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和观念生...《同舟共进》的创作实践为例_郭祖昌.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28959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和观念生...《同舟共进》的创作实践为例_郭祖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和观念生...《同舟共进》的创作实践为例_郭祖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和观念生...《同舟共进》的创作实践为例_郭祖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3现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和观念生成以油画 同舟共进的创作实践为例*郭祖昌摘要在历史画创作中,如何有效地获取与转译图像信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历史图像的空间秩序,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转化运用舞台聚光,直接关系到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与观念生成。本文试图通过油画 同舟共进的创作实践,具体探讨上述问题。关键词图像;主体性;数字图像修复;空间秩序;舞台聚光历史画创作是一种通过建构视觉图像进行历史叙事,从而生成思想观念的艺术行为。在创作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与转译图像信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历史图像的空间叙事,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转化运用舞台聚光,不仅

2、直接关系到历史图像叙事的视觉建构,而且对历史叙事的观念生成、艺术家的主体性表达和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呈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油画同舟共进(图1,封二)的创作实践进行具体的探讨与阐释。一、数字图像修复:获取创作素材的有效路径在历史画创作过程中,获取创作素材的途径大致有四条:一是汲取图像资源;二是考察历史现场;三是转译历史文本;四是走访专家学者。通常,我们以为前两种方法是搜集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构思创作的主要路径。而后两种方法更多的功能是佐证图像资源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尽管这两种方法也能通过艺术想象将历史文本和走访内容吸收转化为历史事件的图像叙事。因此,对于历史画创作而言,只

3、有占有大量的图像资源,甄选清晰的图片资料,获取真实可靠的创作元素,才能精准还原物象特征,深度把握人物性格,深刻阐释作品主题(图2)。简言之,图像信息的有效获取是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的基本条件。然而,因为受限于历史条件,大量的图像资料缺失不全,抑或图片模糊不清,形象残缺破损,透视角度不符,诸如此类问题,严重影响历史叙事的视觉建构与观念生成。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图像资源,如何修正残缺破损和模糊不清的历史图像,运用当代视野,重返历史现场,建构历史图像的视觉叙事,就显得尤为重要。据文献记载,1955年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第一届*本文为校级专项研究项目“建国初期广东政协主要领导人物肖像研究”(

4、项目编号:22XJZX10)研究成果。144美术学报ART JOURNAL2023.01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选举陶铸为主席。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广东省政协的正式成立。其实,广东省政协的发展谱系可以追溯到广东省协商委员会。从1950年至1955年,广东省协商委员会从成立到结束,历经两届,主席均为叶剑英。而在第二届时,方方和古大存曾先后出任代理主席1。根据这些史实,我们确定了同舟共进的创作主题、叙事内容、时间节点等。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创作中,始终围绕广东省政协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脉,紧扣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主要以广东省协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的各界别代表为

5、叙事线索,建构庄严而喜庆的艺术现场,表现广东省政协的光辉历程和广东各族人民大团结、大联合的壮观图景。从上文可知,同舟共进需要阐述的是新中国初期头六年的历史事件,距今已有70余年,而且历史叙事所涉主要人物多达42人(图3、4、5)。值得注意的是,对历史人物形象进行考古式发掘,是历史人物画创作成败的关键。由于年代久远,人物众多,以及受限于当时的摄影技术和保存条件,与各界别代表相关的图像资料不仅匮乏,而且搜集到的大量影像图片也存在着模糊不清、残缺破损、角度不符等问题。于是,在创作实践当中,一方面为了确保人物形图2 指导:范勃。主创:郭祖昌、杨进昌、黄锦喻、朱惠聪、张婉玲、刘宇航、张璟。同舟共进 布面

6、素描 480638cm 2022年145现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象画得肖似、画得逼真、画得传神,另一方面为了在肖似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个性化,我们运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问题图片进行了修复还原处理。所谓数字图像修复就是基于数学算法修正问题图像,以期获得目标图像的技术操作行为。该技术主要分为图像修补和图像补全两大类,前者宜于修复信息丢失少、缺损小的图像,而后者则更宜于修补丢失大块信息的图像2。在修复相关历史人物图片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图像修补和图像补全这两类技术的自身优势,修正了许多问题图片,获取了大量创作素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遇到

7、不少问题:1.像素过低的肖像图片无法修复,即使识别成功也会偏离认知;2.关于人物形象边缘模糊的图片,可能会被识别为环境,无法正常修复;3.图片中的折痕或缺失部分影响修复结果,造成图像信息误读,致使人物形象的轮廓结构并非完全准确,出现轮廓结构之间相互“穿梭乱跑”的情况;4.修复过度而导致形象结构被强化扭曲,人物面部表情失真。为了规避这些问题,我们的处理方法首先是甄选有效图片,采用Photoshop软件补全图片缺失信息,通过截取、填充、描画等手段修补人物形象的结构线、边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其次是选取国内外多个同类型软件对同一张图片进行修复,相互参考择优使用。在修复人像图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8、不同软件其修复结果都有所差别。有意思的是,国内外软件的修复结果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国内的具有亚洲人特点,而国外的则更偏向于外域特征。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软件算法和数据库信息的差异性所致。如果比对修复前后的照片图像,不难看出,其效果截然不同。在修复前,照片噪点杂多,人物形象结构模糊,面部表情信息不明,甚至有些照片上的眼睛仅存一条弧线。而经由修复,图像噪点去除,图片像素提高,面部具体信息和形象结构基本还原。譬如上面提到的眼睛信息已补全,眼睑、眼球、眼轮匝肌等结构已趋清晰。但是,在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修复图片时,我们不难发现,人物形象特征存在着模式化、趋同化等现象。比如,眼睛大多被修复成双眼皮,鼻子形状

9、也通常被修复成高挺鼻梁等,诸如此类的现象经常产生。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目前,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仅用于辅助图片处理,其修复的方向和效果依然需要人为调控。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需要我们根据作品主旨的表达,结合历史文本,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建构逼真传神的历史人物,而不能照搬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所提供的格式化、概念化、普遍化的形象。但是,就整体而言,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为历史画的创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我们要扬其优点避其缺点,科学合理地运用该技术创新历史画的创作方法。二、空间秩序与视觉建构历史图像的空间叙事对历史画的视觉建构来说至关重要。通常,艺术家通过合理安排叙事内容,精心打造画面结构,力求使空

10、间秩序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契合,进而彰显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在同舟共进的创作中,我们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构图法则,采用人物和景物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建构历史事件的图像叙事。我们以为,“等腰三角形”的构图模式,在视觉表征上,给人一种庄重感;在艺术品质上,能够突显庄严、肃穆、崇高的美学特征。146美术学报ART JOURNAL2023.01具体到主体人物叙事上,作品试图以叶剑英和陶铸两位主席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以“一”字排开的群像构图模式,艺术呈现以广东省协商委员会和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为主的各界别重要代表,在中山纪念堂的广场上,共商国是,其乐融融的历史现场。可见,历史人物的图像叙事是

11、该作主题表达的关键所在。那么,在画面上,如何有效设置如此之多的人物形象的空间秩序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关联人物与环境的空间关系?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有待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不少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在群像叙事上也采取了“一”字横向排开的构图模式,艺术呈现历史事件的“决定性瞬间”。例如,2009年,唐勇力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的国画作品新中国诞生,画面采用以毛主席为中心,其他历史人物左右“一”字排开的中心对称式构图。我们知道,“一”字排开的群像构图模式,因其极具形式感而颇具视觉张力。但是,倘若处理不当,画面则会出现呆板的现象。在国画新中国诞生中,艺术家通过画面前景左右

12、两边的栏杆,人物着装的明暗与色彩对比,以及飞翔的白鸽等元素,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创作同舟共进中,为了打破传统的横向“一”字排开,面朝镜头的照相式构图所带来的呆板化模式,我们不仅让人物群像之间以分组的方式,形成一种相互遮挡、相互关照、相互顾盼的结合关系,而且在人物群像结构上又确保这些组合关系不失“一”的总体态势。这样,人物形象在画面位置与空间秩序上的相互关系就显得错落有致,画面既生动又整体,有利于深刻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值得重点指出的是,对“一”字排开的群像组合有可能产生呆板化效果的规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舞台聚光对人物光影节奏的有效调控(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下文详细讨论)。

13、此外,我们也通过强化主体人物服饰的黑白对比和虚拟人物动作等艺术修辞,克服画面呆板化的倾向。例如,将处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的叶剑英主席和陶铸主席的服装颜色特意提亮,加重其身旁左右两边人物的服装色彩明度,从而使二位主席的光辉形象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中更加突显。为了打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历史现场,我们将这些代表的动作表情设置为或手持文件,或面带微笑,或相互交谈,或凝视前方,憧憬未来。在背景景观的描绘上,我们选取了中山纪念堂这一建筑及其广场上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榕树和穿插其间的红棉与白玉兰,以此来意指作品所蕴含的地域特色。众所周知,中山纪念堂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而且还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尤其是悬挂在

14、纪念堂上的政协会徽和“天下为公”牌匾,进一步深化了该作的寓意所指。1参见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广东政协五十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2参见张红英、彭启琮: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综述,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7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图3 同舟共进 局部1 图4 同舟共进 局部2 图5 同舟共进 局部3 147现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如何处理主体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作品的总体空间叙事。正因如此,我们在中山纪念堂大门出口的台阶上放置了一群人物形象。这样,台阶上的群像再现,因其与建筑位置关系的合理性,从而有效地连接主体人物和背景景观,

15、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空间叙事起到关键性的提示作用。当然,通过降低前景地面的光影明度,弱化诸如建筑、榕树、红棉、白玉兰、天空等背景物象的色彩纯度,虚化它们自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形体关系,强化主体人物形象与周围环境之间在光影明度、色彩纯度、形体虚实等维度上的对比关系,实现空间秩序的合理表达。可见,这些操作也是该作品空间叙事的艺术策略。三、舞台聚光:作为观念建构的一种视觉介质 光是万物可见的前提。光之于艺术,既是形式要素,又是观念载体,贯穿于创作生产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来源而言,光可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其中,舞台聚光就属于人造光。综观中外美术史,国内外以油画为媒介的历史画创作中关于光的运用,绝大部分作品采

16、用的是自然光。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历史事件的视觉图像叙事是经由虚拟自然光下的如其所是的视觉幻象来建构的。这样的历史画创作范式,往往是遵循光的自然规律而对客观现实所进行的摹拟性再现,体现了艺术主体摹仿自然光影,追求实体感知,重建客观现实的自然主义绘画意识。无疑,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论,这一传统范式为历史图像叙事的当代视觉建构提供了路径。但是,自然主义创作方法论却无法摆脱其俗套而充分彰显艺术家的主体性。因此,在创作同舟共进的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舞台聚光和自然光影的叠加来构建具有多重光影的戏剧性的历史叙事语境,深入表现人与物、情与景的相互融合,强化作品的整体氛围,突出作品的主体表达。一方面,传移模写自然光影,客观再现中山纪念堂的特征,如实描绘榕树、木棉花、白玉兰等物象在造型、色彩、明暗和质地上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挪用舞台聚光的视觉修辞,以多重性的戏剧化光影造像重现历史现场,艺术呈现各界别代表的光辉形象和广东省政协的伟大历程。相较于传统的自然主义创作范式,运用舞台聚光的戏剧化的艺术生产方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作为一种视觉建构介质,舞台聚光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看视角,又蕴含着艺术主体的观念表达,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