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交互主体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_王曦卉.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8841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互主体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_王曦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交互主体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_王曦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交互主体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_王曦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929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交互主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933)。作者简介:王曦卉(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交互主体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王曦卉(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61)摘要 思政教育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课程,对保证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政理论课应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学生成长需求及创新发展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指引作用至关重要,提升思政

2、课亲和力也成了必然趋势。结合亲和力的内涵、特征、要素及交互主体的运行原理,分析网络思政教育的问题,从而提出科学的亲和力提升策略。关键词 交互主体;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020078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2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学科建设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日渐强大,内容体系也不断完整,并且取得了显著性、阶段性的发展成果。但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却面临着新矛盾、新任务、新形势。其一,复杂

3、多元的社会思潮与西方负面言论对我国一元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带来了威胁,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动摇了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并冲击了思政教育的权威地位。其二,传统“填鸭”“灌输”的思政教育形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依旧不高。而在交互主体的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能够通过师生交互所产生的合力,激发思政教育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及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的趋同感与亲近感,进而发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一、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概念、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首先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主要指通过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等形式,让受教育者产生愿意亲近的心理需求。但思政教育亲和力是在主客体交

4、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拥有较强的“相互性”特征,即主体对客体所产生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客体对主体产生的亲近感。其中吸引力是指将注意力或力量引导到自己这方面的魅力;感染力指吸引别人形成相同情感或思想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激励感情与启发智慧的效果。其次是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思政课亲和力中的“亲”强调了“接地气”,即要求教师主动亲近、靠近学生;注重贴近、亲近生活。“和”强调“融合贯通”“和谐相长”,既要注重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教学相长与关系和谐,又要关注思政教育不同要素的“和谐相宜”与“良好运行”;不仅要注重“现代优势”与“传统教学”的充分融合,又要坚持“通俗化”与“学理化”的系统统一。“力”则拥有

5、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向心力,即思政课所拥有的引导力。具体表现为情感推动力、环境感染力、方法吸引力、内在说服力、价值引导力、思想引领力等。其二是“凝聚力”,即思政教育要素通过协同配合,形成的亲和“合力”。再次,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特征。思政课亲和力的特征通常包括“价值性与政治性兼具”“情感性与理论性并存”等方面。一是价值性与政治性兼具。通常来讲政治性是思政课亲和力的本质特征,具体指思政教育应拥有政治属性,应满足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着重为社会和国家服务。价值性指思政课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思政课亲和力体现了思政教育价值性与政治性兼具的基本特征,强调在

6、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过程中,服务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其次是情感性与理论性并存。情感性主要指思政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拥有较高的感召力,并且能够通过“情绪情感”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需求。理论性指思政教育通过理论知识传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与规律,使其更透彻地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因此可以说思政课拥有较强的科学性、真理性及理论性。而思政课亲和力是以理论性为前提的“情感温度”,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化人。最后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构成要素。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形成的,通常受教学活动要素所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教学反馈、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7、、教学目的、教学客体、教学主体等构成要素的角度,将思政课亲和力构成要素划分为教学内容亲和力、教学主体亲和力、教学方法亲和力及教学环境亲和力。教学主体亲和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人格魅力、语言魅力、情感魅力、学识魅力等层面、教学内容亲和力包括课程教材亲和力与课堂内容亲和力。教学方法亲和力则指教学方法能否让学生主动接受。至于教学环境亲和力通常体现在网络环境、校园环境及课堂环境等层面上。二、交互主体的内涵及其在亲和力提升中的运行原理主体性主要指个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创造性、能动性、自为性、自决性及自主性等特征。西方哲学在现代化转变与发展中,突出了哲学范式的“主体性”性特征,不仅解放了人的精神

8、力量,更让人的主观性、主动性,从绝对主义中得到解脱。但在此过程中,却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失衡、紧张,并且带来“现代性危机”。为充分应对“现代性危机”,交互主体性便应运而生。交互主体理论认为交往行为的基本目标或任务是“导向特定的认同”。现阶段,人类生活的空间拥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不同社会主体通常是依靠语言来实现相互交往与相互理解的。语言的广泛应用,又为社会主体深化交往提供了支持,但在社会主体相互交流、充分互动的过程中,却逐渐出现了个体差异性。使得人们要想再次实现和谐互动与相互理解,就必须尊重个体的个性化特征和需求。在思政教育领域,交互主87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第

9、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体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地位,并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注重交流的和谐性。并为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奠定基础。首先在内容亲和力上,交互主体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不仅要注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要重视学生对内容的认识,从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交互主体理论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特点,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谐关系,通过选择趣味性、探究性、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此外交互主体还要求教师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真心感悟、参与体验,使学

10、生在主体性彰显的过程中,调动思政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是思政环境。交互主体力量要求思政教育环境与学生生活环境融合起来,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满足学生的主体诉求。最后在教师亲和力层面。教师应树立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的育人理念,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进而以交互主体理论为依托,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影响力。此外,交互主体理论还指出,思政教师要想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就需要重构师生关系,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三、高校网络思政课所存在的问题虽然通过交互主体理论能够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然而在网络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亲和力不足”的问题,

11、我们需要从问题分析的角度出发,贯彻交互主体意识,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首先是教学环境渗透性不强。在网络时代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与传播功能,逐渐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载体,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气息足”的思政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应用辩证方法论。但在网络思政课程构建中,却存在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二元分裂的问题,即网络教学资源很难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致新颖的、趣味的、感染性强的思政资源,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而影响到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其次是教学方法多样性欠佳。教学方法是亲和力生成的重点,是凸显师生“交互主体性”的抓

12、手,通过多种思政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增进师生的关系。诚然当前的网络思政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提高网络思政课的亲和力。但由于现有的教学方法缺乏生活化、体验性,导致“教学方法亲和力”的提升不够全面。再次是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内容是亲和力生成的前提,高校思政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讲透讲深。然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很多思政教师往往忽视师生交互的过程,依旧存在“理论灌输”的现象,即便在网络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主观性地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思政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中,缺乏对学生特点、时代发展的关注,不能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热点剖析、学生兴趣、时代信息等内

13、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逐渐割裂,进而脱离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难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形成交互主体性,影响到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最后师生交互性差。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思政教师与学生在信息理解运用、认识识别、信息获取等层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导致教师侃侃而谈,而学生被动接受。这在某种层面上极大地影响到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因此从交互主体的角度出发,教师和学生必须在相同的信息交互频道上,接受信息、建构信息及应用信息,继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促进学生获得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四、交互主体下提升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一)增强教育环境的渗透性网络思政教育能够拓宽思政教育的维度,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影响

14、力。然而为更全面地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思政教师应将网络平台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进而通过实现“课后”“课时”“课前”的全程交互,增强师生之间的主体交互性。首先在课前,教师应通过网络资源开展“备课”活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并利用社交软件为学生发放预习任务。其次在课中,教师应通过资料分享、观点弹幕、课堂讨论、问题抢答等形式,强化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网络思政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起来,使网络思政资源所拥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延伸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最后是课后,教师应通过线上数据统计、远程互动答疑、作业提交批改及线上思政教学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此外,教师还应通过资

15、源同步、共享等方式,将课堂思政教学内容渗透到网络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二)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全面提升网络思政课亲和力,教师不仅要加强情感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应用,还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以此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影响力。首先是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生活,优化网络思政教学方法。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用理论指导生活,使学生自觉将“基本为原理”转变为“生活道理”。在网络思政课程开展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话题了解学生的需求、感受及其所关注的话题。随后通过鼓励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的方式,指引学生将理论融入生活实践中,将生活素材提炼为理论原理,进而依托网络交流和互通,提升网络思

16、政课的亲和力。其次是注重学生的体验。在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整体体验,关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感受,进而通过激发学生的现实体验,帮助学生发现现实问题、思考现实问题及体验现实问题,内化马克思理论知识。(三)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思政教师要想提升思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首先,教师应将网络思政教育中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趣味化及通俗化改造,使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时事政治及时代信息充分融入网络思政课的内容体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到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其次,思政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将教学内容选择建构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发展需求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内容从理论灌输逐渐转变为“学生需求满足”,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最后,思政教学内容应服务于学生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及交流合作。教师应结合学生交流、互动的特征,选择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与归纳,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四)加强师生的信息交互性高校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通常是依靠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