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城 2023.01 刊产经视野 城市聚焦24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链、重塑价值链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提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聚点成链,聚链成群,聚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利于成都推动产业
2、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也有利于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精准施策,持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文/黎惔INDUSTRY&CITY25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地,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 年 12 月 15 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示拟布局建设的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全省共评出 16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种类,其中成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航空产业、无人机、北斗卫星应用、氢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节能环保、核技术应用 12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占比为全省
3、的 75%。1 月 3 日,成都在“解读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其中在产业培育上,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优势,壮大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现代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培育无人机、北斗卫星等 12 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基因治疗、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用 5-10 年时间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产业引领新优势。精准施策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在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中,着力部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在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中,“链长制”发挥
4、统筹管总作用,深化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加快产业集群数据图谱推广应用,为产业链强链、补链和精准招商提供指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进”,即着眼于最新的、最前沿的技术,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此次成都入选省级的这 12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来看,既有产业规模在 2021 年实现产值 1332 亿元、居中西部第一的集成电路,也有产业规模达 413.9 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由于 12 个产业链各自发展环境、需求、政策等均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各“链长”根据产业自身资源禀赋,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生态圈”。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虽然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在晶圆制造等领域并没有形成较
5、强的产业竞争力。而晶圆制造恰恰是牵引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的关键环节。对此,成都提出“补制造、扩封测、强设计、延链条”,重点补齐先进晶圆制造这一环节的短板,最终形成全链条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目前,依托雄厚的基础和相关政策扶持,成都集成电路已建立成都高新电子产业园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等重要发展载体。初步形成 IC 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联动协同的产业链,汇集英特尔、德州仪器、华为海思、成都海光、雷电微力、海威华芯等上下游企业 200 余家,在移动通信、通用计算、先进存储、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高端芯片研发具有特色优势。此外,在双流及武侯等区域同样建立
6、了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成都“芯谷”产业功能区等重要基地。作为成都重点扶持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目前正在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发展规划,除了纯电动之外,氢燃料电池汽车被纳入重点发展范围,还将对承载空间布局等进行明确。数据显示,成都拥有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24户,产能64万辆,在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中,“链长制”发挥统筹管总作用,深化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加快产业集群数据图谱推广应用,为产业链强链、补链和精准招商提供指引。“”产城 2023.01 刊产经视野 城市聚焦262022 年 1-9 月产量为 3.06 万辆,同比增加 8.3%。同时,依托全国储量第一的锂矿资源、物美价廉的绿电资源和完
7、善的锂电产业链,成都已吸引落地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总计超 200GWh 的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为新能源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做足能源支撑。在“链主”牵引下增强产业链韧性有了顶层设计,“链主”的选择和培育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成都在航空产业的具体实践为例,成都新都区依托链主企业成飞,探索形成“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首先是联合企业,做优顶层设计,包括发展规划、支持政策等,链主企业举旗,梳理重点企业招商清单,与政府合办供应商大会,充分保障招商的准确高效;紧扣链主企业,构建集群生态,以
8、链主企业的订单优先权为指挥棒,吸引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等企业落户,并以此构建“一小时”的全链条配套,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发展格局。目前,在产业分布方面,成都航空航天产业链以地面通信领域为主,在卫星电子器件研制、火箭制造、地面设备及服务、空间信息应用、北斗导航应用等方面发展态势较好。近年来,成都涌现出一批商业航天初创企业,包括国星宇航、盟升电子、星联芯通、星空年代、恪赛科技、大地量子等;九天微星、二十一世纪、星河动力等一批企业也落脚成都,再加上振芯科技、天奥电子等老牌企业,成都航空航天产业链日趋完备。一批航空航天相关的特色园区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建成。成都空
9、天产业功能区正以打造国家级卫星通信应用示范城市为目标,聚焦小微型通信卫星、地面设备及卫星通信示范应用等领域发展;成都未来科技城以国家级卫星产业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为牵引,重点发展卫星互联网、卫星装备等领域。成都高新区、金牛区、青羊区、双流区、简阳市均提出相关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作为成都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新型显示产业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推动上游供应商来成都投资建厂,共同壮大新型显示产业“朋友圈”。在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京东方正是新型显示产业中的链主企业。过去三年,追随京东方而来的上中下游配套企业超过 30家。世界 500 强企业日本出光兴产也将其中国首个 OLED 发光材料制造基地落户成都。多
10、年来,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项目落户成都,拉动成都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上游原材料产业发展,推动车载导航系统、个人移动显示终端等下游应用产品开拓。更为重要的是,自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实施以来,成都新型显示产业逐步构建起“链主企业+有了顶层设计,“链主”的选择和培育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INDUSTRY&CITY27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集聚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降低了产业链协作配套成本,提高了产业链价值链的韧性,正以优越的产业基础和先进的服务水平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研创新推动产业“起势成势”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规划与引导、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努
11、力与奋斗,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和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更需要科研机构和高校源源不断的科研产出和人才输出。以核技术应用产业为例。同位素及药物在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同位素依赖进口,严重制约国内核医学发展。2022年 3 月 7 日,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成都双流,该工程中心是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联合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云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核总同位素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顶尖的同位素及药物研发、药物安全性
12、评价、药物临床试验及应用单位,共同组建的“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平台。按照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布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抓手,依托双流区雄厚的创新资源优势,聚焦项目引育、成果转化和品种孵化,共同打造集核素制备研究、核检测设备研制、放射性新药研发及临床转化、检验检测、标准制定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建设国际领先的同位素及药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稳定的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将全力突破医用同位素原料“卡脖子”技术,形成成都核领域“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成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位势。成都正在形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加快各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周边配套活跃强韧、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