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期张增建1,郝瑾明2,吴建平3,米静4摘要:2022 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同时结合 2022 年新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注重真实任务情境下的科学设问,跨学科整合突出学科本位意识,通过“不确定性结构”考查应变能力,融入项目化学习,立足核心素养,强化素养立意,实施“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关键词: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课程标准;素养立意;真实任务情境;学科本位;项目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004-633X(2023)02-0003-042022 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分析聚焦核心素养,发挥开卷优势,打造山西考改新高度作者简介:1.张增建(1963-),男,山西汾阳人,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2.郝瑾明(1980-),男,山西介休人,山西省介休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主要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3.吴建平(1970-),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主要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4.米静(1969-),女,山西阳泉人,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主要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3、学研究。按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要求,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继续将“依标命题、稳中有变”作为命题的基本准则,在“一核 六维 四手段”中考命题理论的指导下,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增加开放探究题的比例,控制试卷阅读量,降低试题总体难度,立足核心素养,突出开卷优势。特别是结合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精神,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试题的命制,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原则,将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先”作为整个命题过程的准绳;坚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原则,一方面继续积极探索改革,加大考改力度,另一方面依标命题,严
4、格依照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命题,兼顾2022 年新版课程标准理念和精神,并将其作为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居于核心和统领的地位。一、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基本情况(一)总体介绍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共 17 道题,满分 75 分,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部分共 10 道题,共 30 分;非选择题部分共 7 道题,共 45分,包括 5 道简答题(共 28 分)、一道分析说明题(6 分)、一道实践探究题(11 分)。(二)试题的主要变化其一,首次探索和实践有关项目化学习试题的命制,并以“实践探究题”的形式呈现,以此彰显新版课程标准“大任务承载大观念”的先进
5、理念。其二,专设考查劳动教育的试题,分值为 7 分,即第 14 题,目的是引导基层学校强化劳动教育,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其三,减少记忆类试题,增加能力类试题。选择题减少到 10 道题,腾出空间加大了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等主观题的比例。全卷试题阅读量明显减少,文字和图片数量分别为去年的约 70%和 30%;突出考查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统编教材的主干知识。其四,降低总体难度,提升思维含量。全卷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由原来的 622 调整为 721,呈现出“底宽上窄”的特征,“两考合一考”以及“双减”政策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
6、on第 43 卷(2023 年)第 2 期第 3-6 页Vol 43(2023)No2P3P6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减负提质”的要求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其五,命题方式和答案评分标准等均予以改进和优化。选择题不再设组合型,且选项全部以正确观点呈现;答案借鉴“SOLO”分层目标理论配制“评分量化表”。二、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一)注重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着力考查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任务情境”在山西“一核 六维 四手段”考改理论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兼容性,也就是说,“六个维度”和“四大手段”的多数元素自然会同时伴随。其中“完善情境”成为难点。2022
7、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第 14 题应该是能体现社会情境的典型题。【命题思路】一是继续秉承“无情境不成题”的命题原则,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少记忆性试题已经成为刚性要求,情境的作用更加凸显。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全卷总计 64 分的试题均以不同类型的情境予以呈现,即便是第 11 题的 6 个填空题,也让考生尽量在微型情境中作答。二是在“完善情境”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包括努力排除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等。三是对情境进行科学分类,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学术情境和社会情境,并分别对待,合理规划。【试题特点】该试题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中“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热
8、爱劳动、注重实践的个性品质”及课程内容中“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等。如何通过试题具体命制来落实课标中的上述理念?首先,该试题是根据山西省部分学校的真实案例改编的,本身就具有情境“真实”的特性,三个任务也按现实的顺序构成一个任务链:先为养鸡场选址,再解决劳动中出现的矛盾,最后分享劳动果实。在这个具体的情境载体中,考查学生上述课程标准要求,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层面应有意识地渗透与反映。其次,有意识融进“六个维度”和“四大手段”的诸多元素,例如,14(1)题“养鸡场选址”要求初中地理的相关知识支持,体现“四大手段”中的“跨学科整合”;(2)题“劝说同学”与(3)
9、题则体现“六个维度”中的“关注、交流、共享”。“六个维度”和“四大手段”中的其他元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构成支撑“真实任务情境”的基础元素。(二)科学落实“跨学科整合”,给学生打开一个整体看世界的窗口以第 14(1)题“选址”和第 17(1)题“配诗”的试题为例。2022 年新版课程标准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反对组装式的碎片化教学,倡导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整体性学习。反映到纸笔测试中,山西省“一核 六维 四手段”中考改革理论中的“跨学科整合”,就是体现该理念的有效途径,与“整体性学习”的理念彼此呼应,并以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试题命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出现“
10、超标”情况,强调要有学科立场,控制跨学科的力度,力求在试题难度与改革引领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二是注重跨学科整合的科学合理。其中,同类学科整合相关试题有第 14(1)题和第 17(1)题。第 14(1)题需要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包括联系山西省当地的气候特征;还需要通过阅读“学校平面示意图”知道养鸡场对一墙之隔的河流和自来水厂取水的影响,特别是要清楚山西冬天西北风强劲,养鸡场建在校园上风口处,气味会影响整个校园,等等。该试题的跨学科整合是典型的“同类学科整合”,即只涉及文科领域的地理学科相关知识,并遵循“自然、适度、有用”的原则。而且,该题的跨学科整合不是两个学科的机械叠加,而是试题里这个
11、选址任务,仅靠本学科知识难以解决,需要地理学科知识助力。整体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开始显现,这就是学科壁垒等传统封闭意识被有意打破,同时山西省中考改革理论“六个维度”中的“开放探究”与“四大手段”中的“不确定性结构”等也得到了体现。不论本学科还是地理学科,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养鸡场选址”的问题。同理,第 17(1)题四4第 2 期“为剪纸和皮影匹配诗歌”也是如此。(三)考查“不确定性结构”,就是考查学生面对复杂现实社会的应变能力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推出后,山西省中考改革理论体系将其中的“不确定性结构”纳入“四大手段”之中,其出发点在于培养“高分高能”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真正人才。但要
12、培养这样的人才,不仅需要真实任务情境,需要跨学科整合,还需要“不确定性结构”的现实氛围。这无疑更能考查出学生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即是面对复杂现实社会的核心能力。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中有关“不确定性结构”试题的命制,除全卷四大板块的大框架基本未变外,其他都在变。其中第 12 题的“模拟法庭”体现较为充分。【命题思路】试题改变以往“模拟法庭”大多出现在选择题的套路,采用简答题的形式。简答题等主观题题型更有利于对该内容的考查与试题命制,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强调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试题特点】该试题一是从教学角度模拟法庭,以有关“陈某的抢劫行为”的案
13、件为载体,一案到底,连续三问,既是现实法庭的大致流程,又是教材知识的集中考查,从“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到“应该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再到“法官由此发出的警示语所蕴藏的法律意识”等,一气呵成,覆盖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模拟法庭)等法律主干知识近 40%。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试题及其导向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生动且高效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械“刷题”的乏味和低效。二是法律中考试题以往总是以选择题呈现,题肢既有法庭类型图片,又有文字描述案例,但考查效果和答题体验显然不如现在的简答题形式。2022 年山西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能使内容和形式得到
14、更好的统一,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检测。但对于考生而言,从以往多年不变的选择题,突然变身为简答题,可能就是一个明显的“不确定性结构”。此外,为彰显学科自身特点和要求,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该题中的选择题完全采用正面的陈述句设问、选项全部为正确观点等,这些都是“不确定性结构”的具体体现。(四)探索命制项目化学习试题,尝试打通整体性学习“最后一公里”如果说要找出彰显“大任务承载大观念”新版课程标准理念的最佳平台,大概非项目化学习莫属。以第17 题“走进三晋 非遗”的命题思路为例。【命题思路】随着项目化学习有关理念和知识在全省的初步普及,特别是部分地区已整体推进项目化学习一年有余的相关实践,以“实践探究题
15、”形式推出的第 17 题,就是一道有关项目化学习的试题。张增建等:聚焦核心素养,发挥开卷优势,打造山西考改新高度五5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试题特点】首先,该试题设定的“挑战性任务”是学校布置的一道作业,要求“了解和探究山西非遗的现状与发展”。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个任务的挑战性是足够大的,驱动力也是极强的。其次,项目化学习的框架基本成形:“聚焦任务,收集材料”“密切合作,深度探究”“展示交流,实现价值”。尤其是最后成果的公开展示,即写一篇在学校总结会上谈感悟或收获的发言稿,使该题的教育意蕴得到升华。因为“感悟”或“收获”几乎每年都考,但均为要点化作答,而该题采用“发言稿”形式,学生能力呈现及
16、其考查上了一个台阶。同时,突出学生走进社会,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等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要素也都具备。至此,“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个抽象的“大观念”,借助该校集体布置的项目化学习作业,在配有音乐 人说山西好风光的美篇发至网络后,这个具体的“大任务”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落实。三、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一)注重教学资源优化,强化铸魂育人功能课堂中案例的选取必须以积极正面的素材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强化铸魂育人功能,以体现本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关键性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善良,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与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也不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同时提供解决矛盾的思路,帮助学生对非主流观点和社会弊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二)让生活走进课堂,把学习融入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情,而学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而是带着以往的生活经验、已学过的知识和社会人际交往中已经形成的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生活为起点、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