,加之受东南亚东亚季风影响,气候湿润,雨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古代靖江人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在地势较高的位置修建埭,地势较低的地方修建圩。这一适应地形地势的农田水利系统埭圩体系,既可以阻挡长江

3、潮水的侵袭,又可以减少水旱灾害对农业的损害。地方政府官员为应对水旱灾害,还建立常平仓、常余仓,用以储备粮食稻谷,以备不时之需。民间亦有相应的仓库建制,各团(即村落)也通过捐建社仓储粮,以缓解粮食匮乏问题。2 明清时期靖江地区水旱灾害分析靖江几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靖江人民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从汉代开始,水旱灾害一直伴随靖江人民。弘治元年(1488年)“大风雨潮没,淹死老幼男妇二千九百五十一口”;嘉靖元年(1522年)“靖江涨潮,邑宇崩塌,居民庐舍漂没,死者数万”;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淫雨自二月迄四月乃止,麦尽伤。秋八月淫雨,旱禾伤”等水灾层出不穷。据光绪 靖江县志 记载,明清时期,

4、因水旱灾害缘故,国家江苏靖江市明清时期城市水利建设及启示张永杰1陈浩冉2董翠婷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南京21004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44)DOI:10.16867/j.issn.1673-9264.2022176摘要:防洪防旱是中国古代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明清时期靖江地区城市水利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在城市旱涝灾害防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其他地区城市水利建设提供了范本。以靖江地区城市水利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利建设在城市水旱灾害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当代城市打造网格化水利体系和海绵城市提供有益借鉴。关键词:明清时期;水

5、旱灾害;水利建设;靖江中图法分类号:K248;K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264(2023)02-79-04收稿日期:2022-05-13第一作者信息:张永杰,男,硕士研究生,E-mail:。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环境规制与公众健康: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KYCX21_1033)。张永杰,陈浩冉,董翠婷.江苏靖江市明清时期城市水利建设及启示J.中国防汛抗旱,2023,33(2):79-82.ZHANG Yongjie,CHEN Haoran,DONG Cuiting.Urban water construction and its enligh

6、tenment in Jingji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China Flood&Drought Management,2023,33(2):79-82.(in Chinese)79研究探讨STUDIES AND DISCUSSIONSCHINA FLOOD&DROUGHT MANAGEMENT中国防汛抗旱Feb.2023 NO.2 VOL.332023年2月 第2期 第33卷Feb.2023 NO.2 VOL.332023年2月 第2期 第33卷进行的蠲恤就有 44 次,其中明代 29

7、次,清代 15次。“大水一来屋朝天,挑起箩担去逃荒,大水退了再回乡”成为当时靖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笔者整理了靖江地方志、明实录 清实录 及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搜集有关于水旱灾害的史料,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水灾和旱灾记录表(表1和表2)。表中所指的水灾即洪涝灾害,如 明实录 记载:“洪武二十年,六月丁未,戊申大雨,水涨溢伤稼。”旱灾通常是指久晴、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导致农作物减产绝收,以及由此引发的蝗灾和粮食紧缺,如 靖江县志 记载“崇祯十三年,春三月蝗,时间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文二年(1400年)景泰五年(1454年)天顺四年(1460年)天顺八年(1464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

8、弘治元年(1488年)弘治七年(1494年)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六年(1511年)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隆庆元年(1567年)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灾情介绍六月丁未、戊申大雨,水涨溢伤稼海潮溢,坏捍海堰五月风雨潮,岁大侵秋雨风潮,岁侵八月雨风潮,岁侵雨潮淹没庐舍,人多溺死大风雨潮没,淹死老幼男妇二千九百五十一口风潮夏淫雨,五月十八日风潮,岁大侵春夏大疫,秋七月风潮靖江涨潮,邑宇崩塌,居民庐舍漂没,死者数万风潮淫雨自夏迄秋淫雨淫雨自六月迄重阳八月大风六昼夜,洪水暴涨,靖

9、江县几沉靖江风潮八月望大风潮,人民淹死,东沙尤多七月淫雨风潮,禾皆生耳,稼不登。岁大侵时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天启四年(1624年)崇祯六年(1633年)顺治六年(1649年)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灾情介绍大水岁侵大水岁侵淫雨麦不登春淫雨自二月迄四月乃止,麦尽伤。秋八月淫雨,旱禾伤四、五月淫

10、雨,江南田中行舟,秋杪水始退,靖邑歉收五、六月淫雨五月淫雨,孤山东北角崩春大雨伤麦夏四月淫雨。五月十九日淫雨五昼夜,江涨,江滨民居漂没,岁大侵六月二十五日大风雨,江涨,淹死人畜,漂没庐舍不可胜计海啸伤稼七月初三日大风潮秋七月,靖江、泰州、太仓、通州、泰兴等十五州县潮灾夏秋淫雨,疫六月十九日大风雨,历三昼夜,潮涨平地水深数尺,庐舍倒塌,溺死者无算七月初三日江潮泛滥,淹伤田禾,岁大侵夏淫雨凡十数日,岁大侵时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宣德九年(1434年)景泰六年(1455年)成化七年(1471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正

11、德三年(1508年)正德九年(1514年)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灾情介绍旱孟夏旱夏,旱蝗,岁侵夏旱秋大旱旱夏旱旱风潮旱夏旱夏旱蝗至三日去时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启六年(1626年)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治九年(1652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灾情介绍夏旱大旱大旱五、六月大旱六月大旱自九月至十一月不雨五月旱,禾留苗伤春三月蝗,自五月至七月不雨,秋八月蝗入境,民饥,饿殍载道大旱,饿殍载道大旱

12、岁侵飞蝗过境夏秋大旱表1 明清时期靖江地区水灾记录表表2 明清时期靖江地区旱灾记录表80研究探讨STUDIES AND DISCUSSIONS中国防汛抗旱CHINA FLOOD&DROUGHT MANAGEMENTFeb.2023 NO.2 VOL.332023年2月 第2期 第33卷Feb.2023 NO.2 VOL.332023年2月 第2期 第33卷自五月至七月不雨,秋八月蝗入境,民饥,饿殍载道”此记为一次旱灾。依此标准汇总后发现明清两朝间共发生水旱灾害59次,其中水灾共35次,旱灾24次。根据所整理的数据,将搜集到的灾害发生时间以51年为单位进行划分,观察明清时期的水旱灾害变化(图1)

13、。1387143714381488148915391540159015911641164216921693174317441794179518430246810121416次数/次年份水旱灾害总次数水灾次数旱灾次数注:1843年至清末,未在地方志中查询到明确的水旱灾害记录。图1 明清时期靖江地区水旱灾害频次由图可知,明清靖江地区的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具体而言,在250年前水旱灾害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在15911641时间段增加速度较快。15911743年间水旱灾害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6411692年下降速度较快,在16931743年后下降速度减缓,1743年之后又有上升。总体来

14、看,1641年可视为明清靖江地区水旱灾害的“拐点”。3 明清时期靖江地区水利开发明清时期靖江地区水利建设总量高、规模大,其中既有挖塘、筑堤、造闸坝等大型水利工程,也有依据地势摸索出的埭圩农田水利体系建设。团河的开凿最具代表性。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县陈函辉带领当地百姓开凿团河。“因披县志,详览港制利病之源,前人论之详矣。一曰团河宜开也,一曰城壕宜广也,一曰各港宜疏也,一曰通江宜坝也,一曰水口宜闸也”。团河呈东西走向,西起红光乡大河口,与九圩港贯通,东至安宁港并汇入长江,将靖江地区南北走向的港道、河道全都连接起来。为了能够开浚团河,保障上述措施顺利进行,地方政府与当地民众又议定了八项规约:

15、按照规格疏浚挑挖,阔五丈,深一丈五尺;照亩派役,自某港起到某港止,该河若干丈,河南、北若干段,田若干亩,每亩派开河若干尺,划地认开,不容躲闪;委任责成,团保分率人夫,早上辰时开工,晚上酉时散工;筑坝储蓄,各港口于二三里处筑坝十余丈,低于岸数尺;设闸启闭,东山东山闸,西门寒山闸,小沙平山闸;疏港通团,开浚各港仍要求符合规格;派人看守,闸夫四名、负责人二名,坝夫二名、负责人一名;增胜固本,县城北面地势较低,疏浚玉带河,筑玉垒冈。这八条规约,充分明确了团河的开凿深度,劳役制度、开工时间、建闸位置及监管制度等水利治理细节。团河的修建减少了水灾的发生次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起到了作用。后世靖江民众为纪

16、念陈函辉的治水之功,自发捐资,在寒山闸建立陈公生祀。团河开浚之后,“靖地平衍如席,环四履无不耕之土,旱涝蓄泄之便,皆资之港”。到清朝乾隆年间,靖江人口由原先的33 465人增加到120 214人,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又猛增到244 312人;从土地面积上来看,在明代靖江土地仅为现在的1/2,到清朝中期土地约为现今的4/5,充分反映了靖江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团河开通后水旱灾害减少。4 结论与启示4.1 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团河逐渐干涸、废弃,但另一条横穿东西的港道横港接替团河,保证了东西向灌溉排水体系的畅通。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郑重与泰兴、如皋两县的县令共同商量,建成了数条通往长江的河港,分别为庙树港、蔡家港、石碇港、柏家港,夏仕港,称为“五大港”。这五条人工水系均为南北走向,北至界河,南至团河或横港。在南北、东西向主要灌溉水系之外,靖江人民又将天然河道拓宽、浚深,形成了今天靖江水系的“六竖”,即今罗家桥港、十圩港、下六圩港、上六圩港、安宁港,夹港。“五港六道”共同构成了靖江的城市水利体系(图2)。通过观察水旱灾害频次图,此时所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